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聆听十九大 同心浇铸中国梦

2018-04-12 07:23熊坤新张兴堂阴赵丹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族历史国家

熊坤新,张兴堂,扎 西,阴赵丹

(1.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91;2.西藏大学,拉萨 850012)

神州聆听十九大,同心浇铸中国梦。十九大刚刚落下帷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涉及到我国民族问题的诸多论述,高屋建瓴,鞭辟入里,论点新,思路清,举措实,不仅为我国今后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航程,更是为我国各族人民同心浇铸中国梦发力助推、凝气聚神而做实、做大、做强。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一开始就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他还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就是说,我们党在立党之初,就把为各族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我党的初心和使命。经过多次革命斗争,我党终于带领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终于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中国各族人民的大解放。及至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又经过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一些错误和挫折,但“文革”一结束,我党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只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把我国初步建设成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边疆巩固、社会稳定和繁荣强大的中国,以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这样,习近平总书记还是谆谆告诫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继续“为各族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努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我国现在发展速度虽然迅速,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我国的发展阶段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定位,是对我国发展现状的准确判断。既然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与之相应的我国各民族的发展状况也必然是处在“两个共同”即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这种判断和定位完全符合民族发展规律。因为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是在遥远的未来,阶级消亡了,国家消亡了,有可能民族还会存在一个时期。何况民族问题无小事,只要民族存在,民族问题就会存在;只要民族问题存在,就需要认真对待和处理;在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既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不能急于求成,那种试图“在我国各民族中尽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实现交融一体”即尽快实现“民族大融合”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非常有害的。相反,按民族发展规律办事,是既理智又聪慧的办法。

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法治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其中,强调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党自新中国成立前就一贯实施并坚持的一项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一。众所周知,早在1947年5月1日,我党就率先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进而开创了我国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先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先后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盟)、120个自治县(旗)。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还建立了1 000多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与此同时,我国还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都有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干部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自治的民族干部担任,较好地保障了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第二,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三,有利于调动全国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第四,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第五,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边防巩固和稳定,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冲击。尽管有人对这一制度说三道四,甚至有人对此表示质疑和诟病,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却斩钉截铁、不容置喙地说:“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看法是不对的,在政治上是有害的,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胡锦涛之前也理直气壮地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可以说,民族区域自治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民族政策和基本法律的“三位一体”,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大支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大特色、建设法治中国的一大方略,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

四、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其中,“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体现了党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此,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指出,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等原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产业发展层次水平偏低,新旧动能转换难度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资源环境约束大,创新发展能力弱,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亟待加强,贫困问题依然严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繁重,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仍然任重道远。破解多重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那么,怎么加快其发展呢?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民族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支持搬迁户新建安置住房,加快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及旅游景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重点实施生态保护扶贫和水利扶贫,支持绿色农林畜产品生产,组织贫困群众参与国家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水利设施项目建设,设立生态公益岗位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脱贫,创造更多公益性就业岗位,提高贫困人口受益水平。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推进整村整族精准脱贫,分期分批推进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对特困民族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村,实施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和激发内生动力扶贫。对守土戍边不宜搬迁的陆地边境抵边一线乡镇贫困村边民,采取特殊扶持政策,加大边民扶持力度,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就地就近脱贫,确保边民安心生产生活、安心守边固边。总之,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虽然难度大、任务重,但却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力求解决的一项战略任务。因为如果民族地区发展不起来,就会拖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就会影响大局,影响总体部署和平衡。

五、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十九大代表、迪庆藏族自治州委书记顾琨谈道:“我认真听了十九大报告,个人完全赞成这个报告,衷心拥护,回去后将认真学习好,领会好,带头贯彻落实好。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观,将指引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翻开崭新篇章。”我们认为,要准确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必须基于这样几点:其一,民族是以分立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意识还是客观存在的;其二,民族虽然以分立的形式存在,但它不是孤立的,而总是要同周围的民族打交道,特别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都要发生密切的交往和联系,所以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就成了民族关系的主旋律;其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共同面对外来侵略的时候,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结下了兄弟情、战斗谊、命运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悄然形成,并凝结成为中华魂;其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各族儿女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同心同德,共铸辉煌,谱写了中国成就的华丽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浇铸和强化。基于以上几点,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强调民族间的团结和进步,强调民族间的合而不是分,强调民族间应该相互“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这样,民族团结才会更加牢固,民族凝聚力才会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会坚如磐石。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

