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
1984年3月27日,郑元忠无罪释放。此前,在温州乐清县柳市镇号称“电器大王”的郑元忠,已经被关押了186天,罪名是“投机倒把”和“扰乱经济秩序”。
在温州第一批个体工商户里,郑元忠无疑算得上是“能人”。初中毕业后便开始自食其力,曾到过江西、湖北等地,筑路盖房,修水闸打隧道。作为温州30万供销大军中普通的一员,他跑遍全国各地,四处推销低压电器。辛苦两年,郑元忠攒下1万元,自己办起了开关厂。国营企业卖10元一个的拉线开关,他卖3元,还能净赚2元。鼎盛时期,年产值超过百万元,生意左右逢源。
郑元忠在牢狱中给朋友写信:“曾觉得自己在社会的道路上正常地行驶,怎么会在无意中独自出轨?如果有关部门早指出正确方向或错误的存在,我谅必早已悬崖勒马,绝不会到今天的地步”。直到1984年春节前的一天,他听到看守所的高音喇叭正播送中央的最新政策(一号文件),大意是要搞活农村商品经济,这才隐约感觉有了转机。
从看守所出来,郑元忠没有立即回家。他跑到柳市镇工商所,要来一份当年的“一号文件”,细细研读。文件说:“在工作中要注意划清界限,不可把政策允许的经济活动同不正之风混同起来,不可把农民一般性偏离经济政策的行为同经济犯罪混同起来”。
正是这份文件,郑元忠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次“大赦”。而这次研读,也为他日后的“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
198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文件措辞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严重犯罪活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的温床”,温州那时候已经暴得恶名。市委书记袁芳烈上任时,其使命正是“治乱”。
当这场席卷全国的风暴开始以后,温州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治理”的重点。温州又把“反革命活动猖狂、走私贩卖猖獗、投机诈骗成风”的乐清划为重点,乐清再把30万“蝗虫部队”的大本营柳市镇划为重点枪口准星一步步推进,最终精确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就这样,猝不及防的郑元忠被当成“出头鸟”,一顶“投机倒把”的帽子从天而降,不偏不倚盖在了他的头顶。
在同一时期,遭此重创的还有“五金大王”胡金林、“线圈大王”郑祥青、“目录大王”叶建华、“螺丝大王”刘大源、“矿灯大王”程步青、“合同大王”李方平和“旧货大王”王迈仟。“八大王事件”当年轰动一时。
阴云笼罩之下,温州跌落到了谷底——1980年,温州的工业增速为31.5%,到1982年却下滑为-1.7%,其后三年里也一直徘徊不前。正在萌芽中的民营经济遭受重创,温州十万个体户噤若寒蝉。市委书记袁芳烈意识到,“八大王不翻案,温州经济振兴无望”。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甫出,袁芳烈便组织联合调查组,对“八大王”案件进行复查。结论是:除轻微的偷漏税外,“八大王”所作所为符合中央精神。
终于,案子翻了过来,《人民日报》称其为“历史上的大玩笑”。如果没有这个“玩笑”过后的反转,现在的温州,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温州,一度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民营经济的“代名词”,亦被称作“民营经济的摇篮”。早在1979年11月,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执照,就诞生在温州这个神奇的地方。从那个时候开始,不知不觉中,温州人仿佛已经担负起了某种厚重的历史使命。三十余年来,温州人坚持的市场取向改革被学界誉为“温州模式”。“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温州模式”从小摊贩艰难起步。
成王败寇—曾经受尽冷遇的“蝗虫部队”,后来又被比作“蚂蚁雄兵”。正是在这支奇特而壮观的队伍中,涌现了郑元忠、南存辉、胡成中、王振滔、尤小平、邱光和、周成建、叶文贵、钱金波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创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