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梅:一生没有白活

2018-04-13 09:09马戎戎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陈纳德飞虎队外祖父

马戎戎

“葬礼非常美丽,极尽哀荣。”电话中,嘉兰蕙女士的声音非常轻柔:“安娜在中国和美国的好朋友们都来了。”

——“安娜”是陈香梅的英文名字。

陈纳德和陈香梅(摄于1947年)

之后,嘉兰蕙向记者讲起了外祖父陈纳德将军和他的中国妻子陈香梅的故事:“他们相识于二战期间的昆明。那时我的外祖父在中国组建空军,帮助中国人民抗日,她则是一名记者……”已经是非常熟悉的故事,在她的叙述下,竟然有了一种老式好莱坞电影的味道。

1965年,“飞虎将军”雕像在台北新公园揭幕,陈纳德遗孀陈香梅(右)参加设立仪式

美国东部时间3月30日晚,94岁的传奇女性陈香梅在华盛顿家中去世。4月1日早上,居住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嘉兰蕙正在和公司同事开会,听到消息后,她迅速停止了会议,飞往华盛顿为陈香梅筹备身后事。

美国东部时间4月6日晚,陈香梅的追悼会在华盛顿举行。

4月7日,葬仪正式举行。根据描述,陈香梅遗体两侧摆放着两幅油画,一幅是青年时期身着白裙的陈香梅,另一幅是身着军装的陈纳德。1958年,陈纳德逝世,美国国防部以军礼将他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早在生前,陈香梅就在陈纳德身边为自己留好墓地,留好遗嘱死后与陈纳德合葬。

“她走得非常平静,没有什么痛苦。我知道,她和我的父亲终于团聚了。”陈香梅与陈纳德的次女陈美丽这样告诉媒体。

特朗普竞选总部纽约州亚裔联络官邱猛龙等人专程从纽约赶去参加陈香梅的葬礼。他高度评价了陈香梅对美国华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多年来指导并激励美国华人参政,为所有美国华人未来一代铺路。”

“她是个非同寻常的女人,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嘉兰蕙这样对本刊记者评价这位传奇女性。

烽火中的异国忘年恋

陈纳德去世数年之后,陈香梅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在华盛顿独立生存。她依然还记得,1944年第一次见到陈纳德时,那天的天气。

在自传《1000个春天》中,她这样描述那一天:“1944年是昆明初冬常见的那种天气,温暖而晴朗。但对于我,今天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人力车在古老的圆石子路上摇晃颠簸,它载着我去参加一次记者招待会,我,十九岁的陈香梅,算是一个女记者了。”

初次见面的陈纳德轻而易举地赢得了19岁少女的崇拜:“这个人具有伟大的意志、力量和勇气,兼有高超的智慧。我带着近于轻微震颤的迷惑,凝望着他。”

“很多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嘉兰蕙这样说到陈纳德和陈香梅的初次相遇。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香梅的一生,有着太多戲剧性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和太多时代符号联系在一起。即便没有后来的成功,仅仅从出身来看,陈香梅已经完全担当得起“名媛”头衔:父亲陈应荣年少出国,曾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抗战期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国旧金山领事;外祖父廖凤舒,曾任中国驻古巴大使和日本大使;廖凤舒的亲兄弟是廖仲恺,廖承志是陈香梅的舅舅。

抗战开始后,陈香梅拒绝了父亲要把她接到美国去学习的要求,随战事辗转在香港、广州、昆明等地。1944年大学毕业后,她凭借优秀的中英双语功底,考进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成为中央社第一代女记者。

众所周知,陈纳德年长陈香梅30余岁。在与陈香梅相遇之前,陈纳德在美国家乡已经有了妻子和众多儿女。嘉兰蕙的母亲露丝玛丽·陈纳德,是陈纳德和前妻耐尔·汤姆逊的小女儿。在嘉兰蕙的眼中,外祖父和外祖母、陈香梅之间的故事,是这样的:“1940年,外祖父到中国组建航空队,他是准备带外祖母一起去的,但是她拒绝了。一方面她考虑到自己的儿孙都在美国,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局势复杂--国民党和共产党正在打仗。这是他们离婚的导火线。后来,他娶了陈香梅。”

