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虹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内心听觉,是个体进行音乐活动时所出现的心理表象。这种心理表象,是个体对过去音乐经验的感知,或是由当前音乐体验所引发的听觉意象。它与个体的过往的音乐知识与音乐体验的积累、个体对音乐感受体验的领悟能力以及个体的音乐审美能力都存在密切的关联。钢琴即兴伴奏,作为一门即兴创作并即席演奏的表演艺术,其所经历的心理过程是十分丰富的。在即兴创作的过程中,内心听觉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唯有深入研究内心听觉对演奏者即兴创作的引导与影响作用,方能更有效地提升钢琴即兴伴奏的演奏能力。
在《音乐百科辞典》中,内心听觉一词的解释是:人们在内心对某种听过的或未听过的音乐的回忆或想象。相较于聆听实际音乐演奏而言,内心听觉是在聆听音乐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1](P168-175)一般人都具备不同程度的内心听觉能力,经过由浅入深的专业训练可逐步提高个体的内心听觉能力。内心听觉的形成需要以下四种元素的先后介入与共同作用,分别是:感觉、记忆、思维与想象。
感觉,是一种被激活的感受器(例如眼睛或耳朵)创造某种神经信息模式的过程,这种神经信息模式在脑中代表了相应外部刺激,并且能够启动这种外部刺激的初期体验。[2](P62)作为原始信息的输入,人需要运用大脑各部分的合作性功能,来完成信息的整合工作。例如,当乐手看到乐谱上的音符时,他首先接受视觉信息的输入,人的眼球将这些视觉原始信息转变为特殊的神经信息,传输到大脑后部的枕叶(visual cortex)中。枕叶中的视觉皮层将对眼球传输来的信号进行解析。紧接着,他轻轻哼唱歌曲的主旋律,这一轻声哼唱的音响将进入人脑的颞叶(temporal lobes)中。在那里,颞叶中的听觉皮层将帮助他理解他所接收到的声音信息。[3](P103-105)由此,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
在音乐活动中,内心听觉的形成需要丰富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甚至味觉记忆、触觉记忆等记忆信息。心理学家将记忆理解为一个编码、储存以及提取信息的系统。个体的认知记忆系统会从各类感觉中选择性地提取重要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特定的模式进行存储,以备日后所用。个体记忆的存储量与保存质量,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内心听觉的形成效果。[4](P159-163)丰富的听觉记忆、谱面记忆以及情景记忆等,都将为内心听觉的形成提供宝贵的素材。按照记忆时长来划分,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以及长时记忆。不同阶段的记忆,都与内心听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见图1)。
图1、内心听觉与记忆的关联
音乐内心听觉的形成,首先受到感觉记忆的启动,而后结合个体大脑中的长时记忆,通过回忆与想象,形成内心听觉。长时记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既“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与“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演奏者长时记忆中的“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都对其钢琴即兴伴奏演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为旋律编配即兴伴奏的时候,演奏者分析乐曲的调式调性之后,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潜在的相应的调式和弦分布,并能够在琴键上迅速找到手感,弹奏出正确的和弦,这种快速的反应甚至可以被称作为“下意识”的反应,而这就是“程序性记忆”作用的结果。[5](P9-11)此外,在伴奏设计中,演奏者时常需要根据伴奏乐曲的风格特点与情绪特征,仔细回忆此前同类伴奏所用的和声进行以及织体设计,并逐一在钢琴键盘上还原与再现的过程,就是典型的“陈述性记忆”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中复杂的认知过程,是人脑的一种信息加工活动。在这一信息加工活动中,人们的大脑运用从感觉、情绪与记忆等方面获得的信息来创作和操控诸如概念、表现、图式与脚本这样的心理表征。[6](P63-65)我们可以将人脑看成一个信息处理器,这一信息处理器从长时记忆、工作记忆与感觉记忆中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并进行加工分析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在音乐活动中,内心听觉的形成过程需要思维的参与。演奏者需要根据先前感知过的音响与当下接受的各类信息,来获取音高、音长、节奏、节拍等基础信息,而后经过完整的思维过程,方能推理出乐曲的调性、调式信息,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了解乐曲的音乐风格与情绪特点等信息。[7](P158-160)这些通过大脑信息加工而得出的信息与概念,为内心听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想象,是个体高级的认知过程,是个性化与创造性的充分体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想象”一词的名词解释为:是个体在头脑中对已储存的内心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形成新形象的心里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属于个体的高级认知过程。[8](P1489)
