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还可抑制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炎症反应(主要通过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脑梗死预后。本研究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病人血脂指标和炎症指标的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预后是否有利。
1.1病例选择收集2008年4月—2011年6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207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男122例,女85例,年龄33岁~90岁(68.5岁±11.1岁),所有病人头颅CT扫描证实。入选标准:初发和初次已治愈再次复发的脑梗死,病程48 h内;排除近期感染、心脏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肝硬化、肾功能衰竭、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将207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入院时血脂是否正常分为正常组(n=62)和异常组(n=145),再将血脂异常组病人145例按照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n=70)和他汀治疗组(n=75),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睡前服用,治疗连续2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
1.2研究方法3组病人基本治疗方案主要有: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胞磷胆碱0.5 g/d静脉输注,依达拉奉30 mg/d静脉输注等,治疗持续2周。他汀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睡前服用,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207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第1天和第14天各评分1次。207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入院第1天和第14天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TC、LDL-C、HDL-C和hs-CRP水平。
2.1两组病人血脂比较血脂异常的145例病人治疗前后血清TC、LDL-C、HDL-C比较,入院时两组均以LDL-C异常升高为主,但两组血清TC、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后复查血脂指标,他汀治疗组血清TC和LDL-C下降,HDL-C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血脂比较(±s) mmol/L
2.23组病人血清hs-CRP水平、NIHSS评分比较入院时,3组病人hs-CRP水平、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hs-CRP水平和NIHSS评分均下降,但他汀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2.3不良反应他汀治疗组用药后复查肝功能、血清肌酶学等指标均未见异常改变,未发现病人胃肠道反应、过敏、眼球晶状体浑浊、肌肉触痛等不适表现。
目前研究已证明,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形成机制,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一种以胆固醇等脂质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脂质沉积,其中炎症在粥样斑块的形成、增长和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2]。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损伤主要是巨噬细胞和T细胞聚集于动脉内膜,其中巨噬细胞是由单核细胞迁移至皮下形成,吞噬氧化型LDL-C后变成泡沫细胞,某些炎症介质在血浆水平升高[3]。徐艳杰等[4]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证实C反应蛋白(CRP)对募集细胞起重要作用。因此,hs-CRP不仅是反映机体炎症的敏感血清学指标,也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炎性因子[5]。
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新型降胆固醇药物[6]。阿托伐他汀钙是一种新型的他汀类药物,化学名称为:[R-(R’,R’)]-2-(4-氟苯基)-bd-二羟基-5-(1-甲基乙基)-3-苯基-4-[(苯胺)羰基]-1-氢-吡咯-1-庚酸钙三水合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除可有效调节血脂,TG和LDL-C水平,有利于延缓脆性斑块的进展和稳定脆性斑块外,还具有抗炎和降低hs-CRP作用[7],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他汀类药物可减少某些与细胞间传递有关的蛋白质及与炎症有关的蛋白质异丙烯化,干扰黏附因子的表达和作用,干扰炎症介质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还可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抑制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殖[8]。李英姿等[9]观察20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人血脂和hs-CRP变化,结果显示使用阿托伐他汀后血脂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炎性因子下降较对照组明显。李若照等[10]观察10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结果发现,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血清CRP水平,抑制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王顺先等[11]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有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抗炎、血管内保护、抗氧化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4 d后复查血脂指标,他汀治疗组血清TC和LDL-C下降,HDL-C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下降水平,他汀治疗组下降变化明显,预后较好,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口服阿托伐他汀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性因子,改善脑梗死病人预后。
他汀类药物具有明显抗炎和降低hs-CRP水平作用,对脑梗死病人预后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阿托伐他汀钙可作为一级、二级脑卒中预防的主要治疗用药[12-13]。为更好地预防脑梗死复发,近年来将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其他药物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其中较多研究是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两者结合能更好地稳定脆性斑块、加强抗炎作用和降低hs-CRP[14-15],但对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效果是否更显著,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
表2 3组病人血清hs-CRP水平、NIHSS评分比较(±s)
参考文献:
[1] 王位,黎红华.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危险因素[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109-111.
[2] Parveen KG,Mary LB,Mercedes C,et al.Metabolic syndrome and risk of incident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Hypertension,2014,63(2):413-419.
[3] 谭迎,田迪,冯岚,等.高密度脂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新机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95-97.
[4] 徐艳杰,程晓曙.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J].生命科学,2012,5(5):450-455.
[5] 沈兴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110-111.
[6] 刘志军,范生尧.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6,11(4):260-262.
[7] 曾红,孙长凯,赵杰,等.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5):329-330.
[8] 李景昉,裴磊.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4):65-66.
[9] 李英姿.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炎性因子和血脂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4(33):1628-1629.
[10]李若照,陈志斌.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49-50.
[11]王顺先,赵红宁.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2):2175-2176.
[12]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组.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81-82.
[13]王彦间,孙丽萍,张敏,等.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5):38-40.
[14]孟庆伟,王驰,伊丽瑾,等.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临床观察[J].北京医学,2010,7(32):574-575.
[15]由春梅,王峰,王瑞龙,等.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12(7):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