在谈到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其中,如何“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仍然是摆在我国各族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之一。民族分裂主义无论是以什么形式、无论在哪里从事分裂祖国活动,都是国家的严重祸害,都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言行,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分裂破坏活动,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超越各自民族利益而构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一致呼声。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开展民族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必须始终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一是要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团结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各族群众的共同利益,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要高举法治旗帜,维护法律权威,掌握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斗争的主动权,对其破坏活动和分裂行径,要露头就打,坚决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在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价值理念宣传教育的同时,坚持用发展的生动事实说话,深入揭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反动本质,引导各族群众认清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破坏民族团结的险恶用心,自觉树立“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意识,切实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夯实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精神力量。三是要注重反分裂的斗争策略。建立健全反分裂斗争的工作机制,处理好反分裂斗争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关系,注重把受欺骗和胁迫的群众与民族分裂分子严格区别开来,充分认识民族分裂分子不能代表某个特定民族,以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不法分子,不断巩固反分裂斗争的群众基础。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消弭隐患和防范工作,完善常态和非常态下的维稳工作机制,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渗透破坏和煽动、聚众闹事、暴力恐怖等分裂活动。总之,民族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问题自古以来便是治国理政的大事。习近平同志长期关注这一问题,对搞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有着深刻的洞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赴湘西、内蒙、新疆、西藏、延边等民族地区考察调研时,特别是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发表的讲话中,全面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前瞻性的新认识、新观念、新思想。他强调,各民族团结稳定、和睦相处是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安定团结的大局,一切将无从谈起,因此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生命线,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特别是在2014年5月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可以说,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是防范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致胜法宝。

七、树立并增强“四观”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在谈到各族人民应如何树立并增强“四观”意识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第一,如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联结现在,历史照亮未来。但历史不等于现在,也不等于未来。我们不能把历史原样照搬到现在,也不能把未来搬到现在。对待历史,割断和复制都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要从国家、民族发展历程来看待历史,也要从历史的伟大进程来认识民族、国家和文化。一是要深刻认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道理,把历史当成最好的老师。历史忠实记录下人类走过的足迹,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但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是值得总结的,是有价值的。否定历史,就是否认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过去。我们不能就眼前谈眼前,就现状说现状,而是要从眼前和现状中找出其历史的源头,从历史中看到眼前和现状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包括从历史实际出发。当我们讨论国家、民族时,承认他们的历史前提是至为重要的。解决有关国家、民族的诸多问题,也应该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吸取营养。二是要深刻认识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进程,客观地看待历史。三是要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老实地遵循历史规律。历史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有时历史也会迷失方向。如果历史总是正确的,人类社会也就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磨难。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关键在于对失误和错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少走弯路。

第二,如何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不同的民族观,对民族认识的结论是不同的。民族观与世界观一样,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正确的民族观,要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否则,即使再夸夸其谈,也只能是欺吓妇孺罢了。我们认为,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在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指导下,来解读民族,科学分析和概括总结中国民族历史发展规律,以解决当前社会阶段的民族问题,为实现中国梦服务。一是要透彻认识民族是客观存在的,把客观性看成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起点。民族是一种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一段时期里,少数人之所以要在民族、民族政策问题上做文章,除极个别是有意为之,大多数人是因主观意念模糊了研究判断。他们的共同点是,理论研究的多、间接体验的多而实际观察的少。我们认为,如果看不到民族存在的客观性,势必要想当然地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脱离实际,最终事与愿违。二是要透彻认识民族是发展的,把历史视角作为考察民族发展过程和民族问题的切入点。作为一个人民共同体,随着历史的发展,每一个民族都会发生变化,不同时期各民族其外在表现是不同的,但不会改变民族的本质,民族本质的改变要等待共产主义的到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有阶段性的外在表现,这些表现是国家治理中要考虑到的。三是要透彻认识民族是相互联系的,把民族和民族问题与其他问题结合起来考察。因为民族是社会现象的一种,只不过是较为特殊而已,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紧密联系,孤立地看待民族是不恰当的,解决民族问题必须依赖于社会总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的解决,必须伴随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来推进。

