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丝”华安东溪窑业

2018-04-13 06:43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釉瓷华安海丝

(华安县博物馆,福建 华安 363800)

1 华安东溪窑遗址的地理位置与概述

中国“漳窑”地理坐标点——华安东溪窑古遗址,是明清时期闽中南地区重要的窑场。东溪窑古遗址位于华安县高安镇三洋村的东溪头,为古龙溪县二十五都地。自古称龙溪县为“三不管地带”,少为外人涉足而官府又难以顾及之地,古有“银鼎金斗”之说,即上东溪头“金斗”、下东溪头“银鼎”,适合长期生产大综瓷器的“风水宝地”。随着烧窑产业的兴盛,东溪头一带开始有了更细致的分工。下东溪的人专于烧窑制器,上东溪的人更专于开拓市场,工商结合的模式促进了华安东溪头窑址的发展。

1986年年底,中国文物界瓷器考古专家栗建安一行在华安东溪头找到了烧造青花瓷的大窑场及多处作坊、窑炉、居住遗址等遗迹,初步确定了漳窑产自华安东溪头。30多年来,经省、市文物部门对华安县高安镇三洋村东溪头自然村的东溪窑遗址开展多次调查工作,已考察墓坪洋、后坑寮、水尾、上虾形、吊拱山、崩爿湖、扫帚石、东溪庵仔、下东溪圩、橄榄坑、马饭坑、白叶坂等22处地点,发现15处窑址,并有大量堆积层,采集标本4 000余件。集中在归德溪下游东溪头的坡地或溪涧上;分布范围近10 km2。可以确定,东溪窑遗址是“漳窑”遗址的典型代表,属明中期至清末民初期民间大型瓷窑厂,是明清时期漳州地区最大的窑口之一,也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之一[1]85。2004年3月,华安东溪窑遗址被列为县级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六批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2年9月,华安东溪窑遗址,包括马饭坑、上虾形、扫帚石窑等成功地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9月,东溪窑遗址——上虾形窑等又成功地被国家文物局入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 华安东溪的水路交通

古代华安人以北溪航线为主要交通要道,九龙江主流北溪贯穿华安县全境,该溪流为东溪窑瓷器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华安县城古称茶硔圩市。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春和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春,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于曾溯岸二次游历华安,称:“……然舟车所通,北逾江浙、南梯粤东,船自柳营来者,于斯为彼岸”“从华丰入郡,朝发夕至”;北溪龙潭段“上下游舟次鳞集,熙攘者以此为最”①明天启元年间(1621—1627),龙溪进士陈天定写给漳州知府施邦曜的《北溪纪胜》,转引自:邹清水主编:《华安县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

境内河流溪涧分布密集,归德溪主流贯穿全境,东溪窑烧制的瓷器即经由九龙江北溪、西溪,输送到明代名闻海外的商港——漳州月港,再由此启程,出口到世界各地。据考察,明清时期的古瓷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由下樟渡口至上樟古村落再经上坪社入内溪自然村的乌岩顶,翻过格头后山腰经东溪头至塘边自然村复经茶坂(今高安圩底),瓷器靠人工肩担往返九龙江北溪,此为明未清初瓷器主要产品的运输线,也应该是当时偷税、漏税的“黄金路”;另一条是从归德溪下游的下东溪头向西,陆路约 8 km西行至永丰溪(九龙江西溪)的店头,也是清中后期东溪窑产品的运输线。

