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岚,孙丽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皮肤科,北京 100029)
外用药物治疗是皮外科治疗的重要疗法,中药外用治疗皮外科疾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疗效确切,简便廉验,具有独特的防治功能,是中医皮肤科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展提高。润肌膏是以当归和紫草为主要药物组成的皮肤科常用膏剂,其配比和用量在古籍中较为稳定,也是许多其他外用方加减的基础。本文即对润肌膏加减在中医古籍外用的规律进行探讨研究。
润肌膏方中当归、紫草以5∶1配比,故当归为主药,其性甘温质润,“治痈,排脓止痛,和血补血”,重用当归以润为要,可“润肠胃筋骨皮肤”(《本草纲目》),当归长于补血,为补血之圣药,又善于活血,行滞止痛,且可和血,养血润肤,治疗肌肤燥痒,养血活血以润燥。紫草为辅药,甘咸性寒,入肝经血分,清热凉血,活血解毒,《别录》云其“疗小儿疮及面齄”,《纲目》又载其能“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二药共以活血润肤为法,治疗干燥脱屑证。《彤园医书》将紫草加至二钱、《外科备要》将紫草加至三钱,以加强凉血之功。
制备润肌膏,将以上二药放入麻油(或加奶酥油、猪油)文火同熬浓煎,至药枯去渣滤清,入锅再煎,临好入黄蜡。
麻油、黄蜡为基质。其中麻油味甘性微寒,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有“润燥解毒、止毒消肿之功”,生油可“摩疙肿,生秃发”(《别录》),陈油煎膏则“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日华》);在高温炮制药物的过程中,麻油的寒凉之性转化为平和之性,于肌肤无温燥之伤,亦无寒凉之遏。麻油中具有浓郁芝麻香味者又称为香油,《外科精要》强调“气血闻香则行”,香药可行气活血除秽,气血得行则可生肌长皮。麻油外用补气,健脾生肌,所制油膏可带领药物由玄府进入气血,充养滋润皮肤;又有很好的赋性作用,柔软润滑,无板结、黏腻不适之感。
另一味基质蜂蜡,又名蜜蜡、黄蜡、白蜡、黄占等,味甘淡,性平微温,生肌止痛,收涩敛疮,出自《神农本草经》,可“续绝伤,金创,益气”,《本草求真》中称“凡荡除下焦之药,以此裹丸,亦免伤上焦之意”。
《彤园医书》、《外科备要》载治疗“白屑诸疮,血亏燥痒”者,多在基质中加二两猪油;肺主皮毛,猪油补益肺阴,“悦皮肤,作手膏,不皲裂”(《本草经集注》),因此可加强补虚润燥之力强;而《外科心法要诀》、《急救广生集》中又以香油四两易麻油、奶酥油二两易猪油,增强润肌之效。
润肌膏中当归紫草活血润肤,麻油润燥生肌,蜂蜡使其趋于固体而成膏剂,又免于硬结;诸药共奏调和营卫、益气养血、祛风润燥、和血解毒之功,适用于燥邪伤肺、阴虚津亏、肌肤不润之证。
《外科大成》叙“润肌膏治白屑风油风”,《医宗金鉴》、《急救广生集》等阐明白屑风发病部位为“发内及面目耳项”,症状以“初起微痒,久生白屑”“脱去又起,燥痒异常”为特征,一般认为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病机为肌热风侵燥化,“由肌热当风,风热之所化也”,肌肤发热,腠理开泄,风邪侵入毛孔,郁久化燥伤血,肌肤不得血液濡养所致。凡皮肤干燥作痒有裂纹者均宜外用润肌膏,《疠疡全书》、《杂病广要》、《外科正宗》、《疡科捷径》等古籍中记载“皮燥眉脱”、 “白斑作痒”、“秃疮”、“脱发”等症亦可用此膏。
紫归油方中所用药物仍为紫草、当归,然二者配比等分;制法以麻油熬,去渣出火气,以棉蘸油频频润之。
《外科证治全书》认为茧唇当“外用紫归油频润之。”茧唇为过食煎炒热性食物,脾胃积热化火而成,《外科心法要诀》曰:“茧唇脾胃积火成,初如豆粒渐茧形,痛硬溃若翻花逆,久变三消定主凶。”其临床表现如《外科证治全书》中记载:“唇上起白皮小泡,渐肿渐大如蚕茧,或唇下肿如黑枣,燥裂痒痛,皆七情火动伤血。”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唇癌。治疗茧唇宜以补脾为法,“补脾气,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平,肿自消”。
紫归油中当归甘温补血活血,紫草咸寒凉血宁血,作用于唇部肌肤脆弱的部位,润燥止痒而不凉遏,活血消坚而不辛燥;二者等量配比,寒热平调,补泻并用,药简力专;只用麻油一味作基质,麻油性本微寒,经熬制后性质温和而偏凉润,去渣出火气后更使紫归油火热之气全无,外应皮肤以助化解脾胃积火。