1945年4月4日,第十四航空队军官参加教堂纪念弥撒

陈纳德与前妻离婚时,嘉兰蕙的母亲年纪还小。她对父亲的记忆,是从中国不断寄来的礼物。嘉兰蕙第一次见到外祖父时,年纪尚幼。那时,陈纳德已经是一名喜欢在自己菜园种菜的老人。她甚至从未亲睹过外祖父穿军装的模样。

在嘉兰蕙眼中,陈香梅“非常非常漂亮”。但8岁之前,她从不知道外祖父在中国的故事。十几岁时,她第一次试探自己外祖母对外祖父的感情,得到的回答是:“我仍然爱着他。”

根据嘉兰蕙的叙述,她少年时,母亲一家和陈纳德的联系并不频繁。而陈纳德与前妻耐尔·汤姆逊的关系重建,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将军(右二)与维修人员交谈

然而,成年之后,随着对“飞虎队”历史了解的深入,嘉兰蕙开始慢慢理解了外祖父的这段中国感情,对陈香梅的认识,也日渐客观。

根据陈香梅在自传中的记述:1945年,抗战结束。陈纳德回到美国,与前妻离婚。陈香梅则从昆明调往上海中央通讯社。之后,陈纳德回到上海和国民政府合作成立民用航空公司。他们的恋爱是在上海正式开始的。

1945年,陈纳德与陈香梅的恋情就开始在社交圈中流传。上海音像资料馆现存三段陈纳德与陈香梅在上海期间的珍贵影像。其中一段是1947年6月,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召开,陈纳德谐陈香梅出席了设在和平饭店的鸡尾酒会。当时二人还未正式结婚,解说词是:“飞虎将军陈纳德带女记者也来参加”。镜头的主体是陈纳德,陈香梅只有一个侧脸。

1947年12月,在克服了来自陈香梅家庭的重重阻力后,陈纳德与陈香梅在上海结婚。那年,陈纳德54岁,陈香梅23岁。在当时出版的杂志封面上,陈香梅与陈纳德在自家别墅窗前凭窗而立,相拥热吻,宛如好莱坞电影画面。杂志图片下面的说明是:“飞虎将军陈纳德与女记者陈香梅蜜月中之热情场面。”

在当年的影像和图片中,在家中,陈纳德为陈香梅点烟;外出时,两人彼此为对方整理外套。那样亲密的画面,只有在真正的恋人间才会出现。

在《1000個春天》中,陈香梅写下这样的文字:“他进入我的生命中,像春日的和风吹醒了百花,像四月的阵雨润泽了大地,由于他,我所怀有的爱,是至高弥深的,热烈信实的,坚贞至死。年复一年,我爱他日深,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思及那些我们共相聚的时日,感谢上帝仁慈、宽厚,曾容许我爱他。”

美国飞虎队将军陈纳德一家(摄于1957年) 

从单亲母亲到“龙夫人”

1958年,陈纳德将军因肺癌病逝。这一年,陈香梅不过33岁,两个女儿陈美华与陈美丽还不到10岁。

根据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作家胡辛为陈香梅撰写的《陈香梅传奇》中的记述,陈纳德逝世后,陈香梅德生活骤然陷入困顿:

陈纳德去世第二天,陈香梅就被请出了陈纳德一手创建的航空公司;陈纳德生前作风清廉,遗产不多,前妻还生有10个儿女。陈纳德过世后,陈香梅只领到了政府颁发的300美元丧葬费,名下的5万美元遗产因为陈纳德和前妻所生的10个子女的财产分割纠纷而被冻结,数年后才能领取。

1960年,应陈纳德生前朋友的邀请,陈香梅带着两个女儿移居华盛顿,从零开始打拼。为了生活,她白天在乔治城大学语言系担任中文翻译,晚上教中文。休息日给中国台湾媒体写专栏,还要同时抽出时间照顾两个女儿。

这样的生活,一直到她以英文写作并出版的自传《1000个春天》出版后才逐渐结束。在乔治城大学工作期间,她同时学习英文写作以及演讲。《1000个春天》出版后,名列《纽约时报》十大畅销书榜达6个月之久,先后以23个国家的文字出版。陈香梅以作家和陈纳德夫人的身份在全美进行巡回演讲,身价一度高涨到5000美元一场。

