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
2017年年初,最后一位离开月球表面的人、原阿波罗17号载人登月飞船指令长尤金·塞尔南告别了人世。在走向生命终点的那些年里,这位“登月最后一人”曾经多次表示,他很难想象在自己垂垂老矣之时,竟然仍没有人类能再度登上月球。
塞尔南个人的遗憾,其实表达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工业革命时代的科幻作品,人类抵达月球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当人类最终抵达月球的时候,科幻小说里的月球居民点乃至“月球城市”,仿佛变得触手可及。
然而,面对更为广袤且难以企及的宇宙,登月的热情在几次成功之后便迅速冷却了。正如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认为的那样,地球拥有月球这颗卫星,是人类的幸运,因为它让人类在进入航天时代之后,无需付出太大的努力,就能享有“登陆另一颗星球”的荣耀。但在现实生活中,前往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漫长征程,又让处于航天时代早期的人们望而却步。于是,不仅殖民异星变得遥遥无期,向行星际空间的探索也放慢了节奏。
不过,总有一些渴望远行的头脑不会忘记太阳系里的其他天体,特别是人类曾经登陆过的月球。毕竟,永远待在地球这个“摇篮”里,显然不利于人类未来的选择;而重返月球接续当年的荣耀,會是人类挺进深空的第一步。这个距离地球不远,没有大气层,又有低重力和独特资源的死寂星球,正是绝佳的中继站。
美苏争霸时期登陆月球的太空竞赛,已经让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前进了一大步。我们第一次知道月球永远背对着地球的那一面有着怎样的景象,也从月岩里解读出了月球的起源、表面的环境和物质成分以及演化历程的信息。而今,凭借更为进步的探测技术和研究手段,我们有可能进一步了解月球。
藉由“嫦娥”探月工程,中国在人类重返月球的历史进程里,成为举足轻重的角色。“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精致的月面地形地貌与地质全图,对月球表面的岩石类型和资源分布、地-月空间和近月空间的环境等的分析结果,以及“巡天、观地与测月”的大量科学信息。而今,即将启程的嫦娥四号,又将实现人类月球探测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的着陆器与月球车“软着陆”并开展联合探测,以获取比拍照更为直观的各类科学信息。为此,一颗通信中继卫星会被首先发射到地球-月球引力动态平衡的拉格朗日L2点,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通信。这项作为探月“前哨战”的步骤,与欧洲人在月球上搭建4G网络的计划可谓相映成趣。
我们并不知道,嫦娥四号和未来的其他一些探测器,会在月球上取得什么新的发现;我们也不知道,21世纪第一批登月的人类会在何时抵达月球。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正在重拾仰望星空的精神,并且要在电磁波只需大约1.3秒即可抵达的地方,奠下人类成为“星际物种”的第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