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静,贾立平
(1.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2.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文件,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证明书”。《宣言》自1848年2月24日问世至今,已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过1000次以上,“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1]376,被全球公认为“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2]2018年是《宣言》发表整整170周年,随着170年的时空推移,社会主义实现了理论维度上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实现了实践维度上从初步探索到日益成熟的飞跃,实现了空间维度上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与此同时,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与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的情况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使得《宣言》中针对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做的一些个别结论、论断显得已经“过时”,但是贯穿《宣言》始终的基本原理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忘初心,将《宣言》的基本原理与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续写着21世纪的《宣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言》在中国百余年的传播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3]
《宣言》发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反动势力抓住《宣言》中个别论断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关于“过时”的说法,来否定《宣言》、否定马克思主义。不能否认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对未来社会的一些设想、论断与日后社会发展的实践存在出入,但是贯穿《宣言》始终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376
目前,学术界对《宣言》所蕴含的基本原理还存在着争论,笔者从《宣言》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纲领文件的高度,将其基本原理归为以下五点:
第一,阶级斗争思想。《宣言》第一章开宗明义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400《宣言》发表后,根据新发现的关于原始社会社会组织形态的资料,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对这句话进行了更为准备的表述:“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1]380
第二,“两个必然”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自身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过程、特点等的基础上,在《宣言》第一章结尾处写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13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资产阶级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即“两个必然”思想。这一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两个绝大多数”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400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并未消灭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已由封建主义社会中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斗争转变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斗争与以往阶级斗争的最大区别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11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两个绝大多数”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历史主体原则与共产党先进原则的统一,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思想的浓缩、精华和集中概括。
第四,无产阶级政党思想。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4]592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以往参加、领导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在《宣言》第二章集中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涉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核心要素:人民立场、使命担当、规律把握。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阶级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413
第五,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的发展过程不仅表现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及其构成因素的发展,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发展变化。这两种变化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注重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就多次阐发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宣言》继续阐发了这一思想,在《宣言》第二章论述到未来社会发展特征时,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22
以上五点就是蕴含在《宣言》中的基本原理,这五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一定内在逻辑关系的,贯彻其始终的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二点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角度,第三、四点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揭示了蕴含在《宣言》中的基本原理,第五点是《宣言》的结论,即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除了以上五点之外,《宣言》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其他观点,如发展生产力、自由观、家庭观、全球化思想等。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的“老祖宗”,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因此,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全党“《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对待《宣言》的正确态度是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续写着21世纪的《宣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宣言》的坚持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5]《宣言》的7篇序言就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理论品质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并随时空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自我修正的理论体系,“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664。习近平也曾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跟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6]23“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发展了老祖宗,形成了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持,又体现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明确。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又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根据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判断,就成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7]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变化,必然需要社会主要矛盾随之变化。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
第二,坚持与发展了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宣言》中“两个绝大多数”思想所体现的群众史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7]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始终,体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这是对《宣言》中“两个绝大多数”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首先,彰显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2012年11月,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3通篇讲话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彰显着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其次,彰显在治国理政的具体举措上。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需要将其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着力解决了一系列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切实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再次,彰显在治国理政效能的评价上。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6]28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从“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从“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将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将人民群众置于阅卷人、评判人的位置,是对人民至上政治立场的最佳注解。
第三,坚持与发展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宣言》对未来社会特征的描述。作为《宣言》蕴含的基本原理,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根本指向。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奋斗目标写在旗帜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接续奋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抉择等方面做出顶层设计,丰富和发展了《宣言》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首先,从战略目标上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任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阶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并不是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放弃了终极目标,这一总任务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辩证统一的,是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终极目标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作为阶段性目标,它的提出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建立在更为坚实基础之上,这一总任务的完成定会使我们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目标更进一步。
其次,从战略部署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持“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样才能够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这些都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但仅有这些又是不够的。“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7]“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四个自信”的布局和要求,就是为了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提出的。
再次,从战略抉择上扬弃了唯GDP论,坚持科学发展,明确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8]197。其中,创新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是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如果这一动力解决不好,就很难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协调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支持、政治保障和思想保证。绿色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永续的动力支撑。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9],如果没有自然界作为依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开放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和归宿,最大限度保障了每个人平等发展的权利,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长久驱动力。
第四,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宣言》作为“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它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指出:“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8]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坚持《宣言》对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对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都做了许多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这既是对我们党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要求。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当政治上的明白人。”[8]188在思想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15]通过系列主题教育,使广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组织建设方面,通过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和措施,扭转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作风建设方面,通过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整治“四风”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形成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在制度建设方面,通过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党内法规,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以往建设伟大工程实践的基础上,从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度,“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7]。这一“明确”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本质的特征,它既是对《宣言》中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规律的自觉运用,又在新的形势下深化和发展了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宣言》传入中国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将蕴含其中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着建党、建国、兴国、强国的实践。今后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与发展《宣言》,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搞清楚坚持什么。《宣言》自诞生以来,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己生活年代对资本主义制度做出的某些具体结论和论断,有的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有的却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如: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走向腐朽、垂死和灭亡,反而通过自身的修复功能,给世人“垂而不死、腐而不朽、返老还童”的感觉。反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主要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和遭受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惨痛失败,共产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这样的对比,使“过时论”甚嚣尘上。那么,《宣言》是否真的已经过时了?我们到底应该坚持《宣言》什么?这是坚持与发展《宣言》过程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并不是固守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做的具体结论和论断,“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10]。即坚持《宣言》所体现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那些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第二,搞清楚如何坚持与发展。坚持与发展《宣言》的关键,一是将《宣言》所蕴含的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如果仅有对《宣言》精神的准确把握,不经过二者的“结合”,不经过一个内在的演变、创造性的转化,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宣言》就无法实现从文本到实践的转化。同时,也只有实现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创造,就像氧气和氢气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新的形态,才能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二是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做斗争。就教条主义而言,当前有两种表现形式:土教条和洋教条。土教条是指迷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字句,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做的具体论断和结论当作教条,企图原封不动地照搬照用,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基本经验不肯认真地学习和弘扬,表现为思想上的僵化和行为上的保守。洋教条是指盲目迷信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理论,把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目标引向西方化,诱导中国全盘西化。我们要时刻对它们保持警惕性。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还要反对经验主义,因为“就经验主义而言,乍看上去,它与教条主义正好相反,其实,它们是殊途同归,都属于主观主义的范畴,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分开”[11]。
《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自1848年发表以来穿越170年的时空隧道,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宣言》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与发展了《宣言》。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正是对《宣言》发表170周年最好的纪念。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
[3]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7-11-10].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 867529.htm.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11]俞吾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20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