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瑞,牟朝霞
(1.大理大学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大理大学图书馆,云南大理 671003)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新闻评论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高级业务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写作技巧和具备一定的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新闻评论作者是一个专家,必须掌握较强的新闻评论的知识理论,能把握舆论风向标,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必须是一个杂家,优秀的新闻评论作者要熟知“上面的精神”和“下面的情况”,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开阔的视野,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对于“初学”的新闻学专业学生来说,新闻评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会获得全面的提高。
为了掌握大理大学近两年新闻评论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在2017年6月对大理大学2013、2014级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总体人数78人,其中2014级新闻班学生33人,2013级新闻班学生45人,问卷共计包含16个问题,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在资料整理的过程中,剔除了质量不高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5份,有效回收率83.3%,达到了调查的要求。
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大理大学新闻评论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发表作品的学生比例很低。大理大学2013、2014级新闻学专业78名同学中,2013级新闻班有1名同学发表报刊评论文章1篇,3名同学在中国教育新闻网上发表评论文章,2014级新闻班没有同学发表作品,发表评论文章的同学占两个班级总人数的5.1%。在65名调查对象当中,对新闻评论课程“比较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同学只占36.9%;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的态度,回答“应付了事”和“完成即可”的占44.6%。有23.1%的同学认为该门课程对他们的学业和将来的工作、生活没有用处。其中完成半年实习的大四年级的学生占7.7%,还没有实习的大三年级同学占15.4%。相比于刚刚上完该门课程的学生,参加过实习的同学认为该门课程有用的比例更高。
第二,学生不重视该门课程、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一是学生普遍认为该门课程“难”。在对“你认为新闻评论写作对你来说”的回答中有86.1%的同学选择了很难或困难。主要难在“立论”和“文字表达”方面:选择的比例分别是80.0%和55.4%。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偏弱,“词不达意”和病句等问题比较普遍。二是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写作。这也是学生作品发表率低的主要原因。90.8%的同学认为,从事新闻评论写作的主要障碍是没有时间,其中认为课程太紧的占40.0%,有其他事情安排的占50.8%。新闻评论的写作必须有比较集中的时间。很多媒体都要求评论作者就当天的新闻进行评论,在下午5点前完成评论文章,有的媒体甚至要求在下午4点前完成。学生要么有课,要么有学校的活动要参加,往往没有比较集中的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评论写作。就笔者所在的大理大学来说,学生课业繁重,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
第三,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还须进一步提升。从作品发表的数量来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有学生的原因,但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查显示,对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同学占61.5%,回答一般的占36.9%,回答不太满意的占1.5%,教学满意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摸清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改进教学方法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很有必要。
新闻评论教学对新闻学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增强学生的新闻敏感等专业业务能力。新闻敏感,也称为“新闻鼻”和“新闻眼”,指新闻从业人员发现和辨别新闻的敏锐能力,是记者必须具备和练就的业务素质。培养新闻敏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把握时代大势,关心人类前途命运;熟悉社会实际情况;积累各方面的丰富知识;学会从全局看问题;具有高度的事业感、责任感;随时随地处于采访状态之中〔1〕。新闻敏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长期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对时事的长期关注。
在很多地方高校,新闻敏感的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但往往存在教学案例陈旧和孤立等问题,加之实践教学与媒体“实战”有很大差距,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新闻学专业学生,甚至没有阅读新闻的习惯,很少关注舆论热点,不懂得利用媒体上海量的新闻文本进行专业学习。
学生进行新闻评论的写作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帮助。不管是自作选题,还是媒体提供的选题,在写作前都需要细读新闻。这些新闻报道都属于方向性、倾向性、批评性新闻,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它们很多是新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是学生学习最新、最好的范本。学生“细读”新闻报道,边读边思考,从中选取评论角度,提炼论点,这样的阅读和思考不同于简单的浏览新闻。长期坚持,有利于学生熟悉我国特定领域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掌握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熟知我国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对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和新闻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闻评论是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表议论,是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新闻文体。新闻评论写作是对作者政治思想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验。
在评论的写作过程中,立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评论的方向和层次。在立论过程中,作者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量,对新闻素材进行思维加工,提出真知灼见,这要求作者具有较强的思维创新能力。思维创新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新颖性、灵活性、潜在性和风险性等特点。新闻评论的立论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准确性。新颖表现为立论角度新颖、见解独到;准确要求立论符合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符合唯物辩证法,揭示事实本质,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这都离不开评论作者较强的思维创新能力。
