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_王昭权
记录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汪枭枭
我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的王昭权,今年47岁。我们家兄弟六人,我排行老五。6岁的时候,我因为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只能靠双手和右脚的支撑在地上爬行。但是我知道,肢体残疾了,精神不能萎靡,我必须苦干实干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不是同情。
7岁的时候,为了能够上学,我每天苦练爬行,爬着到学校报名读书。由于长时间用手杵在地上行走,双手经常血肉模糊。我读书的时候成绩还算不错,但由于家庭贫困,我最后选择放弃读书,和父母一起种植烤烟、水稻、玉米、红薯、土豆来养活自己。
2010年,随着农家书屋项目的实施,村里有了很多书籍,我一有空就去借书看,学习了很多关于兽医的知识,弟弟王华给我买来一些养殖方面的书,我在原有的基础上积累了更多的知识。
自从开始养牛以后,王昭权每天都要清理牛圈、调配饲料、负重、攀爬,跋山涉水,往返爬行两个小时到山里照看牛群。图为王昭权给牛检查身体。(谢开富 / 摄)
那时候村里的人纷纷出去打工,我也想着自己不能总是在家闲着,得找点事做。2012年,我决定利用自己在农家书屋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一些经验养牛,这个想法得到了弟弟的支持,在他的帮助下,我们东挪西借凑了几万元钱,买了10头牛,把书本上学到的养牛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为避免手受伤,我自已制作了弯拐木和橡胶垫子来保护双手,通过多年爬行,上山的路哪儿高低起伏、哪儿迂回转折我都烂熟于心。刚开始养牛的时候,牛不听指挥,漫山遍野到处跑,那时候我每天为了找牛也吃了不少苦头。现在不一样,只要我在山上吆喝几声,牛就会自己从对面的山上跑过来。牛爱喝盐水,我用矿泉水瓶装上一瓶盐水,一路洒水牛就一路跟着我走。
养牛一年之后,我就出栏了6头牛,把起初借的钱全都还了。我还得到了政府的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政府补贴我6500元钱改善了我的居住环境。2015年,村里把我列入兜底贫困户,享受精准扶贫各项优惠政策,在政策的帮扶下,我得到了5000元的养殖补助。2017年,我又利用精准扶贫贷款买了三头牛,到现在存栏牛有12头,光是养牛每年就能挣一两万元钱。我从2012年开始养牛,至今已经快6年了。这些年自己一个人咬牙撑下来,日子虽然辛苦一点,但是我的精神却十分饱满。
我至今还是单身汉一个,邻居跟我说,我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让我没必要那么拼命地干活。可是我觉得现在虽然国家对残疾人有很多保障政策,我们也不能“等靠要”,必须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养活自己,才能活得有尊严。弟弟给我买了拐杖我也没要,因为用了拐杖就不能驮草料喂牛。因为父母去世得早,我的几个兄弟都在外打拼,平时就我一个人在家。但是每逢过年,兄弟们都会回家陪我一起过年,我感到很满足。
去年我卖两头牛挣了1万多元钱,今年我继续买小牛养。我想,把牛养好,不仅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还能与村里的贫困户一起脱贫。今年1月,我向村里递交了贫困户出列申请书。镇里考虑到我的年龄逐渐增大,身体状况也不如以前,把我的出列评估时间推迟到今年年底。我不想不劳而获,要干到不能动为止,要是今年村里能成立养牛合作社,大家一起参与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