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平
关于烧饼、油条与豆浆,
关于儿时早餐的美食记忆的闸门,自动地打开了。
用味觉感知、用触觉拿捏、用听觉判别、用想象意会、用情怀体验,
老杭州味道会给人怎样的意境和愉悦?
说起杭州老味道,很多人总是把眼光投向杭州的名菜名点。像“楼外楼”“知味观”“张生记”“外婆家”“天香楼”“奎元馆”等名店的传统菜点。如西湖醋鱼、春笋步鱼、龙井虾仁、油爆大虾、东坡肉、荷叶粉蒸肉、咸件儿、蜜汁火方、叫花童鸡、杭州卤鸭、栗子炒子鸡 、油焖春笋、干炸响铃、生爆鳝片和鲜肉小笼、幸福双、猫耳朵、糯米素烧鹅、虾爆鳝面、片儿川面等,以及后来形成的新杭帮菜中的芙蓉水晶虾、八宝鸭、脆皮鱼、珍宝蟹、沙锅鱼头王、笋干老鸭煲、蒜香蛏鳝、鲜肉大包、喉口馒头等,都有充分的理由成为杭州老味道的代表。
但是,从平民视角看,上面这些总有点过于“高大上”了。如果没有一定的烹饪基础技艺,是做不出这些菜点来的。想吃正宗口味,就要去那些由名厨掌勺的餐馆,那里的菜点讲究色、香、味、形、器,且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注重口味,大厨烹制,在食客中享有口碑。由于大多数人毕竟在家吃饭居多,不见得能经常尝到这些味道。
烧饼夹油条价格实惠,携带方便,还可以边走边吃,节约人们的用餐时间。
豆浆是一种营养食品。在缺油少肉的短缺经济时代,烧饼、油条与豆浆增加了人们油脂与蛋白质的摄入,成为受到普遍欢迎的大众美味。
即便在今天,烧饼油条与豆浆也一直是普通人都买得起并喜欢吃的平民化早餐。
也就是说,考虑到价格与便利、时间诸因素,应该把注意力投向那些与杭州人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味道”。
因此,“烧饼油条与豆浆”是大众化的老杭州早餐,也是我首选的“杭州老味道”。
杭式烧饼与外地人所说的“大饼”不同。
大饼是铁锅或铁板上烙出来的,烧饼是在缸炉里用碳焙烤出来的,因而烧饼比大饼更松酥。
中国油条起源于杭州,也有据可考。
《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秦桧一伙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引起民愤。
为了发泄心中愤恨,当时在临安风波亭附近两个卖早点的饮食摊贩,抓起面团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很快,油条这一食品就风靡在各地的熟食摊上。
陈锦(清)《勤余文牍》卷五《书唐山百虎卷后》曰:“切面条曰油炸桧,状两足骨,外方内圆,父老相传谓桧足骨方棱,故象此以投油沸,或南宋时民间语也。后游京师,见市肆所鬻油炸面条倍而为四,虽无炸桧名而呼四条骽,以桧、骽二字合之,觉前说益可信。古今人嫉恶之见,南北同符,是亦入于人心死犹未熄之征欤。”
至今中国有些地方,仍把油条称为“油炸桧”。
小时候,我家所在的孩儿巷旁边的广福路的巷子里就有个烧饼油条豆浆摊,与打开水的老虎灶合在一起经营。
早上,烧饼油条豆浆要排队才能买到。
排队的时候,随着卷成麻花形的条状面团入油锅发出的“吱…吱…吱…”声起,烧饼油条豆浆上的芝麻香与油香、面香及葱花香和豆花香弥漫交织,直击人们的味蕾。
当我背着书包,手上拿着带有油温与面香的烧饼夹油条,在上学路上边走边吃,烧饼油条外皮酥脆里面绵软还带有空气,一咬一拽温柔而有弹性、香溢而富有口感,这个味道真是赞!
那时,乡下亲戚进城到我家,多半会带一些自己种的黄豆(北方称大豆)来。外婆会把黄豆洗净泡水,泡涨的黄豆用家用青石磨边加水边手工搅磨,浆水倒入布袋,将豆渣过滤掉后的浓浆倒入锅子,再加适量水,开大火将煮至冒大泡泡,再转小火续煮,直到溢出豆香味。煮好的豆浆用纱布再过滤一遍,即为香喷喷的原味豆浆,再做成咸浆或甜浆。
但自家磨豆浆毕竟是小概率的事,大多数是到店铺去买。为了保证我们姐弟三人长身体所需的营养,妈妈经常拿着两只大搪瓷杯,买两杯热腾腾的豆浆,加一点糖,让我们每人吃上一小碗,香香的、甜甜的,美滋美味。而妈妈自己,则喜欢吃加点葱花、虾米、碎油条、榨菜末和酱油的咸豆浆。
尽管外婆与妈妈已不在了,她们当年给我们装豆浆买豆浆的两只搪瓷杯,至今我家还在用,只不过是豆浆机取代了老石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