新闻评论的写作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字表达的过程本身是思维运作的过程。新闻评论的写作是评论作者运用文字在思维的推动下论证观点的过程。时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写作时间的限制对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作者高度集中时间和精力。无疑,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有利于提高其思维能力。
第三,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是记者、编辑的主要工作手段,文字表达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同时写作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艰巨的脑力劳动。为了将来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达到专业要求,在大学初级阶段,学生必须解决写作的基础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困扰很多新闻学子和专业教师的难题。写作能力的提升不能单靠一两门课程来解决。新闻专业的学生没有记者证,不具有采访报道的资格,做新闻报道是不可能的。校内媒体是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媒体实践的主要平台,但校内媒体与社会媒体的实际情况和对采编工作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由于种种限制,新闻评论写作倒成了实现学生近距离“接触”媒体实战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好途径。在时评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紧跟舆论热点,详细阅读新闻报道,快速写作成篇,有利于实现提升写作能力的目标。
总之,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新闻评论课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它应该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应该成为“一种实现公众话语权、培养意见表达能力的教育”“成为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公共课程”〔2〕。如此,更符合当代人的“媒体化”生存境遇和地方高校就业及职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新闻评论教学应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一般能力的培养。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就笔者所在学校的新闻专业来说,学生课程安排较多,课业繁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教学主要以填鸭式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学习和发展缺乏自主性和个性化。学校应该加强教学改革,为学生减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对于新闻评论教学而言,就是让新闻专业热爱写作、有写作欲望的同学有时间写作,并能够从新闻评论写作中获得提升;二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心理,引导学生逐步喜欢上写作;三是针对全国高校新闻学专业招生规模快速扩大,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好、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媒体的人才需要的形势,在新闻评论教学中,科学把握新闻评论的课程特点,明确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任务,重视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同时以新闻评论理论教学和写作实践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一般能力,以适应当下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需要和新闻媒体的人才要求。一般能力是个体完成广泛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不受特定知识的影响,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中的概括能力是智力(即一般能力)的核心,创造能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3〕新闻评论写作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其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作为新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新闻评论应该结合课程特性,采用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设计好课堂活动,坚持理论讲授、课堂练习、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相结合。经过近几年教学上的摸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其一,课堂时事评议。课前要求学生自主选题,并做好准备,每两个学生一组,上台做时事评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阅读新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选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二,选取当下有争议性的、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课堂辩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准备,课堂上按“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流程组织课堂辩论,并录像;其三,名栏目赏析与模仿写作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选定一个国内的知名评论专栏,长期跟读,把握它在选题、语言、文风等方面的特点,剖析重点文章,并撰写心得体会。更高的要求是结合对名专栏特点的把握,给专栏写评论;其四,模拟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可以是广播谈话、电视口播评论、电视谈话体评论,学生经过认真准备,在实验室完成录音或录像;其五,写作训练。命题和自选题相结合,让学生撰写时评文章,并指导学生向媒体投稿。
最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时评写作。第一,要适时做好引导的工作。适应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形态和功能的变化趋势,运用好“参与式教学模式”“利用好新媒体技术,使学生与他人一起形成、发展和创造评论写作的共同知识和符合情境的个体知识,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消费者转变成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4〕。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从短文开始,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进行100多字的简短评论,逐步扩充长度,让学生习惯写千余字的时评文章;第二,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媒体举办的大学生新闻评论比赛。很多媒体都非常重视新闻评论“后备人才”的培养,举办“大学生评论大赛”,如中国教育新闻网的“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红网的“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评论大赛”等;第三,要给学生写作时评一定的压力。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定数量的时评文章,要求必须有多少篇被网络媒体采用,多少篇被报刊采用,并纳入课程的成绩考核。
〔1〕赵建国.新闻、文学、历史的交汇地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79.
〔2〕涂光晋.知识·能力·素质:寻求新闻评论教学的创新与突破〔J〕.新闻战线,2006(4):58-61.
〔3〕沈德立,阴国恩.基础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2.
〔4〕朱剑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探讨〔J〕.青年记者,2015(1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