想象的介入,使内心听觉的表现形态更加丰富饱满。个体通过提取过去音乐经验并且同时接受当下感觉刺激信息,将在大脑中形成内心意象。想象的介入,促使个体思维展现出更多的创作性与灵活性,从而促进崭新且个性的心理表象的出现。[9](P326-328)特别在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二度创作)过程中,富有创造性与个性特征的内心听觉将为音乐工作者提供更新鲜更具特色的音乐思维,进而有力推动音乐活动的顺利完成。
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即兴乐思的构思创意,直接影响着钢琴即兴伴奏的编创效果。而即兴乐思的形成,离不开内心听觉的参与。丰富的内心听觉将为即兴乐思的形成,提供大量风格各异的音响素材,并推动即兴乐思的快速形成。内心听觉的形成,依赖于大量的前期音响听觉记忆、谱面视觉记忆以及手指的肌肉记忆等相关信息。演奏者反复的练习,将特定的音阶、丰富的音型以及特殊的音乐节奏型等音乐信息进行消化吸收,随后以内隐记忆或外显记忆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中。当演奏者接受新的外面刺激时,其将从大脑中提取相匹配的音乐记忆,并与新的音乐感受相融合。而后,经过大脑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并进行创意性构思,最终在大脑中形成全新的内心听觉,从而推动钢琴即兴伴奏即兴乐思的快速形成(见图2)。
图2、内心听觉推动即兴乐思的形成
钢琴即兴伴奏需要演奏者进行即兴的现场伴奏,这使得伴奏者与主奏者常常没有充分的配合练习时间。而此时内心听觉则能够很好地指引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处理钢琴音色、和声走向甚至勾画出恰到好处的情感氛围。
首先,内心听觉能够有效指引伴奏者完成不同的音色处理。钢琴即兴伴奏的伴奏对象是丰富多变的,可能是高亢的花腔女高音,或是涓涓细流般的优雅笛声,亦或是大气磅礴的四声部合唱。因此针对不同的伴奏对象,需要选择不同的钢琴触键,以形成与其匹配的钢琴伴奏音色。同时,在乐曲的逐层递进中,钢琴伴奏的音色与强度需要随之变化,相互辉映,以呈现出乐曲的情感起伏。因此,内心听觉能够帮助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在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勾画出准确的钢琴音色触键,并推动演奏者呈现出准确的钢琴音色。
其次,内心听觉有助于伴奏者准确地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良好呈现音乐作品的情绪效果与情感氛围,是优秀音乐表演者始终的追求。但是在钢琴即兴伴奏中,伴奏者无法像其他传统的古典音乐演奏者那样经过反复推敲反复配合以最终完成精美绝伦的配合演出。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需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对乐曲的听觉感受与谱面分析,在内心形成较为准确的情感认知,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内心听觉,从而现场引导即兴伴奏最终的呈现效果。因此,科学利用内心听觉,通过建立内心清晰的听觉意象,将为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快速准确地呈现出音乐特定的情感氛围提供清晰的指引。
内心旋律听觉,是个体对聆听过的音乐旋律或大脑中构思的音乐线条产生的听觉意象,是个体在大脑中呈现出的较为完整的旋律线条表象。这一起伏线条中的音符,是以某种调式与调性关系组合起来,并按特定的音高关系与节奏关系排列出来的。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需要具备优秀的内心旋律听觉,这是由其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的,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不仅需要对伴奏乐曲旋律十分敏感,甚至需要在乐曲旋律尚未完全呈现出来之时,已经在大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内心听觉意象,以引领双手去弹奏出与主旋律最为契合的钢琴伴奏。因此培养优秀的内心旋律听觉,将直接帮助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更好地完成伴奏工作。