第三,如何树立正确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器。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而阶级统治是跨民族的。这与民族国家理论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国家更多地指拥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和管辖民众的政权,而民族则是指具有历史、文化、社会等特征的人类群体。国家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否则很容易陷入“一国一族论”的泥潭之中。国家与民族,一个是政治实体,一个是人民共同体。一个国家中,其所治理的民众就是国民。国民没有选择性。国民属性是政权所赋予的,理论上,国民不一定有延续性。当然,国民是存在民族属性的,但民族属性并不能改变其国民属性。与国民不同,民族属性是延续的。国家、国民、民族之间,尽管有一些属性的交集,但却具有各自的历史语境。一是要充分认识国家是统治者的治理机器,强化政权意识。历史上的国家也好,当今世界的国家也好,国家无不是统治者的治理机器。国家治理视野之下,不同民族的国民都应该服从国家。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国家是有不同类型的。历史上,国家不外乎有民主与专制两种。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以民主为价值取向。西方现代国家,通过选举建立政权,由代理人掌权。这或许可以称之为精英民主。社会主义国家,依靠大多数民众的力量建立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对于新中国而言,宪法明确规定,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今天中国的国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个国家属于各民族共有。三是要充分认识特定的国家始终是历史的,必须强化团结意识。从历史上看,特定的国家不是永恒的。有的国家消亡了,另一些国家兴起了,不断更替,一直延续。我们看到,一些民族曾建立过国家,但这是历史。这些历史上的国家,即使有着如何广袤的土地和繁多的人口,我们也不能将其作为这个民族的私产,也不能把这些国家看成是这些民族的祖国,更不是今天搞分裂的理由。同时,我们也不能抹杀历史,而否认这些民族对于这些地域的开发及文明演进的历史贡献。各民族团结起来,把当下的国家建设好,才是真实的。所以习近平强调,国家好,民族好,才能大家好。

第四,如何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世界是多元的,世界文化更是多元的。但世界主流文化永远生发着引领之神力。特别是在政治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更加具有不可撼动之伟力。世界发展史证明,文化是人类的灵魂。世界需要人人参与治理的文化,是为了全人类共同富裕共同进步的文化,至少是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认同的文化。中国文化走到今天,愈来愈被世界绝大多数向往和平的人们所认可和追寻,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等积极、先进的策略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世界共同发展的脚步,已成无法动摇的趋势。这就是文化自信带来的良性大格局。其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底气。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的品质特征和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是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我们党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环境,增强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凝聚引领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底气。其二,何谓文化自信?信心比黄金更贵重,表明人的主观能动的作用巨大。文化自信是从文化的角度看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是对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的自信,是对自身先进文化建设的自信,是对全面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自信。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文化能动改造了自然并提升了自然,而且体现出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自信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使人们对自己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信心,其产生的文化反过来又作用于自身的发展。其三,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的基础有很多,仅从组织文化的层面来看:一是对组织环境认识的敏锐度;二是对组织管理的成熟度;三是组织成员思想的合拍度。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对组织先进思想行为的自信。标准中的敏锐度代表的是眼光,成熟度代表的是素质,合拍度代表的是力量,它们共同搭建起文化自信的基础。其四,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正确处理好“是什么”的宣传和“如何是”的管理关系,是先进文化的作用之一。知行合一,是我们一旦清楚了文化的本质是组织管理,思想行为是现象,提升全社会参与实践的意识行为就会很简单。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将人们的思想行为放置在社会实践中考察和检验,从政治、经济、文化整体性要求出发,处理好以人民为中心的组织发展的规律。文化不是浮萍,它必须依附于社会的管理实践,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从主观意识上通过社会实践向先进文化转变,其结果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发展得以获得生命力的唯一源泉,因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根本属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的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需要整体提升的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这一代人神圣的使命。

八、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在谈到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对此,铁汉生态(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铁汉生态”,成立于2001年,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中国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领军企业,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为创业板首家生态环境建设上市公司)在献礼十九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强调,第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纳入五大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第二,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铁汉生态不忘初心再出发。作为创业板首家生态环境建设上市公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与运营领军企业,五年来,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帮助被污染、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系统恢复其良好的服务功能,在生态修复、综合环境治理等领域提供生态评估、环境评估、规划设计、治理技术、工程管理和项目综合运营等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已完成了数百个生态、环保、景观、旅游等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其中,在综合环境治理领域,已完成诸如云南滇池环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生态建设、郴州西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贵州长顺麻线河河道治理以及贵阳松溪河环溪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典型水环境治理与修复代表项目。铁汉生态认为,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新的奋斗里书写。铁汉生态人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不忘初心再出发,勇担重任立潮头,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中,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航程中破浪前进,驶向更加光辉的彼岸!以上就是铁汉生态人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力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建设生态文明看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让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都能享受到天、地、人和谐相处、都能享受到青山绿水的怡然情趣和高品质的幸福生活指数!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举世瞩目的十九大精彩报告中,就我国过去所取得的成就、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将来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及所需要达至并完成的宏伟目标进行了归纳、概括和总结,并高屋建瓴地进行了分析和规划,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和实现的路径。其中,涉及到我国今后事关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谐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更是为其指明了方向和航程,提出了目标和任务,堪称是我国各族人民继续发展的指路明灯。

猜你喜欢
民族历史国家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历史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