3 华安东溪头窑的内涵与年代

华安东溪窑,其中传统上的白釉米色器(胎体呈浅黄色,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开片稍大者,呈红褐色)是“漳窑”遗址的典型代表。民国《福建通志》五十一卷之六百十一分卷②民国《福建通志》点校本,民国27年版,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整理点校,北京:方志出版社出版,2016年。、清光绪十二年(1886 年)及侯官学者郭柏苍著《闽产录异》一书③(清)郭柏苍辑:《闽产录异六卷》,3册,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藏于福建省图书馆。,该书卷一货属条云:“漳窑,出漳州。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其纹如冰裂。旧漳琢器虽不及德化,然犹可玩也。惟退火处略黝。越数年,黝处又复洁净。近制者釉水、胎地俱松。”的记载;清末民初杨巽从《漳州瓷窑谈》之《漳州什记》也载:“漳州瓷窑号东溪者,创始于前明。出品者,炉瓶盘各式俱备。”据历史文献的线索,考古学者在九龙江畔的华安县高安镇三洋村的东溪头及相邻地带发现了一系列窑址,出土大量的明清瓷器,并被证实是蜚声海内外的外销瓷,漳瓷其中东溪头窑址的米色釉瓷器被确认为传世漳窑的产地,漳窑则专指米色瓷,以东溪头此类遗存为代表。

3.1 窑业技术

东溪头一带,在东溪窑兴盛之前约400~500年间,时龙溪县二十五都(今华安)人已掌握了烧造瓷器的技术,包括施釉、制坯工艺已达较高水平。再者,华安东溪窑的窑炉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窑炉,东溪窑窑炉形式分为横室阶级窑和阶级龙窑两种。

横室阶级窑体现了3大优点:①窑室宽大,容量也大,面宽大于长,总长约十几米,烧窑气氛好,有利于烧造出高质量的精品瓷;②有利于掌握火候,有效管控烧窑全过程;③活动空间大,有利于窑工从中安全操作。华安东溪窑的先进造窑技术,不仅推动我国窑业生产的发展,还传播到国外,因此华安东溪窑无论是瓷器外销,还是造窑技术的传播,堪称中外陶瓷文化的使者,在中外陶瓷文化和技术交流中作出重要的贡献。华安东溪窑在我国陶瓷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应予以充分肯定(图1)。

图1 东溪窑遗址:华安上虾形俯视图

2007年1—2月,由福建省考古队发掘虾形溪上虾形、马饭坑两处明代窑址。上虾形揭露窑炉遗迹2座,遗址坑1条;马饭坑揭露有叠压打破关系的窑炉遗迹3座,生活区1处,遗址坑2条,为了解与研究漳窑的窑业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2016年7月,福建省考古队和洛阳恒懋钻探服务有限公司又对其进行联合考古调查,并基本确定这是目前唯一一处白秞米色器的重要产地④羊泽林,林艺谋:《2007年华安东溪窑(马饭坑、上虾形窑址)发掘报告》。。

1996—2016年,由福建省考古队扫帚石窑,窑址所在地山麓的扫帚石坪地发现了9处结构较清楚的窑炉和作坊遗迹,并有大量的标本,暴露于地表。其中3座小龙窑的遗址面积各自均约19.46 hm2,窑炉皆建在溪边的山坡上。采集的标本主要是瓷器,可分为青花瓷、白瓷、青瓷、和色釉瓷(包括酱釉、五彩等),品种、器形、纹饰最齐全⑤《2016年华安东溪窑扫帚石窑址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2016年9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为配合东溪窑申请“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的工作,需对窑址进行全面揭露,主要工作是发掘窑炉两旁的工作平台,但因时间关系,本简报只重点介绍窑址的遗迹部分,标本部分并未整理,且标本与2007年发掘时间相同⑥详细请参考文献《福建文博》2016年02期:《华安东溪窑2007年发掘简报》。。本次发掘区主要是在窑炉左右两侧(以窑炉为界)及窑头前部(2007年只在此开了一条小探沟),在左侧布7 m×22 m的探沟一条,后扩大至10 m×22 m,左侧实际发掘面积220 m2;右侧布9 m×22 m探沟一条,由于南部已临近河谷岸边,前部发掘面积缩小,成不规则形状,实际发掘面积176 m2。窑前部将原来的小探沟扩大至7 m×8 m的探沟,编号为T1,实际发掘面积56 m2。发掘总面积为452 m2。发掘所揭露的遗迹有火膛、左右两侧工作平台、灰坑、灰沟、活动面、工作平台间的上窑路等,并出土大量各时期的瓷器标本⑦“海丝”华安东溪窑——上虾形窑址2016年发掘简报。。