1968年,尼克松竞选总统期间,陈香梅以筹款人身份为尼克松以及共和党进行工作,从此步入政坛。

70年代,她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那时她已经住进了水门大厦的顶层公寓,名字列在华盛顿一线政要名流的社交“绿皮书”上。在华盛顿,她被描述为“首都充满魅力和神秘感的人物”,尼克松称呼她为“龙夫人”。人们传言,她是共和党的主要筹款人,但她位于水门大厦的顶层公寓,大门也向各个政治党派和国际人士打开。

1988年,蒋经国去世时,陈香梅在美国给见过不足10次的蒋夫人方良女士寄去了一封书信,信中描述了自己过去作为“陈纳德夫人”站在英雄身后的真实感受:

我初来美国时年纪轻,我的丈夫虽然爱我,但他是美国人,无论如何无法了解一个中国少女异乡异客的心情,虽然我曾随着陈纳德将军领略了很多民众对英雄的崇拜与喝彩,但我总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影子,阳光西落时,影子也不知飘落何处。

“陈香梅只有一个”

1981年,作为里根总统的亲善特使,陈香梅在阔别中国32年后,第一次重返北京。1981年元旦,北京的报纸刊登了邓小平会见陈香梅的消息,随后《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都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同一消息。当年,陈香梅与邓小平的会面,被视为中美关系继续朝前走的重要信息。

自从1968年协助尼克松竞选以来,陈香梅前后在美国8任总统组建的政府中担任顾问。宋庆龄病重前,希望宋美龄能回国见她最后一面,陈香梅受舅舅廖承志委托,向宋美龄捎信;1981年北京之行刚刚结束,陈香梅即赴台北,受到蒋经国接见。她是尼克松眼中的“龙夫人”、肯尼迪政府中第一位进入白宫工作的华裔、里根的“特使”、布什总统的顾问……

70年代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她这样对记者讲述自己的生存哲学:“在华盛顿,你可以说‘不,但不能不受人欢迎。”

作为最早参政的在美华裔之一,陈香梅很明白参政对于华人的重要性,她在1987年组织发起制定了《华人参政宣言》,1989年获“杰出华裔奖”,也是致力于提高华人地位的精英组织百人会的成员。

1981年的那次历史性会面,欢迎宴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安排陈香梅坐第一贵宾席,让参议员史蒂文斯坐在次席。他风趣地说:“美国有100个参议员,只有一个陈香梅!”

那一刻,她不再只是陈纳德身后的影子。

终身是“陈纳德夫人”

1981年之后,陈纳德和陈香梅的爱情故事,在中国逐渐重回主流媒体视野。

50年代,陈纳德的形象曾被定性为“飞贼”。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上,对“陈纳德”的注释包括“走私贩毒、猎取暴利,屠杀中国人民”等负面信息。自80年代末,在陈香梅的牵针引线之下,美国“飞虎协会”与“第十四航空队协会”的许多参与中国抗战的老兵先后来华访问。1999年,新版《辞海》中的“陈纳德”词条增入“帮助中国抗日”字样;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将陈纳德列入“抗日英雄谱”,做了特别介绍。

云南飞虎队研究会创始会长孙官生回忆,60年代初,还是云大学生的他下乡支农,亲自看到农民们聚集在田间批判飞虎队。80年代末,美国老飞虎队成员重回昆明走访,在下榻酒店餐厅用餐,服务员毫不客气地要求他们给另一队日本游客让座位。这些老队员非常愤怒,事后拿出军功章来抗议。

1994年,孙官生担任《云南日报》总编辑。次年1995年是抗战胜利50周年,他策划了系列报道“云南抗战纪实”,连载32期,对远征军和飞虎队做了大版面的正面报道。

“当时,这是国内主流媒体对飞虎队第一次进行大规模正面报道。”孙官生回忆。

由于这些报道,1999年,陈香梅受邀参加国庆典礼,随后重回昆明参观,孙官生应邀出席。陈香梅嘱托孙官生,继续发掘、宣传飞虎队和陈纳德的事迹。之后数年,孙官生一直致力于对飞虎队历史的整理和讲述,相继撰写并出版了《陈纳德与陈香梅》《空中战神》等书。