内心旋律听觉的提升,首先需要储备丰富的多风格乐曲旋律素材。例如:中国传统民歌、中国新民歌、中国近现代经典艺术歌曲、西方经典歌剧、当代中外流行歌曲、儿童歌曲等多种类歌曲的基础旋律素材。同时,培养内心旋律听觉,应当加强旋律背唱能力。这与个体旋律背记的记忆规律有着紧密的联系。个体在接受旋律信息之后,将马上将旋律信息进行编码,转变为短时记忆临时储存于大脑当中,其保存的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短时记忆将很快衰退。一般来说,短时旋律记忆,从接受完旋律信息之后开始计算,到达18秒时,旋律信息在大脑中的留存已经几近模糊了,难以完整复述。[10](P77-79)因此,我们应当深入分析旋律的内在结构、内在逻辑,从旋律的风格、规律、特点等方面入手,从旋律的调式与调式方面切入,仔细分析各类旋律的变化特点。同时,应当加强内心旋律听觉的训练,提升旋律的背识能力,增加内心旋律听觉的延留时长。
内心和声听觉,是指个体对感受过的和声音响或者大脑中构思的和声结构产生的听觉意象,这种内心意象使得个体对和声纵向结构有着较为清晰的把握,并对横向和声连接的音响效果有着较准确的认知。内心和声听觉,可以通过科学的专业训练而获得。在西方宗教唱诗班中,成员通过长期的四部合唱的演唱训练与听觉训练,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内心和声听觉,从而确保了多声部合唱的音准与和声结构的稳定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也热爱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例如广西壮族的无伴奏原生态合唱,同样需要构建清晰的内心和声听觉,方能持续保持多声部演唱的精确音准。
钢琴即兴伴奏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和声走向的即兴编创。“即兴”二字,说明钢琴即兴伴奏者常常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和声编创与键盘练习,因此演奏者需要根据已知的乐曲旋律与风格特征,在大脑中快速构建完整和声进行的听觉意象,并在内心感受这一和声进行的音响效果,是否能够很好地衬托出乐曲的情绪与风格特点。在钢琴即兴伴奏中,内心和声听觉,可以通过科学规范的视唱练耳课程来逐步提升。通过多声部视唱、多声部旋律听写、和弦听写与构建、音程听写与构建等相关练习,稳步提升内心和声听觉的敏感度与内心和声听觉的丰富性。
内心节奏听觉,是指个体对先前感知过的节奏或大脑中想象的律动产生的内心听觉表象。人们在过往的音乐体验中,能够接受到各类丰富的音乐节奏类型,而后这些音乐信息通过反复聆听与记忆,进入到人们的长时记忆库中,以备日后之需。同时,人们也能在大脑中想象某种特定规律的律动,并以听觉意象的形式在大脑中呈现出来。在钢琴即兴伴奏中,演奏者除了需要设计丰富的和声进行,还需要思考运用何种风格的音型来呈现这些和声音响。而不同风格的音型,需要运用不同类型的节奏。因此,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内心节奏听觉。
内心节奏听觉的提升,首先需要阅读大量正谱伴奏,从正谱伴奏中吸收丰富的伴奏音型,并通过反复练习与强化记忆,将这些丰富的节奏类型保存于大脑的长时记忆库中。其次,可以通过辅助练习打击乐器,来强化内心节奏听觉能力。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可以辅助练习非洲鼓、军鼓等中小型打击乐器,通过击打动作的强化与节奏音响的刺激,强化内心节奏听觉。
内心音色听觉,是指个体对感知过的音色或内心期待的音色在大脑中产生的听觉意象。钢琴即兴伴奏的对象十分广泛,涉及声乐、器乐、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根据不同伴奏对象的需求,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应当呈现出风格各异的触键音响,甚至需要模仿各种不同的乐器音色。因此钢琴即兴伴奏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内心音色听觉。例如在为竹笛弹奏伴奏之时,钢琴伴奏可模仿古筝的音色与演奏手法;在为合唱团伴奏之时,钢琴伴奏则需要模仿交响乐团恢弘大气的乐队音响;在为中国民族舞蹈伴奏时,则需要模仿作品背景中清脆鸟鸣或涓涓溪水声等自然之声。所以在即兴为对方伴奏之时,需要在内心首先呈现出特定的音色听觉,从而选择合适的钢琴触键,以刻画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提升内心音色听觉,需要钢琴即兴伴奏者重视日常观察与体验,感受自然界中的各类特色声响,揣摩生活中的各种乐音的发声特点。此外,钢琴即兴伴奏者应当对中西乐队中的各项乐器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其音色的基本特征,了解其乐器的演奏方法,并将这些音乐信息转化为自身的感知信息储存起来,以提升内心音色听觉。
内心听觉,是人们进行音乐活动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它影响并推动着各类音乐活动的效果与质量。钢琴即兴伴奏作为一门即兴的艺术,在即兴创作与现场演出的过程中,演奏者经历了复杂而丰富的心理过程。其中,内心听觉的全程参与,使得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能够更快速更清晰地在大脑中构思出符合乐曲情感需求的和声进行与伴奏音型。同时,在内心听觉的指引下,钢琴即兴伴奏演奏者将更准确地呈现出乐曲所需要的特定音乐氛围,并更生动地刻画出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因此,唯有深入研究内心听觉对钢琴即兴伴奏的作用与影响,方能从音乐心理学角度了解钢琴即兴伴者的即兴思维过程,从而进一步推进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