从这些窑口遗迹,大致可以归纳出漳窑的窑业特点:①从窑炉、作坊和村落遗址关系上看,当年“千百水碓、漫野窑烟”的盛景,既有“各自制坯、合作装窑”的联合生产,也有独立经营的手工业作坊,形成众多的个体窑场;②从纹饰装饰手法上看,采用回文、蘷龙、X纹、蕉叶纹,而且堆塑、堆贴、镂雕、刻划、印花等多种技法并用,精美程度达到了官窑的水准。

3.2 陶瓷内涵

根据考古调查及发掘,华安窑业烧造的产品较多,瓷种以青花为主,兼烧青瓷、白瓷、青白瓷、米黄瓷、酱釉瓷,另有少量粉彩、五彩瓷。东溪窑产品器形繁多主要可分为3大类:单色釉瓷、青花瓷、彩绘瓷。单色釉瓷类最为丰富多彩,主要有青瓷米黄釉瓷、白瓷、绿釉瓷、酱釉瓷等,其中米黄釉瓷最为经典。

器形多为陈设品,以观音、弥勒、炉、罐、盒、瓶、盆为主,也见少量的盘、杯、碗。釉面有细纹隐现,胎厚、质硬、纹细,色彩有纯白、纯黄、纯红、米色、绿色、白底三彩等多种。尽管东溪窑并非官窑,但其质优产品被列为贡品,选送朝廷。有少量精品收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较常见于闽南地区(图2)。

图2 华安东溪窑具(模具)

从米黄釉与青瓷等并存来看,米黄釉瓷甚为精细,一些仿青铜、仿宋官瓷造型的米黄釉瓷之精美,可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妣美。这说明在烧造过程中,米黄釉瓷与青瓷、青花瓷绝非出自同一窑工之手,米黄釉瓷有可能是原来传统官窑工匠的弟子在烧造,从精良的瓷器中已清晰地流露出官窑的制瓷痕迹。它的出现既被世人认可,也可能被官方认同,这点从山东兖州明朝弘治十八年巨野郡王朱阳墓出土的漳窑米黄釉蟋螭纹尊可以得到证实。

从窑号的角度来鉴定“漳窑”器。华安漳窑佛像底部均为“麻布胎”,而今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一尊明万历带座释迦牟尼坐像,有铭文,也可以说明“漳窑”的生产经营方式。产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商号款,如“东溪”“东玉”“东兴”“永和”“利春”“振成”“振阳”“珍”“月记”,这些均是东溪窑的记号,反映了商业竞争意识。青花类的器形见有碗、盖碗、茶盏盏托、杯、盒、器盖、罐、盘、碟、汤匙、茶壶、水盂、灯盏、动物形插器、花盆等。华安县博物馆馆藏:“青花秋叶诗文盘”【宽浅腹圈足,胎体细白坚致,釉水洁白莹亮,足根粘砂,其余满釉。内底绘画构图疏朗,一枝秋叶和折枝玉兰花,右上方草书诗句“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中央方章框内篆书”“东溪”二字铭文(秋叶或洞石题词纹,流行于清顺治时期及康熙初年。)】,此盘“东溪”铭文,为华安东溪窑的名称实证。与秋叶诗盘同样胎釉形制的青花洞石牡丹纹盘,发色淡雅,亦为清初所常见(图3、图4)[2]70。