孙官生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陈香梅时,她穿了一件粉红色的外套,“美丽、聪慧、大方,思路敏捷”是他对陈香梅的印象。那时陈香梅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但在孙官生眼中,陈香梅“走路很轻”,一点也不显老。

2006年,陈香梅第二次来到昆明。此时孙官生已经担任云南省记协主席。在会谈中,他们商议成立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陈香梅为云南飞虎队研究会亲笔题写了会名。2007年,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正式成立;2011年,云南省飞虎队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免费开放。之后,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多次组织国内专家及老飞虎队员到美国参观访问。

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俊坤最后一次见到陈香梅是2013年。那时的陈香梅已经年过九十,行动要乘坐轮椅了,但是依然思路清晰。她依然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見人之前,要化两小时的妆。

晚年的陈香梅,除了致力于飞虎队历史研究保护工作,还对促进中国的教育以及公益事业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她成立了“陈香梅公益基金会”,救灾、济困、扶残,协助中国各地政府建立了100所希望小学。

孙官生去过陈香梅在华盛顿的家。他说,晚年的陈香梅,生活其实并不特别富有。她的捐赠资金来源无非是自己经商所得、书籍版税,以及社会各界的公益捐赠。

晚年的陈香梅,身边有长期伴侣,但一直未曾再婚。她终身保留着“陈纳德夫人”的称号。她曾说过,她和陈纳德生前有过约定:“不管谁先走,都不能再婚。”

“她的后半生,一直致力于维护我外祖父的声誉。”嘉兰蕙曾这样告诉中国的媒体。

在《陈香梅传奇》作者胡辛看来,陈香梅的一生经历,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她身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质,那就是女性的自立自强。“她的荣耀,现在看来起都是风光,但背后,不乏眼泪、辛酸,甚至鲜血。”胡辛如是说。

而陈香梅本人,也在《陈香梅传奇》的序言中,这样剖白过:“三十多年来我所做的工作,我所推动的国事:美国国内的、国外的,在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协商难免复杂。旁及海峡两岸的初步接触,促成台胞回大陆访问亲人、两岸贸易合作等,本人默默地做了开路先锋,个中辛酸一言难尽,不但不能多说,也不敢多说,这是避免困扰,避免招人之妒。不干事的人不会犯错,要干事的人就难免百无一失。”

“她的经历和背景,注定她和很多政治人物有联系;但她本人并不是特别显眼的政治人物,也没有非常大的政治权力。”胡辛说。然而,这正是陈香梅的特殊之处。

“她的事业代表了非正式外交官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模式。”陈香梅去世后,她的英文版传记作者、伊利诺伊州罗克福德大学历史学教授凯瑟琳·福斯伦德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她是那种在某种程度上将中国解释给美国政府官员、商界人士和公众听的人。另外,她把美利坚合众国解释给所有亚洲国家听。”

1991年,接受美国《人物》杂志采访时,陈香梅曾向记者强调:“我不是名媛,我是中国问题专家。”

作为美国陈纳德航空与军事博物馆总裁、陈纳德飞虎队飞行学院院长,已经年过六十的嘉兰蕙如今也致力于飞虎队历史的研究与保存、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她说:“对历史的无知是最糟糕的事情。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牺牲了生命来保全自己的国家,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付出了牺牲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果我们不了解历史、不感念历史,如果我们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那是最不能被接受的事情。”

在发给本刊记者的短信中,她这样写道:“谢谢你对保存历史所做出的贡献。”在采访中,她表述了她对陈香梅的敬意:“陈香梅女士继承了我外祖父的遗志,为增进美中两国的了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对她的这些努力非常敬仰。”

陈香梅的女儿陈美丽曾多次向媒体表述过,“Do your best”是陈香梅生前的口头禅。而陈香梅自己,曾在自传中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我一生的经历,从流亡学生到从事新闻工作、单人匹马在美国奋斗,甜酸苦辣都有。一路走来很有趣味,所以我没有白活。”

猜你喜欢
陈纳德飞虎队外祖父
《少数给中国的飞机:飞虎队的诞生》
谁愿意去完成这个必死的任务?
美国最后一位“飞虎队”成员去世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陈香梅:与陈纳德的一千个春天
飞虎40年
陈纳德在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