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制校内实践课程设置方案研究

2018-04-12 10:08王佳乐方刚
科技视界 2018年10期
关键词:项目制产教融合课程改革

王佳乐 方刚

【摘 要】针对校内实践类课程设计采用项目式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制校内实践课程设置方案。该方案是以设计实现真实产品为导向,以产品设计促进教学为目的,以设置项目制实践课程为载体,通过校内实践教学途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设置该类实践课程可以拓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平台。

【关键词】项目制;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4-0055-002

0 引言

项目式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项目式教学和课外项目式实践两种形式;作为课外项目式实践形式来说,其是很多工科应用背景很强的工程技术大学早期校外实践的教学环节之一,可以说是很成熟、很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然而,对于普通的地方综合性本科高校或高职类技术院校来说,要想把大量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对口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式实习实践是非常困难的。近年来,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增强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很多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类院校都提倡开展课堂项目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培养;如文献[1]针对职业技术大学计算机教学实践,提出“四步教学法”对项目教学法进行改进和优化;文献[2]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训基地、网络课程系统等四个方面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文献[3]探讨了在《计算机网络》课程项目教学实践中要遵循的四个阶段;文献[4]探讨了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文献[5]提出了基于人才需求的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文献[6]分析了项目教学法的内涵、特点,探讨了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及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文献[7]探讨了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文献[8]探讨了项目教学法设计准则和计算机类课程的项目设计,分析了教师在项目化教学中的角色转换以及项目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文献[9]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探讨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文献[10]在高职《数据库原理与SQL语言》课程教学中探讨了项目教学法。虽然课堂项目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体验项目开发各个阶段的感受,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来驱动学生动手做,但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讲授还是占主导地位,由于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备课导向是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点,而不是设计出真实的产品;另外,授课教师大多没有实际的市场工作经历,在项目设计上具有局限性,缺乏灵活性,影响学生创造性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制校内实践课程设置方案。该方案是以设计实现真实产品为导向,以产品设计促进教学为目的,以设置项目制实践课程为载体,通过校内实践教学途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1 项目式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综合性本科高校,其正处于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快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步伐,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拓宽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独立实验课”,即校内实践类课程设计;虽然,大部授课教师都采取了项目式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达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学以传授专业知识点为导向

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项目式教学方法,通常是通过设计具体的案例来讲解或训练教学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点,也就是说教学导向是传授专业知识点;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这种导向是非常正确的,教学目的是非常明确,并且没什么可挑剔的;然而,对于应用技术大学来说,专业教学应该是以学生开发设计真实产品为导向,通过实际应用需求的设计开发来促进教学,明确教学目的,提升教学质量,即产教融合。

1.2 项目式案例具有局限性

由于目前的教学导向是传授专业知识点,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设计的案例大多来自个人的思考或网络搜索,案例的实现目标是以理解或训练某个或部分知识点而制定,偏离了现实应用需求;加之,授课教师本人缺少或没有实际市场工作经验,案例目标不是在行业背景下以实现具体的应用而制定;所以,案例设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灵活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发展。

1.3 深度指导学生覆盖有限

目前,校内实践类课程设计通常是安排一个授课教师,以自然班级为单位,集中指导学生20至30学时,学分为1至2。自然班的人数通常为50人左右,每個学时为45分钟;很显然,在集中指导过程中师生比(1:50)较高,短时间内,教师是无法响应学生的所有请求,也就是说教师是没办法深度指导学生,且全覆盖是不可能的,只能解决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2 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制校内实践课程设置方案

下面以我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软件工程为例,探讨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制校内实践课程设置方案。

2.1 项目制校内实践课程设置环境

设置项目制校内实践课程主要需要两个环境:一是,需要有产教融合的大环境,即教学是以开发设计真实软件产品为导向,通过实际应用来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需要有“嵌入式”课程体系的小环境,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以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软件开发技术课程可裁剪,适应社会软件行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成本、持续性和可靠性等严格要求的专用课程体系。

2.2 项目制校内实践课程设置方案

(1)课程属性

项目制校内实践课程的课程类别是实践课,所属课程体系模块为专业必修课,其学分1-1.5,学时20-30。

(2)开课方式

小班开课,即一个授课教师只能指导5-10名学生,集中讲授与分散指导相结合,集中讲授学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必须是间隔集中讲授,明确时间和地点接受管理部门的督导教学;分散指导无需监督考核。

(3)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

①课程定位与作用

课程定位: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实践课)。

课程作用:培养学生开发软件的综合能力,即毕业后能够独立或协同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②课程位置

先续基础课程: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C/C++/Java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和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等)。

后续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③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编码实现真实的产品,最终具备独立开发应用软件的能力。

④课程设计思路

以实现真实软件产品为目标,以2-3名学生为项目组,拟定具体应用项目案例,要求学生开发出实际的软件产品,并逐步完善用户功能需求。让学生体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并培养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课程目标

①总目标

以现实生活的具体应用为项目案例,要求学生开发出真实的产品。

②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是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是能够独立开发实用软件。

素质目标是培养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应用需求,完成实际应用软件开发。

课程要求:必须开发出真实的产品。

(6)课程实施

①教师基本要求

講授教师必须具有软件行业的工作经历,或者从事过软件开发,或者是软件行业的工程师。

②考核方式

项目答辩:包括演示软件产品和代码质疑。

评委构成:由3-5名具有软件行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者从事过软件开发的教师,或者是软件行业的工程师组成,不包括学生本人的指导老师。

③成绩评定

课程总成绩由平时考核、产品功能、代码质疑和文档撰写四部分构成,其具体所占的比例如下:课程总成绩=平时考核10%+产品功能60%+代码质疑20%+文档撰写10%。

3 结语

设置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制校内实践课程,除了可以避免现有校内实践类课程存在的不足以外,还可以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校外项目式实践基地不足的困难;二是,减少学生校外实践经费开支;三是,减少校企合作成本。当然,这种课程设置也存在不足,小班教学增加了教学经费的投入;但从学生受益角度来看,这种增加教学经费投入是很值得的,特别是扩大深度指导学生覆盖面,加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促进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婷.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4):89-90+93.

[2]唐永明.基于技能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电子世界,2017(23):92+94.

[3]刘彬.基于项目教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34):112-113.

[4]赵鹏璋.项目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7(14):51.

[5]郑永爱,陈晨.基于IT人才需求的软件工程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31):167-169.

[6]刘珂.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 2017,4(44):201-202.

[7]马选宝.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17):77-78.

[8]丁永胜,张水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项目教学法[J].高师理科学刊,2017,37(07):78- 81.

[9]申永祥.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1):146-148.

[10]龚静.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数据库原理与SQL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210- 211.

猜你喜欢
项目制产教融合课程改革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