图3 清华安窑玉兰题诗“东溪”款识纹瓷盘标本

图4 清华安东溪窑青花瓷古船纹标本

3.3 装饰艺术

白釉米色器在崇文风尚盛行,民间艺术、书画艺术繁荣的特定条件下,从明中叶开始,漳窑产出的瓷器具有以崇尚含蓄质朴、造型清纯、高古又隽秀、装饰手法多变的特点。其器物外形往往通过大方、流畅、刚柔相济的线条来塑造,加上相关部位的堆塑、镂雕、贴塑、模印、刻画等工艺加以装饰点缀,器表施米色白釉,釉色柔和,釉面纯净,大小不一的开片,原是烧造工艺的缺陷,却以其独特的风格为人们所青睐。有的精雕细刻,有的简朴大方,人物雕像和动物捏塑更具高超艺术水平(图5)。

图5 清华安东溪窑米黄釉瓷器标本

漳窑器的瓶、炉多采用堆塑装饰技法。青花瓷以日用瓷为主,依据纹饰题材可以分为人物故事类、花鸟虫草类及文字类3类(图6、图7)。

图6 清康熙上虾形窑青花纹瓷标本

图7 清康熙上虾形窑青花“鱼家乐”图纹碗标本

3.4 烧造年代

从目前的实物和当地的姓氏谱牒可以看出“漳窑”瓷器始烧应不晚于明中叶,兴盛于明嘉靖、万历,明末清初有所衰落,清康、乾复苏,同治间遭劫掠,几至绝烧,清末民初尚有少量烟火。

从已知现存最早的“漳窑”传世品看,他们在成弘时期已能成功地烧制“白釉米色器”,这与文献记载的时间相吻合。

据清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岱山《郭氏族谱》记载,在明清时期,升平保里有制茶、烧窑、制粬等手工作坊业,崎脚碗窑坑里有十几处烧制瓷器以及其他器具的瓷窑。还有精于制瓷和作画的名师“十二世祖志猜公、讳志、型圭公之子,承祖业,心思工巧,制瓷器精致而丹青尤擅长。”⑧摘自清道光十八年《续修上坪“郭氏族谱”世系》之十二世.岱山三房二,志猜公。

这些方面已有史料和实物可以证实,前后生产持续长达4个多世纪。整个兴衰过程与明代中后期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交通中心——漳州月港的骤起忽落、清朝政局、经济兴衰等息息相关。

4 华安东溪头窑的历史地位

4.1 产品最有特色

华安东溪窑以米黄釉瓷最为富特色典雅,其器物多属供奉陈设以及玩赏的佛道造像、香炉、瓶类、文房用具及一小部分日常用具等,闽南人们习惯利之为“漳窑”“漳窑器”或“东溪窑”瓷器。它曾远销海内外,被广为收藏。“漳窑”是沿袭明清文人约定俗成的狭义概念,其显著特征为“白釉米色器,纹如冰裂”。从传世品上看,它们造型古掘,线条优美,釉色温润,格调典雅。常见压模刻画和堆贴技法,流行杂宝、八卦、博古、“卍”字、钱文和锦地花边。山东兖州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巨野郡王朱阳蓥墓出土的漳窑米黄釉蟠螭纹尊、模印回纹筒炉等均是典型器。

4.2 窑场规模最大

华安东溪窑遗址是“漳窑”遗址的典型代表和地理坐标点,是明清时期民间大型窑场。从窑址和作坊遗迹分布规模来看,它是明清时期漳州地区最大的窑口之一,也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之一。如今,不仅是上虾形、扫帚石、马饭坑等遗产点现场,走在泥土路上,每隔两三步,便可见到裸露在地表印有蓝色、红色、绿色,间或五彩的图纹瓷器碎片,竹林下、树林间的排列有序 “M”字平底型匣钵和其他器形的瓷残片更是俯首可得。

5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史迹之一

以大型民间窑场——华安东溪窑为代表的漳州瓷窑在明代极为兴盛,是月港海外贸易主要出口产品的生产基地。它以自身的独特产品特色,抢占了海外各国市场,成为我国民间海上贸易中的重要输出商品。华安东溪窑作为重要生产基地,其产品外销方式在中国史籍文献中并无记载,然而西方游记、档案对这一时期中西方陶瓷贸易方式有所记录,这为陶瓷贸易方式的了解与探讨提供了依据。

