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佩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政治上极度黑暗。但是在这样最混乱的社会秩序下,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却是最富于自由的和最浓于热情的。在这样大的环境背景下,人们深切感受到了生命意义的缺失和世事无常的悲哀。此时宗炳选择一生弃官用来云游,集道家思想于一体,最终写了《画山水序》。文章将以此画论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析其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及其思想对山水画的启示。
关键词:宗炳;画山水序;道家思想
宗炳,南朝宋南阳涅阳人,字少文。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玄学家和佛学家,一生好琴书,善图画,精于言理。宗炳一生不愿为官,在妻子罗氏死后,慢慢接受佛理的感化。至此,他游历山水,喜欢远足。于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病猝,年六十九。
魏晋南北朝混乱的政治激发了人们对于个体意义的思考以及促进了艺术本体意义的觉醒。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宗炳从上层社会退下来,把精神的慰藉寄托于山水,后著《画山水序》。
一、《画山水序》的美学要义
《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在此画论中,宗炳首次引入“道”的概念,继承并发展了老、庄的美学思想,主张在对自然山水进行欣赏时要做到对“道”的观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古代画家在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欣赏同时也体现出了对于初始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其中有对自然美的认识,但不只限于初步的,《画山水序》阐明了欣赏山水画时需要保持心灵虚寂清静的状态,以及表明了在进行审美观照时会达到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宗炳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为一体,其中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画山水序》摆脱了儒家的条条框框,以一个新的视角对山水画进行了观摩。以下将从两个命题来探讨《画山水序》的美学意义:
(一)澄怀味象
“澄怀味象”是《画山水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命题。借此命题,宗炳在画论明确阐明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间的关系。他认为,欣赏自然山水的心理前提是虚静和无为。正如他在画论中写到,“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即圣人把握了“道”来应付实际事物,贤人从自然山水中得到一种愉快和享受。其中,“澄怀”是对审美无功利的具体体现,是对老子的“涤除玄鉴”以及庄子的“心斋”“坐忘”的继承和发挥。要求在进行“味象”即对审美形象产生审美享受之前,观赏者的主体必须要有虚静空明的心境。
宗炳“澄怀味象”的命题,对审美关系进行了深度的概括,它不同于儒家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认为自然山水的形象就是“道”的显现。恰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高度总结。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意在要求审美主体在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欣赏时,需涤除私心杂念,摆脱现实功利,进而从自然山水的内在精神中获得审美享受。
(二)“畅神”说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先秦时期“致用”和“比德”的束缚,重新提出了一个新的美学观念,即认为自然山水这个审美意象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审美愉悦。例如“庄生梦蝶”的故事,也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最后一段所说:“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它突出了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欣赏的独立意识,以及强调了审美主体的愉悦功能。这从理论上解放了山水画创作者的精神思想,从而有助于绘画者对于自然美和人格美的超脱。在自然山水的创作中,我们竭尽全力观察的同时,也在普遍与平凡的自然事物中,获得最高的精神享受,这一点深深影响了之后山水画家的创作。
二、《画山水序》中道家思想的若干体现
“道”是老子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老子认为道是有和无的统一。儒释道三家思想对“道”的解释都不相同,而宗炳主要继承并发展了老庄思想,在此画论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首先,“山水以形媚道”,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道”显现于象,但没有具体的形態。其次,“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这是外射作用的一种,审美主体将自我的感情移入到自然山水的理想形态,从而达到审美主体与自然山水的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艺术成了一种解脱之道。道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且在万物未有之前即为“道”,这在时间上就保证了它的超越性。《画山水序》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这在肯定自然山水形式美的同时,更加注重了“道”的体现。毫无疑问,这在山水画的创作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子》上篇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由此可言,“道”是万物得以生存的依据,与天地万物都不同,道能生天地万物,故又可称之为有。而在此画论中,“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三、道家思想对当代山水画的启示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中国画传统画种之一,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无论哪种类型的山水画,都会受到老庄思想的深刻影响。老庄思想犹如一个强大的理念,使得山水画家可以深入自然,进而发现自然且与自然进行对话。古人尊重并敬畏自然,且往往借助于山川大地来启发灵性,他们长久游历或蜗居在山川河流间,来悟得宇宙自然的本质,从中获得宇宙精神体验。因而,老庄思想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功效。
老子推崇“道法自然”,对山水美的认识也是由“道法自然”生发的。而庄子关于“道”的学说,是对老子“道”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庄子认为人生最高境界是得“道”,而得“道”的标志是自由而不是形式上的华美,要求真善美的统一,即最美的源于最自然的,因而“神”与“道”是相同的。“真情所至,金石为开”,以一颗恭敬之心来对待大自然,大自然的美就会在心中引起感受,由此产生的感动,便是绘画创作灵感的来源。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于“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他提倡“心斋”与“坐忘”,认为只有具备排除外界利欲的干扰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审美心胸,才可以进入“物与身化”“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境界。王国维曾提出“境界”一词,这是一个人追求真理和进行艺术创作的每一阶段都必不可少的,而且要循序渐进,周而复始,达到“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方能步入大家之列。在艺术创造中,庄子的“自由”观念揭示了“艺”与“道”的相通之处,如庖丁解牛、梓庆削木为壉等寓言故事,正说明了艺术家在保持内在精神与外在规律相符合的情况下,方可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山水画的学习是一个人逐渐完善的过程,是一种修行,是一种精神景观。学习山水画是一个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
四、结语
宗炳《画山水序》的出现,标志这山水画从人物画过渡到成为独立画科的完结。它最早将道家思想贯彻在整个画论中,对后世的绘画创作及绘画理论影响深刻而远大。宗炳崇尚自然,提倡“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更提倡山水的移情作用,超然物外,追求精神价值的提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更是奠定了道家在我国山水画中的美学地位,其中对于自然美和山水画的论述,至今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06.
[2]潘公凯.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4.
[3]庄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