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制作在初中物理中的运用

2018-04-12 09:27向斌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车物理微课

向斌

(重庆市万州沙河中学,重庆 万州 404130)

0 引言

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全面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有一定难度的物理概念和理论。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微课来深入的进行重点知识的分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和实验教学当中。

1 微课在初中物理课前预习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需要充分的把握微课教学与传统物理教学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的结合教学主题来进行内容选择和微课制作。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发掘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的素材,将其进行整理和剪辑之后,制作成时长在10分钟到15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教师在确保微视频内容准确无误之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视频来进行物理课前预习。

例如,在进行“探索宇宙”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搜集一些与古人探索宇宙有关的内容,如,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中国古代星象图、古巴比伦人的宇宙模型等,也可以增加一些张衡的浑天说、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或者收集一些人类探索宇宙和登上太空的案例。将其和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之后,制作成具有趣味性和代入感的微视频。并利用QQ群微、信公众号等的方式推送给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前根据微视频的引导来进行相关的预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探索宇宙这个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特点、分布情况,以及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相关知识。

2 微课在初中物理重点难点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很难在较短时间往往难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传授的相关知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微视频制作过程当中,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来突出重难点内容,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来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另外,也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凸显微课教学的优势。

例如,在进行“熔点和沸点”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水的三种状态和彼此间的转换,以及沸腾、沸点、熔化、熔点等的相关知识,可以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梳理之后将其制作成直观具体的微视频[1-3]。如,可以向学生展示将冰块加入水壶中的变化,已经加热到沸腾之后用勺子靠近壶嘴产生的现象,也可以利用三维模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雪、雨、云的形成,引导学生详细的对水循环示意图进行观察,这样能够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在学生掌握上述知识后,利用电子课件来进行晶体和非晶体概念的讲解,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经济和非晶体的熔化与熔点。最后,在系统的对相关知再用微视频系统的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全面的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4-5]。

3 微课在初中物理合作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首先需要充分的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然后结合具体的步骤来为学生制作实验展示的微视频,引导学生详细的对实验过程的各个步骤进行全面的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暂停或播放的方式来反复进行观看,这样能够使学生快速的掌握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然后,在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具体的,根据微视频步骤来完成实际的物理实验操作。

例如,在进行“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的变化”,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实验进行思考和猜测,并提出问题,如“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会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车沿斜面下滑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然后,利用微视频向学生播放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的变化的实验,在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之后,根据实验需求准备金属块、停表、刻度尺、小车、小木块、长木板等实验器材,利用相关的仪器和设备来完成整个实验,并详细的对实验过程当中的各项数据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再利用计算公式和相关数据来算出不同阶段小车的实际速度,通过对比研究和探究思考的方式来验证相关的猜想和结论。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水平。

4 结论

物理是初中教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物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要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在了解教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的要求之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微课视频的制作。然后,还需要巧妙的利用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和探究,深入而全面的进行物理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这样才能够为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全面应用微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小车物理微课
只因是物理
大车拉小车
自制小车来比赛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处处留心皆物理
刘老师想开小车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设计与实现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