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飞
教师在设计课后习题的环节时,应有清晰的单元整组目标意识。同时,教师利用课后习题的整体设计,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读通读懂文本的步骤和方法,逐步形成能力,养成习惯。
统编本一上册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上训练点明确,层次序列清晰。笔者对一上册统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了归类整理,发现习题设计偏重于朗读和口语表达这两项。其中和朗读相关的课后习题一共有24项,占到习题总比例的50%以上。其中要求朗读后进行背诵积累的10处,课文往往以短小的儿歌韵文为主。而指向于口语交际的习题设计一共有14项。其中,仿照文本语言进行口语表达的习题共有5处,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的共有9处。
统编本教材在习题设计上的这两大特点对一线教师有着明确的教学指引作用,如果能把握课后习题的特性,设计科学真实的教学环节,将有助于增强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文朗读:细化朗读要求,分步达成目标
统编本教材朗读类课后习题注重学生朗读方法的细化指导。以《秋天》一课课后习题为例:“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这篇短文一共55个字,是拼音单元结束后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在掌握拼音之后,可以凭借拼读进行自主朗读。全文中“一”出现5次, 有三种读音变化,非常容易混淆。这道课后习题的设计真正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旨在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读准“一”字变调。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正视学生一开始会错读字音的客观现实,引导学生借助拼音作为“拐杖”,自主地发现“一”的读音变化。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从词语入手,再到句子,从易到难。
一上教材中关于朗读的课后习题出现了“分角色朗读”“读好停顿”“对照图画,读一读课文”等要求。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提到的要求不谋而合。而通过课后习题这一载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将会形成一个分步走,又相交相融的状态。相较于以往教材中“有感情朗读”的泛泛要求,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容易操作和把握。
二、口语表达:仿照文本语言,贴近儿童生活
一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要引导学生说得规范,说得完整,同时表达真实所想所感。初入学孩童的表达常常方言化、叠字化、只言片语化,在说句子的时候出现词序颠倒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地纠正,到了习作阶段就会出现语序混乱、词不达意的现象。因此在一上册教材中仿照说话的习题设计一共有五项,梯度明显。从仿照课文“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学说偏正式短语;到仿照课文“我会……”,学说完整的句子;再到仿照《比尾巴》中的儿歌对句,学说一组句子。仿照说话的要求呈现一个递进式的序列,为一年级学生规范地口头表达搭建了台阶,降低了难度。
除了规范地说之外,笔者发现,基于学生生活场景的表达内容更能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获取成功的快乐。例如《口耳目》中让学生说一说“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学生不但想到人体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能联系自己的兴趣特长。擅长乐器的孩子说到口可以吹笛子,手可以弹钢琴;擅长体育的孩子说到足可以踢足球,手可以打篮球;擅长阅读的孩子提到目可以看绘本,手可以翻书页。再例如《项链》这课的课后习题:“大海的项链是什么?”学生可以联系自己在海边旅游的经历和从书中阅读到的关于海洋生物的系列知识,畅所欲言,表达既真实美好,又富有个性,充分体现出一年级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水平。
三、课堂游戏:落实习题重点,点燃学习热情
一年级课堂教学中,游戏是喜闻乐见,又富有实效的设计。我们可以把课后习题设计成有趣的游戏,寓教于乐,学生的学習热情将会被极大地点燃,同时有助于消除学生对 “作业”“练习”等词汇的恐慌排斥心理。
以《口耳目》课堂游戏为例:
师1:今天学习的五位生字宝宝都在黑板上了。我们一起来和它们做游戏吧!
生:好!
师1:我们请坐在后面的翁老师(新班级协同教师)先来玩。
师2:我喜欢生字宝宝“口”。(拿起口的生字卡片,展示给全班学生)音乐课上,我用口唱歌,唱得又响亮又好听。
师1:原来口可以唱歌,还有哪位小朋友也来找一找,说一说呢?
生1:我找到了生字宝宝“手”,我用手写字、画画、弹钢琴,我的手很厉害!
师1:原来你的手这么灵巧,能干这么多的事情,你真是个心灵手巧的孩子。
……
师1:现在请小朋友们和同桌一起玩这个游戏,找到语文书第10页上的生字宝宝,说给同桌听。
教师运用游戏既有效地巩固了生字学习,又把课后习题“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融入其中。课堂游戏突破了课后习题的重点,将单一的字义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更便于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同时让一年级的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堂的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四、整组设计:贯穿单元目标,形成学习方法
教师在设计课后习题的环节时,应有清晰的单元整组目标意识。以第四单元课后习题设计为例:单元目标中提到要重视教师的范读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通过倾听、模仿和比较,不断提高朗读能力。本单元的课后习题均能联系单元目标,体现相关的朗读和背诵的要求。教师可设计课堂教学的“规定动作”: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大声自读→同桌互读,评价→小组分角色朗读或分段表演。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不同要求的读,不同层次的读,最终达成单元目标中正确、流利朗读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利用课后习题的整体设计,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读通读懂文本的步骤和方法,逐步形成能力,养成习惯。
再如第八单元要求借助插图理解文本内容,课后习题的设计也留有很强的研读空间。教师教学时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利用课文插图降低课后习题的难度。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