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换出火花 有序练思维

2018-04-12 03:06肖培东
语文建设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问论点议论文

肖培东

《怀疑与学问》一课,位于统编本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提示明确了主题:“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更好地落实课文的思想价值,单元提示还提供了策略:教学中要“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议论文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那么,如何在《怀疑与学问》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去领会“怀疑”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并有层次有步骤地训练区分、发现、联系、分析、思考、判断等议论文逻辑思维能力呢?

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中提出,词语赏析可用替换法,通过对比发现文字妙处。这种替换品味法,老师们往往用于局部的语言品味。“替换”也能多一些变化,多一些角度,多一些层次。一个看似简单的“替换”其实包含多种思维活动:寻找信息、提取概括、对比分析等。那就努力让“替换”丰富起来吧,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段句到篇章,字、词、句、段,标题、顺序、观点、例子,无一不可换,让学生在“替换”中焕发学习的激情,激活思维的火花。

一、换标题

镜头一

師:同学们,如果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当中的其他短语或短句做标题,你会选用哪一个?

生:我觉得可以用第三段的“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生:第一段中的“学者先要会疑”。

生:“盲从或迷信”。

生:第六段中的“怀疑和明辨”。

生:我会用“怀疑、思索、辨别”。

生:第五段中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生:“学则须疑”。

师:顾颉刚先生所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也就是说,新标题要显示“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那么,你觉得哪个同学拟的标题不符合。

生:我觉得“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不符合,因为它没有讲到怀疑。

生:“盲从和迷信”也不行,没有学问和怀疑。

生:“怀疑与明辨”没有谈到学问。

…………

(最后同学们认为“学者先要会疑”和“学须则疑”可以做这篇文章的标题,理解了本文的论点)

师:那顾颉刚先生为什么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

(学生思考)

《怀疑与学问》是论题型标题,一般教师会告诉学生论题型与论点型标题的区别,然后追问学生标题的类型,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论点句。看起来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到了关于论点的知识和能力,但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是灌输的,思维训练是缺失的。

把标题换成文章中的哪个短语或短句合适?原来标题也可以替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就猛地扎进文本中,带着思维的火花细读琢磨。这不就是本文“怀疑”的思维品质吗?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冗长的知识介绍不如让位给文本阅读,让学生最快速、最直接地进入文本,去直面文字,去发现文字的精彩。这个替换标题的活动,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寻找中心论点,就必须通篇阅读,必须熟悉文章传递的信息,才有可能作出判断。

替换标题的教学活动,是主动学习的第一步,亦是区分材料和观点的有效训练。这个过程,不靠教师传授,而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运用。

替换活动的一个重要思维训练,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对比,进而作出判断。分析是在训练“论证”,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找到可以替换标题的句子后,许多教师会忍不住作出评价,或者干脆抛出答案。这样一来,快是快了,但下次遇到另一篇文章,学生能自己判断出哪句话是论点吗?因此在替换活动中,教师应该沉住气,不要急于评价,更不要替学生作出决定。可以给学生评判的标准——“找到的语句能涵盖标题‘怀疑和学问的关系吗”,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阅读实践和思维活动找到中心论点。替换活动在此上升一个阶梯:学生不仅能区分一般性议论句和观点,还能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唤醒已有经验,获得议论文的知识和能力。

成功地替换之后,学生往往为所得而满足,大多数老师亦常常止步于此。这时可以来个追问:为什么作者不把标题替换成我们找到的“学则须疑”呢?

从寻找替换到判断替换是否恰当,再到为什么不替换,层层叠高之外又加一叠。是啊,明明可以用更明确的论点来替换标题,可作者为什么不替换呢?这么一个“替换”,又“逼”得学生去揣摩作者的思维,把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写作思维进行对比;学生从而不仅发现作者写了什么,更领悟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奥妙。因此,“替换”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千变万化的“替换”都是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发现自己思维的盲区,提升思维的品质。

二、换句子

镜头二

(师读“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你们能把这个长句子变成两个句子吗?

生: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好,如果顾颉刚先生不用文章中的长句,而是采用我们刚才分开的两句,他会把这两个句子放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

生:“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这句要放在第三段开头。

生:“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还是放在第六段开头。

师:为什么?

课后“思考探究”活动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课后习题给出了教学路径:找出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作用,进一步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

那么课堂上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呢?大多数老师通过讲授知识,告诉学生这个句子是承上启下句,承接上文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什么内容。讲解之后学生看起来也的确是明白了,但细究起来,学生其实是困惑的,并未真切体会承上启下的严谨结构,没有切实领会议论文严密有序的逻辑思维。

猜你喜欢
学问论点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意林双周历学问勤中得(2017.9.16—2017.9.30)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
静与动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