李辰亮
湖南西北部的武陵源,属武陵山区腹地,地处新华夏第三隆起带。武陵源地区基底构造主要形成于武陵-雪峰运动,印支运动则塑造了其地貌格架,而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则主要由于喜山及新构造运动形成。
武陵源壮丽的山石景观和峰林,具有高峻、顶平等特点,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抬升,以及长期的流水侵蚀切割和物理风化作用等导致的。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都争相前来一睹此地的山石奇景。而该地区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红楼梦》《西游记》《钟馗伏魔》《捉妖记》等影视作品的实景拍摄地。
武陵源景区内的日出
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被称之为武陵源的五绝。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拥有千米高峰243座,天子山主峰海拔1256米,从此处举目远眺,武陵千山万壑尽收眼底;群山之中,奇峰怪石数不胜数,分布于天子山二叠系地层中形似龟背花纹的珊瑚化石,是不可多得的地质遗迹。回音壁上泥盆系地层中的砂纹和跳鱼潭边岩画上的波痕,更见证了该地区地质形成的古环境和海陆变迁的历史。32条长度超过2千米的山谷分布于武陵源地区,造就了独特的峡谷景观。峡谷之内,青山绿水,碧波荡漾,更有金鞭岩下金鞭溪的独特美景。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侧及天子山东南缘的溶洞,则为武陵源赢得了“洞穴学研究的宝库”之美誉。
武陵源区,除了壮丽的山石景观外,还孕育着丰富的物种资源。我曾在与武陵源区相接的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连续五年的动物行为学研究。每年几个月山里的研究工作,让我成为了山童心目中的好叔叔,而他们则带我见识了这片震撼人心的大地。
八大公山位于武陵山脉北端,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西北部,西与湖北的宣恩、鹤峰两县毗邻,又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相接,是湖南四大水系中澧水的发源地。其最高海拔2003米,最低346米,较大的海拔高差塑造了该地区丰富的生境类型,也孕育了大量的动植物种类,该地区也因此成为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自然保护区之一。
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幻,森林也向人们展示着不一样的自然之美,古老的森林常在阳光和迷雾之中展现出迥异的自然景观。年平均降雨2105.4毫米以及145天的有雾日,使得该地区水系发达,孕育着丰富的植被类群。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16科2408种。其中,1级和2级保护植物23种,包括珙桐、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等。除了高大的乔木外,每年春夏之交,众花齐放,无论是俏丽的溪流还是陡峭的山岩之上,都遍布着美丽的花朵。
珙桐,是一种生长于高海拔地区、喜欢潮湿环境的稀有植物,也是来到保护区不得不提及的物种。4月是珙桐树开花的季节,也是八大公山游客最多的季节,游客们常为欣赏“珙桐王”而慕名前来。珙桐树为何会如此吸引人呢?原来珙桐花别名“鸽子花”,盛开时,白色的“花朵”形似鸽子,动人的垂挂在枝头。事实上这些美丽的白色“花朵”并不是珙桐的花,而是形似花瓣的苞片,夹在两瓣苞片中的球形花絮,才是珙桐真正的花。每年的这个时候,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科研所所长谷志容就到了最忙碌的季节,他几乎每天都要向公众和科研人员介绍珙桐的秘密,还要和保护区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对珍贵的野生珙桐树进行维护,确保其健康生长。
①珙桐花②大鲵(摄影 / 廖春林)
③谷志容所长(左)和 工作人员覃必武在给 珙桐做例行检查
雨水,不仅滋养了各类植物,同时也造就了大山之中错综复杂的溪流水系,使该地区的动物资源也具有极高的多样性。
在这里,已鉴定的脊椎动物有312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林麝、金雕以及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大鲵等,除此之外,记录的昆虫数量达到1179种。其真正的生物资源量,可能远远超过该数值。
脊椎动物中,两栖类群是保护区的一大特色。武陵源景区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众多的两栖动物,其物种数量高达25种。科研所副所长廖春林对这里的两栖动物了若指掌,他常骄傲地介绍:“当地发现的两栖动物新种就有5种,桑植角蟾和桑植趾沟蛙更是以该地区命名的物种。除此之外,长胡子的峨眉髭蟾、翠绿的经甫树蛙和华西雨蛙武陵亚种等,也都相当有特色。可以说,这里就是两栖动物的天堂。”而对于研究两栖动物的我来说,这里又何尝不是天堂呢?
红腹锦鸡
尾突角蟾
我与尾突角蟾的相遇,就像是一个深山中的童话故事。
记得那是一个湿漉漉的下午,空气里飘浮着无数珍珠般的小露珠,它们一串又一串,淘气地钻进我的鼻孔,被呼吸带入身体,我仿佛也变成了水世界的一部分。躺在床上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水珠儿们还是调皮地钻进我的被窝,让我不时打个寒战。
这时,单薄的木门“吱呀”一声,被一颗圆滚滚的小脑袋挤开一条缝,接着,第二个脑袋也探了进来。山里的这两个孩子好一會儿才适应了小木屋的黑暗,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起一只头上长角的大“邦邦”(当地人这么称呼蛙类)。孩子们的话,让睡眠严重不足而精神迷离的我顿时为之一振。
孩子们带我来到发现地点,我们小心地观察着那块长满青苔的石块。就在石块的基部,一丛杂乱的树叶堆里,一个硕大蛙类的身躯,浮现在手电筒圆形的光晕之中。它那眼睛上方高高隆起的角突,眼后发达的皮褶,让它看起来棱角分明。它威武霸气地挺直着身体,黑褐色的背部就像枯叶一样融入周边的环境,若不是长期寻找蛙类训练出的敏锐视觉和山童的引导,我可能真的就要与这只小精灵失之交臂。细细观察,那将近9厘米的硕大体型,无所畏惧的气势,这不就是我苦苦寻觅的尾突角蟾吗?!
那夜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这只帅气的角蟾“王子”,找到了它的“公主”,并在石块下产下了健康的蛙卵。接下来的日子,我期待着与它再一次邂逅,但始终无缘再见。它们的种群已如此稀少,而我脚下这片孕育无数生命的武陵山系,可能是它们最后的栖息之所。
我在武陵山工作的记忆常常浮现在脑海中,那里像是我的第二个家,温暖、静谧。无论是她雄壮的自然景观,还是那些与我偶然邂逅的自然精灵,都深深烙刻在我的心里。希望这片美好的土地,能将更多的自然感动带给大家,也希望所有人善待我们身边的大自然。
(责任编辑/朱文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