红玉膏方中当归二两,紫草一两,红花一两;制备红玉膏时,用香油半斤,先将药炸焦去渣,后下黄蜡三两令匀,以冷为度,摊贴患处。
《痘疹心法要诀》、《新订痘疹济世真诠》中记载“余毒未尽痘毒生,轻则疮疖重为痈,内用解毒汤俱可,外敷红玉膏有功。”痘后痈毒是出痘(天花)后余毒未尽之证,皆因灌浆(痘疱内的脓液)之时,透发不足,毒气大盛,未得尽化,留结在经络之中,聚而不散。外治可用红玉膏。
红玉膏以当归补血和血,养血润燥,紫草活血凉血,解毒消痈,善治斑疹痘毒,红花入心肝血分,秉辛散温通之性,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力强,配合当归通利血脉之效更增,以开散瘀滞于经络之痘毒;方中活血之力倍于凉血,意在透发未尽余毒,而少佐咸寒防止透发太过。
玉红膏方中当归二两、紫草二钱、白芷五钱、甘草一两二钱、血竭四钱、轻粉四钱,基质为麻油一斤、白蜡二两,《秘方集验》、《慈幼新书》、《疡科捷径》、《疡科心得集》、《目经大成》等古籍都详细载录了玉红膏的组成及制备方法,另《跌打损伤回生集》、《彤园医书》、《疡医大全》中所载药量稍有变化。
与玉红膏成分同者,在《外科传薪集》称其为玉仁膏,《吴氏医方汇编》称为红玉膏,《外科备要》、《外科心法要诀》、《外科大成》、《外科正宗》则称为生肌玉红膏。
《古方汇精》、《验方新编》、《家用良方》、《鸡鸣录》、《外科方外奇方》等多部医籍中记载“一切痈疽、发背、对口、大毒、诸般溃烂、脓溃已尽、棒毒等疮,腐去孔深、洞见膈膜者,用玉红膏填塞疮口,自能生肌、长肉、收口。”丁甘仁先生高度称赞玉红膏,云其“专治一切痈疽溃烂,腐不去新不生,此药擦之,新肉即生,疮口自敛,此外症药中之神方也。”
方中当归与紫草的比例达到了10∶1,且当归在全方中用量最大,意在通经活血力强,利于伤口愈合,促进肌肉生长;白芷辛散温通,对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可收散结消肿止痛之功,且可祛风止痒;甘草长于解毒,生用药性偏凉,能清解热毒,适用于热毒疮疡;血竭味咸入血分,既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又能止血化腐,敛疮生肌,可治疮疡久溃不敛;轻粉为水银、白矾、食盐等升华炼制而成,辛寒有毒,外用有较强的攻毒杀虫止痒、生肌敛疮作用。诸药共奏活血祛腐,解毒镇痛,润肤生肌之效,研末合膏外用可治疮疡溃破,久不收口。
《疑难急症简方》记载了另一种配方的玉红膏,方用全归三两、紫草二两、生地四两、象皮二两、乳香二两、没药一两、甘草五钱、合欢皮二两、麻油一斤、黄占四两、白占二两、血竭五钱,称“玉红膏治一切疮口,能止痛生肌长肉。”此方加大了紫、归用量并提高了紫草的比例,又用大量生地更添凉润之性,去白芷、轻粉,加止血生肌敛疮之象皮,活血消肿之合欢皮,辛香走窜之乳香、没药,既能行气通滞,散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痈,祛腐生肌;所治病症基本同前。
当归膏方中当归、生地各一两,紫草、麻黄、木鳖子、大风子、防风、黄柏、玄参各五钱。基质为麻油八两、黄蜡二两,先将九味入油熬枯,滤去渣,再将油复入锅内,熬至滴水成珠,再下黄蜡,试水中不散为度,候稍冷,倾入盖碗内,坐水中,出火毒,三日听用。《外科传薪集》将此方称为厉疯膏。
《医学心悟》、《外科十法》、《疡医大全》、《疯门全书》记载当归膏可“治疠风,并可搽。去游丹、鹅掌诸风”,“治一切疮疹、并痈肿,收口皆效”。
方中大风子辛热有毒,主治麻风,木鳖子苦甘凉有毒,用于疮疡肿毒、干癣、秃疮等,二药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散结消肿;麻黄透表之力强,与防风相伍,将湿热毒邪透达而出;毒邪久积,耗伤阴血,故以当归、紫草养血活血,生地、玄参、黄柏清热滋阴;祛邪兼顾养正,故疮痈可去,肌肤得养。
《医学心悟》记载了当归膏的加味应用:“未破之前应用此膏,既破之后,则药膏毒水两不相入,可去黄腊、麻油,加铜绿、枯矾、轻粉,改为药面,拔出毒水,方能结痂。”减少了对皮肤的滋润,加大腐蚀、破溃之效,迅速解除顽固邪毒,而当归、紫草的养血活血作用又可对皮肤起到一定的保护。
润肌膏是由当归和紫草为主药组成的外用古方,配伍可治疗大多以干燥脱屑为表现,血虚风燥为主要矛盾的皮肤病。当归和紫草一以润为要,一以凉为法,药简力专,活血润肤,同时避免了这类疾患皮肤脆弱、可能对某些药物成分的过敏,适用于皮肤薄弱的特殊部位,在多种皮肤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古籍中还提供了对基质和制作方法较为详尽的描述,具有可操作性,是值得我们研究的经典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