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国
散步,漫不经心地走路,看似千人一面,其实各有千秋。
王羲之的散步,風度中见风骨。《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有救国匡时之才,喜欢仗义执言,从政31年始终不得志,53岁辞职后,更加寄情山水,亲近黄老,崇虚好玄,在散步中安享自己的人生。他给友人写的便条《得示帖》行云流水,“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意思说,明天,日出后才能出行,因为不想接触雾气,现正等待(五石散)药性发散。
苏东坡的散步,闲适中见旷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被贬到黄州,4年后好友张怀民也受贬到此。秋风起,秋意凉,秋气高爽,秋月无瑕,难以入眠的他似乎知道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散步到他寄居的承天寺。二人相见,四顾无言,一起散步庭中,月色空明,地上竹柏之影如在水中交错,此情此景,好不闲适!他自称闲人,其实身难闲,心更不闲。因为无薪俸,白天忙于垦荒糊口,晚上的时间是自己的,却又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遭遇。何以遣怀?携友乘月夜行。从元丰五年的《黄州寒食诗帖》,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再到六年的《记承天寺夜游》,散步夜游,东坡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重大转变,胸中块垒得以消解,自哀自怨随风而逝,瞬间感怀凝成了历史,旷达豪情天地共存。
汪曾祺的散步,丰富中见温情。“我从小喜欢到处走,东看看,西看看。放学回来,一路上有很多东西可看。路过银匠店,我走进去看老银匠在模子上敲打半天,敲出一个用来钉在小孩的虎头帽上的小罗汉。路过画匠店,我歪着脑袋看他们画‘家神菩萨或玻璃油画福禄寿三星。路过竹厂,看竹匠把竹子一头劈成几岔,在火上烤弯,做成一张一张草筢子……”这个爱好,成为习惯,一直跟随着汪曾祺,无论是幼年在高邮,青年时在昆明,以及后来生活过的上海,武汉,张家口,等等,他都喜欢去那些热闹的地方看看。晚年定居北京,他常常早晨绕着玉渊潭遛一圈,遛完了,找个地方坐下听人聊天。或者拎着菜篮,去附近的菜场转转。像牛吃草一样,过段时间把散步看到的点点滴滴,再回味、酝酿,等到成熟,一气写成文章。他的文章,无论诗、短篇小说、散文,甚至剧本,充满人间烟火,洋溢人间温情,与此大有关系。
散步,不仅是茶余饭后的休闲,健身养生的良方,其时其境,其人其性,细细端倪,亦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