(1)通过对西方文献记载的解读,明末清初华安东溪窑产品和福建其他地方的陶瓷一样有4种主要外销方式:①委托定制;②直接购买;③中国海商通过舟楫运到东南亚各地交易;④西方殖民者武装掠夺后转销东南亚各地。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很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收藏有东溪窑瓷器。与此同时,番银大量入华,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东溪窑遗址等文化遗存,是16世纪末—19世纪早期由漳州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作出巨大贡献的见证。

(2)清代早期之后,尤其在康熙实行海禁时期,九龙江下游地区漳州窑的大部分窑场走向衰落,其窑业中心转移到九龙江上游的华安东溪窑,与德化窑(包括安溪、永春等地)共同形成大规模的贸易陶瓷生产中心,产品以青花瓷为主,大量销往台湾、东南亚以及西方。如:台湾宜兰的淇武兰遗址、台南的南部科技园区遗址等都出土有明末清初福建德化窑、漳州窑、华安东溪窑、邵武四都窑的陶瓷器。在东南亚打捞的“泰兴”号(TekSing)沉船出水有德化窑、安溪窑的青花瓷以及华安东溪窑青花瓷、青瓷小瓶等。今又据台湾成功大学陈信雄教授调查:台澎出水、出土的7例华安窑瓷器,其中有3例为华安东溪窑的瓷器。

(3)“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华安东溪窑址,具有突出的价值和文化代表性。

明朝中叶至清初,名传海内外的漳瓷,出自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归德保的(今华安县高安镇)东溪窑场[3]。当年,漳瓷除内销外,并取道石码从月港、厦门港出口,外销南洋诸岛国,又从日本转销欧美各国。“泉漳商民,贩东西二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皆然”。“民初贩吕宋,得利数倍。其后四方贾客丛集,不得厚利,然往者不绝也。”许多商人往往久居不返,渐至数万。在前往日本进行东溪窑等瓷器买卖的众多华安商人中,就有明嘉靖华安县仙都人林尊岩。据清道光伍年乙酉(1821年)手抄本《西河仙都林氏族谱》记载:林尊岩,系仙都林氏宗鲁公第十世孙(三房),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林氏第十世尊岩、名美(1515年—?),谥景庵。任府吏员时变卖田产,去日本国经纪瓷器、茶米。

据调查:目前,国内的华安漳窑器主要还是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原山东兖州图书馆、福建省博物院、台北鸿禧美术馆、厦门华侨博物院、厦门市博物馆、晋江市博物馆及漳州市博物馆、龙海市博物馆、云霄县博物馆、华安县博物馆等处均有少量精品馆藏,民间亦有部分藏品。在国外,藏有漳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少,还有一定数量的海外民间私人收藏,这当中还不排除在一些博物馆内漳窑器被误归为德化窑或者枫溪窑瓷器,足以证明漳瓷的销售足迹(表1)[2]98。

表1 收藏漳州·华安东溪窑瓷器的欧洲博物馆

综上所述,海内外发现的出水、出土或传世瓷器中,都包含有东溪头窑所生产的青花瓷和漳窑米色器等产品。漳州窑之中心窑遗址——华安东溪窑诠释放出厚重的400年,作为明清时期闽南地区民间大型手工业生产基地,它在中国制瓷史上、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和海洋贸易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林艺谋.华安东溪窑研究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2]林艺谋.华安东溪窑史话[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3]邹清水.华安县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釉瓷华安海丝
我校成功主办2022年闽港澳大学生海丝文化研学夏令营活动
突出教学重点,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佛影相随
从黑釉瓷盏看宋代茶文化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愁眉苦脸】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驾驭超高清的存储利器——评测韩华安防(原三星安防)4K H.265 64路嵌入式N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