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会雨
引言
河北省拥有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井陉拉花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井陉拉花艺术风格独特,其表演团队曾多次赴远赴日美,以及港澳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受到广泛的称赞,足迹遍布海内外多个城市,屡获殊荣。2006年,井陉拉花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花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境内,最早可追溯到宋金,最晚至明清。按照内容可大致划分为五种:表现人民不堪战乱灾荒、外出逃荒景况的传统拉荒派拉花;表现男女间爱情的爱情派拉花;表现隋唐大将军罗成英勇事迹的英雄派拉花;讲述一家三代在卖艺路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卖艺派拉花和新派拉花。新派拉花是拉花艺人们在传统拉花的基础上,克服原先表演单调、呆板、情绪低沉、活力不足的缺点,撷取各派拉花的优点,然后提炼融合和改进形成的,形式上焕然一新,却又保留了传统拉花的精髓。井陉拉花的表演和展示离不开当地的民风民俗。旧时,井陉拉花主要用于迎神赛会、旧俗“圆经”活动、“神会”组织的活动、正月十六的“庆元宵”活动等四种当地的民俗活动,现在仅剩“庆元宵”还在流行。
井陉拉花这个由无数民间艺人创编和传衍的民间舞蹈奇葩和民族艺术瑰宝,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得以全新发展,曾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群众文艺会演,多次获得奖项,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近年来,河北省民间舞蹈工作者运用拉花音乐舞蹈素材,又创作演出了舞蹈《咱去西柏坡看亲人》《走西口》《俺跟奶奶学拉花》等节目,也曾去北京、辽宁、延安、重庆、三峡、金华等省市演出,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赞扬。
拉花表演者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对比鲜明的三种不同状态。一类是有着数十年扭拉花经验的老一辈艺术家们,他们身怀绝技,德高望众,参加过最高级别、最为重要的拉花表演,如今致力于拉花技艺的传承。第二类表演者是新成立的县拉花艺术团的成员,年纪普遍较小,文化程度以中专居多,是拉花表演的主力军,经常进行交流演出,经济收入较高。还有一类拉花艺人,他们是当地农民,年龄在50岁左右,有一定的拉花功底,表演较为通俗。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又因为受年龄和教育程度的限制,不能进入县拉花艺术团,因而自发组织成立传统拉花团队,在农闲时或节日前为村民排练表演传统拉花节目,只领取微薄的报酬。
井陉拉花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随着历史发展保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传统的活态文化,对于旅游业来说,同样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然而,拉花的传承目前仍主要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传承下来。由于拉花表演中不乏女性角色,老一辈的拉花艺人也会将拉花教给自己的儿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老艺术家们的后代并不都愿意继续学习拉花艺术。且县里虽然组建艺术团教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拉花,但效果甚微。因此,井陉拉花的保护与传承急需改进,甚至另尋出路。
(一)传统路径
首先,要做好井陉拉花文化旅游资源的普查工作,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记录、评价和分析这一宝贵资源。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前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有利政策,科学制定较为完备的保护方案。其次,效仿日本对“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高度关注的态度和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在井陉地区设立多个保护站点,以负责传承的老人的名字命名,并帮助其招收徒弟,使井陉拉花能够后继有人,并能多场地、多站点同时发展。当地政府也要经常举办各种层次的拉花表演和拉花比赛,增强拉花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促进相互交流。最后,要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懂得原生态的传统文化是最宝贵的。
(二)创新途径
一是加强井陉拉花在高校的推广。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高校在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整合,以及发展、创新方面有着极其有利的条件。第二:高校有大量人才,可充当演员和观众,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人才保障。井陉拉花进校园,不仅可让广大学生直观准确地学习拉花知识,了解地域文化,欣赏民间艺术,发现民间文化美的真谛,而且还能让他们有机会发现蕴含在民间艺术背后的真实的民间和人生。二是推动井陉拉花与广场舞的结合。井陉拉花属于健身类舞蹈,对于解除人体身体疲劳和心理紧张具有重要作用。将井陉拉花与广场舞相结合,既能让广场舞群众强身健体,又扩大了拉花学习的群体范围。
井陉拉花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舞蹈和音乐价值,也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在京津冀旅游业繁荣发展的今天,井陉拉花是提升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品质和内涵的重要资源之一,应妥善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资源,在传统保护路径的基础上,通过在高校和社会上推广,提升拉花的知名度,培养接班人,让井陉拉花为京津冀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