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医学”是研究人的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控制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转归影响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有60%~70%的患者病变狭窄程度处于30%~70%,成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和猝死等。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因心肌缺血症状反复发作,常合并焦虑、抑郁等症状,这些负面情绪又反过来加重心肌缺血症状[1]。但
临床治疗上,更注重通过强化药物治疗或冠脉手术治疗缓解患者心慌、胸痛、胸闷等心肌缺血症状,忽视了对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干预。为减少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近期和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笔者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双心医学”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对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9,PHQ-9)及焦虑自评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7, GAD-7)[2]筛选合并焦虑和抑郁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抑郁症使用PHQ-9筛选:<5分为无抑郁症;5~9分为轻微抑郁症;10~14分为中度抑郁症;>15分为重度抑郁症。焦虑症使用GAD-7筛选:0~5分为轻度;6~10分为中度;11~15分为重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60例。干预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0.4±9.1)岁;常规治疗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60.2±9.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存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且阅读能力及认知能力正常者。排除标准: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5%;②心功能Ⅲ~Ⅳ级、瓣膜病、心肌炎及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疾病或合并有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患者;③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史患者。
1.2方法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药物(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美托洛尔或贝那普利)保守治疗;干预组患者在药物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疏导和黛力新(丹麦灵北药厂,每天晨起及中午各1粒,服用1个月)治疗。心理疏导包括:①向患者讲解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有关知识;②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方案,如慢跑、太极操等有氧运动;③根据患者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治疗。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用PHQ-9及GAD-7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或抑郁状态评估。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患者心室射血分数(EF)、心排血量(CO)、每心搏出量(SV)等指标。
2.1两组患者PHQ-9、GAD-7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GAD、PH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GAD、PHQ评分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EF、CO、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心功能指标EF、CO、SV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AD-7、PHQ-9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临床上较为常见,11%~12%的患者可在1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因此,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中,临界病变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方法:①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能显著降低事件率[3]。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2受体阻滞剂治疗,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易引发不良事件。抑制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除逆转左室重构作用外,可促进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心外膜和微血管血流,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③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5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同时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调脂(他汀类)等4种药物,可使总死亡率降低70%。④药物涂层支架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是否需要支架置入,目前仍有争议。有学者[4]认为,对有严重临床症状的高危患者,可置入药物涂层支架,但支架置入后,潜在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亦增加。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常反复发作,若合并心肌桥,则心肌缺血症状加重[5],加之医疗费用增加、生活质量降低、社会支持缺乏,患者极易产生焦虑和抑郁[6]。同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反过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加重临界病变的心肌缺血症状。严重焦虑和抑郁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促进血小板活化、聚集,从而诱发心绞痛等风险[7]。Doering等[8]研究表明,缺血性心脏病并发持续焦虑、抑郁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黛力新是由二盐酸氟哌噻吨和盐酸美利曲辛组合而成,其中,氟哌噻吨是硫杂蒽类的神经阻滞药物,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及释放,发挥稳定情绪、抗焦虑及抑郁作用,并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心功能[9-11]。本研究中,冠脉临界病变并发焦虑、抑郁患者在常规规范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双心治疗”(心理疏导和黛力新药物治疗),治疗1个月后发现干预组PHQ-9和GAD-7评分降低(P<0.01),焦虑、抑郁负面情绪明显好转,且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及心功能指标显著好于常规治疗组(P<0.01)。提示心理疏导和黛力新治疗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干预组治疗1个月的过程中,无恶性心律失常、血压增高、四肢肌张力增高等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冠脉临界病变伴焦虑、抑郁患者在规范化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的基础上行“双心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程贵霞,马新荣,吴海燕,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J]. 安徽医学,2012,33(6):690-692.
[2]汪项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63-433.
[3]李静,李坚.氯吡格雷抵抗冠心病患者的个体化药学监护[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6,35(11):825-830.
[4]陈少敏,王文亮,马贵洲,等.同时干预梗死相关动脉内闭塞病变以外临界病变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J].浙江医学,2016,15(4):1273-1276.
[5]BARCIN C,KURSAKLIOGLU H,KOSE S,et al.Coronary myocardial bridge constitutes a risk:but how to manage it[J].Int J Cardiol,2010,138(2):215-216.
[6]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 (5):2-3.
[7]ROEST A M,MARTENS E J,DENOL L,et al.Prognostic association of anxiety po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mortality and new cardiac events:a meta-analysis[J].Psychosom Med,2010,72(6):563-569.
[8]DOERING L V,MOSERK D K,RIEGEL B,et al.Persistent comorbi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predict mortality in heart disease[J].Int J Csrdiol,2010,145(2):188-192.
[9]张庆江,王伟华,徐琰,等.双心模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7,45(3):129-130.
[10]弭守玲,孙爱军,葛均波.心肌桥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4):405-406.
[11]胡成燕,庄晓赛,宁彬.双心医学模式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焦虑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医学,2014, 35(12):1648-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