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调查及对策

2018-06-13 02:26:32吴倩雯陈瑜婕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总分主观个体

张 波,吴倩雯,陈瑜婕

(云南财经大学学生处,昆明 650221)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压力也随之增加,大学校园学生危机事件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越来越多。《当代社会科学大辞典》(1995)认为,社会支持是当个体面临困难、挫折或压力时,先前与他人建立的亲密联系可以为个体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建立亲密联系的他人可以是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社会上的其他人员等。研究显示,长期的压力会引发个体的抑郁、焦虑、退缩、孤独感、低自我效能感和低个体耐受力等消极心理〔1〕,同时,社会支持是个体的一种重要社会心理资源,与抑郁、焦虑、低自我效能感和低个体耐受力等负性心理呈显著负相关〔2-3〕,能够预测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处在一个从学校向社会发展的特殊成长时期,家人、朋友、学校、社会人员等对大学生的态度不同于其他群体,这些社会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比较重要。因此,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现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他们重视社会支持,遇到困难时有求助意识和求助行为,从而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西南林业大学8所高校抽取大学生被试,各学校各年级各抽取8名,共256名。发出调查问卷256份,收回256份,经筛查,剔除30份无效问卷后,剩余226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28%。其中,大一44人,大二60人,大三75人,大四47人;男生96人,女生130人;城镇学生93人,农村学生133人。

(二)测量工具

调查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4〕。该量表由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构成。量表共10个题,其中客观支持3个题、主观支持4个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题。各维度分数越高,表示被试在该维度上社会支持的情况越好。主观支持是指个体自己主观体验到的支持,包括被他人或社会尊重、理解等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更多来自个体的主观感受。客观支持是指来自他人或社会给予的物质帮助。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指个体自己使用社会支持的频率。调查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问卷中的“同事”改为“同学”,“配偶”改为“恋人”,并去掉了“儿女”这一项目,有研究者对修订过的量表在大学生中进行重测,得到的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9~0.94,重测信度为0.96。

(三)研究过程

施测由经过培训的8名大三学生完成,统一指导语,统一要求,尽可能确保所有被试接受的测量一致。由培训合格后的8名大三学生到各高校施测,每人负责1个高校,在校园内随机抽取大学生调查,保证每个年级各抽取8名。

(四)数据录入及处理

运用SPSS11.5 for windows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并进行差异检验等分析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

运用SPSS11.5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全体学生社会支持的平均分及标准差,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n=226)

肖水源编制的SSRS量表指出,正常被试的社会支持总分应≥20分,分数越高,社会支持度也就越高,大部分学者认为如果总分<20分表示社会支持较少,20~30分表示社会支持度一般,30~40分表示社会支持度非常好〔5-6〕。从表1的数据可以发现,昆明市8所高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6.94,根据量表解释,说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总体社会支持度处于比较好的水平。

(二)大学生社会支持得分与全国一般人群常模的差异比较

运用SPSS11.5对收集到的数据与全国常模社会支持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社会支持得分与全国一般人群常模的差异比较

表2的数据显示,与全国一般人群常模〔7〕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昆明市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和总分上均低于全国一般人群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见(P<0.01)。

(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比较

运用SPSS11.5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各维度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比较(n男=96,n女=130)

表3的数据显示,女生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高于男生,t检验结果发现,女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P<0.05),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维度上女生的得分极其显著高于男生(P<0.01)。男女生在主观支持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四)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运用SPSS11.5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农村和城镇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生源地差异比较(n城=93,n农=133)

表4的数据显示,农村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和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城镇学生,t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P<0.05),农村学生在主观支持维度上的得分极其显著高于城镇学生(P<0.01)。在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维度上,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五)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比较

运用SPSS11.5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各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比较(M±SD)

表5的数据显示,在主观支持维度上,各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四学生得分最高,经过进一步LSD检验发现,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主观支持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P<0.05),大二、大三、大四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社会支持总分上,各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四学生总分最高,经过进一步LSD检验发现,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均显著高于大一(P<0.05),大二、大三、大四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维度上,各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六)大学生社会支持源分析

SSRS量表中第6条和第7条分别为客观物质支持和精神心理支持来源。通过分析昆明市226名大学生的回答,他们的主要社会支持来源见表6。从表6的数据可以发现,“获得物质帮助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其他家人、亲戚和朋友,所占比例相对较大,都在45%以上。“获得精神支持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其他家人、朋友和亲戚,所占比例相对较大,都在49%以上。党团工会、宗教团体、无任何来源等方面选择较少。

表6 大学生社会支持源分析(n=226)

(七)大学生主动获取社会支持情况

SSRS量表中的第8、9、10条分别为遇到烦恼时是否主动倾述、是否主动求助和是否积极主动参加班级活动的调查。通过分析昆明市226名大学生对这3个条目的回答情况,结果发现大学生在遇到烦恼时,主动寻求倾诉的占21.24%,被动回答朋友询问的占17.70%,只向关系极为亲密的1~2人倾诉的占54.86%,从不向任何人诉说的占6.20%。大学生在选择求助的方式上,主动寻求帮助的占23.00%,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的占67.70%,根本不接受帮助的占9.30%。大学生关于参加日常班级等团体活动中,从不参加的占8.85%,偶尔参加的占45.13%,经常参加的占28.76%,主动参加并积极活动的占17.26%。

四、讨论

(一)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昆明市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平均分为36.94,社会支持处于比较好的水平,这与其他研究结果〔6,8-10〕一致。但是仍然低于全国常模,且从大学生主动获取社会支持的情况来看,主动寻求帮助的只占23.00%,主动寻求倾诉的只占21.24%,而67.70%的大学生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这些数字也显示出虽然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度较好,但是遇到困难、挫折需要帮助时,主动性还不够,更多的人只愿意向关系极为亲密的1~2人倾诉或寻求帮助。这可能与大学生趋于成熟却又相对封闭的心理特点有关,遇到事情更愿意一个人面对,而不太愿意向他人求助,即使求助也只会找与自己关系比较亲密的人。

(二)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女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和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且总分、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都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与传统社会观念中对待不同性别有不一样的社会角色期望,社会普遍对男性有独立、坚韧、自强的期望,把男性放在强者的位置上,而把女性放在弱者的位置,认为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需要帮助的情境下,对女性提供支持的可能性比男性要更大一些。因此,女生相对男生更容易得到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她们自己也更愿意获取和利用帮助。

(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生源地差异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和3个维度得分都高于城镇大学生,且总分和主观支持上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是因为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90后”城镇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而农村大学生大多数都有兄弟姐妹,此外,城镇的居住环境以小区居多,邻里之间的往来不如农村邻里之间那样频繁和深入,在农村,“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的现象一直都保存,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农村学生从小就习惯了互相帮助,且需要帮助时可以需求的帮助对象除了有兄弟姐妹的支持外,还有其他同村人员。另外,城镇学生长期生活在人口集中的城市,他们感受到的竞争更多,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以利益关系为主,相互交往并不深,能获得的支持也就相对要少。

(四)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一年级在主观支持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说明大一学生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较低。且大一年级学生的支持总分也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说明大一年级学生总体社会支持状况相较其他年级较弱。原因可能是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还处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阶段,高年级学生对日常学习生活的环境、人群、资源等比较熟悉,在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中,人们更倾向于应对各种事情,及时寻求到帮助。另外,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更趋向成熟,人际交往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社会支持系统也比大一学生要完善和丰富,遇到问题时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五)大学生社会支持源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源主要来自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和恋人等,而他们认为学校党团工会和宗教社会团体等给予的支持极少。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善于向学校党团工会等组织寻求帮助,同时学校党团工会等对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渠道的宣传或实际帮助也可能不够。社会支持来源的存在仅是一种潜在的支持,要使其变成现实的支持,关键还在于要让大学生知道可以去哪里寻求帮助,且他们自己主观要有意愿接收和主动获取帮助。

五、对策建议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辅导机制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已经成立了心理教育机构,心理教育机构要负责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心理教育,包括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心理测验、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和危机干预等服务。同时要建立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多层面监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遇到问题及时帮助和干预。心理教育机构还要善于利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心理教育,避免学生过于敏感而不愿意接受教育。

(二)关注社会支持相对较弱的特殊学生群体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男生相对于女生的社会支持各项得分较低,城镇学生相对农村学生社会支持得分相对较低,大一年级学生相对其他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得分较低。因此,关注这几个社会支持得分相对较低的群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引导帮助他们建立个人社会支持系统,必要时可单独为这些学生开展一些团体辅导等活动,引导他们在需要帮助时及时求助。

(三)引导学生重视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形成求助意识

1.引导学生建立自我支持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应对机制。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正视自身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方式去应对、处理问题和挫折。当遇到困境自己无法解决时,应积极求助他人,可以寻求家人、老师、朋友、同学、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帮助,而不是抱有求助显得自己无能的心态。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应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形成求助意识,完善积极的自我和人格,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重视来自家庭及重要他人的支持

家庭是个体从小到大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重要他人是个体情绪情感的重要依托,二者都是在个体众多社会支持中影响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重要社会支持。家庭可以为个体提供物质保障,同时也能够提供强大的情绪、情感等精神支持。

3.利用好学校支持

学校除了加强心理教育机构的建设以外,还可以通过学校助人文化氛围、助学体系、奖学金体系、学生工作育人体系等为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要利用好辅导员这一支持系统,他们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成才的重要他人,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激发他们对自身职业的归属感、成就感和热情,发挥他们在开展学生工作和构建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4.关注社会提供的支持

社会上有很多公益的心理、医疗等帮助热线和服务机构,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也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社会上的支持,当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同时,大学生要利用好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认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也可以利用好这些资源。

〔1〕涂勤建,王辰,胡峰.大学生的压力、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5):710-712.

〔2〕杨春潇,张大均,梁英豪,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12):939-945.

〔3〕LBARRAROVILLARD MS,KUIPER NA.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negativity findings in depression:perceived re⁃sponsiveness to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1,31(3):342-352.

〔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S):42-46.

〔5〕刘欢,马素红.大学生耐挫力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2):78.

〔6〕李聪,张小丽,张盼,等.蚌埠市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6):992.

〔7〕邹雅琴,施玉华,贾曼红,等.云南省中老年HIV/AIDS病人社会支持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6):502.

〔8〕桑利杰,陈光旭,朱建军.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248-252.

〔9〕李敏,戈兆娇.蒙汉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关系探讨〔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2):38-43.

〔10〕王莹,丁伶灵.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视界,2017(7):82.

猜你喜欢
总分主观个体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中等数学(2018年8期)2018-12-01 00:48:55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6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一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一)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