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萦回千载

2018-04-10 17:57六品叶
醒狮国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香灰香炉香气

六品叶

展开两宋长卷,恰一方庭院,深深处,小园香径,小帘银钩,徘徊处,细雨斜飞,帷幔低垂。又有诗词书画,美酒文章,吟风弄月,宴饮清谈,他们深深地热爱生活,对自然充满敏锐细致的观察与体贴,重视自身素质与品位修养,关注内心体验和精神追求,平常的日子,有花香醉人,茶香怡人。恬静典雅之外,还有一种有趣味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焚香。

古人在厅堂内室燃香,取其芳香,除秽且消闲祛暑。宋时,焚香为宋代士人的一种有趣味的生活方式,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氤氲如梦。陆游有《焚香赋》云:“闭阁垂帷,自放于宴寂之境。时则有二趾之几,两耳之鼎。爇明窗之宝炷,消昼漏之方永。其始也,灰厚火深,烟虽未形,而香已发闻矣。其少进也,绵绵如皋端之息;其上达也,蔼蔼如山穴之云。……

其中的“兩耳之鼎”,就是上述中宋代流行的仿古小香炉,炉中埋置香灰,又一饼香炭,烧透透的,再拨开香灰,埋入香炭,上面用玉片或银片隔火,再在隔火上置香(香丸或香饼),借助灰下的香炭细细烘焙,香气就会缓慢而持久地散发出来。香气缓慢,香味持久,香韵低回悠长。诗人亲手调香,过程庄重,一丝不苟,颇有仪式感,却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这香,萦回千载,流转千年,它缭绕在诗词里,盘旋于文字中,与人们——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紧紧相连。香具,成为书房清玩,香炉、香合、瓶花,也成为文人雅事之点缀。

香盒,古籍中通常写作“香合”,为炉瓶三事之一,用以盛放香丸香饼,与香炉、箸瓶以及箸与香匙成为固定组合。香合在北魏时期已使用很普遍,石窟中的各种礼佛图中,常见供养人一手捧香合,一手拈香送向博山炉的画面。晚唐后,香合成为贺礼;宋代,天子以下,仕宦之家及至其他,贺寿以香合为赠,成为礼节。宋孔平仲有诗题作“通判成郎中生日,人凡送香合,寿星皆不受,独以诗献”。两宋绘画中常见与香炉在一起的各种香合。宋张商英的《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中描绘了参拜场合,有一张香案,两边放着经卷与香合,中间是一尊香炉,为莲花香炉,以荷叶为座莲花为托。国家博物馆藏南宋《耕织图》,上绘南方农家小院,小小香几上,有香合与香匙,莲花炉里焚着香饼,似闻香气袅袅。

香炉,乃焚香的器皿。金属或陶、瓷为之,用于陈设、熏衣、供佛、祀神等。其大小形状不一,或为鸟兽之形,如狻猊、鸭、鹤等。古无香炉,自汉代造博山炉,始有香炉之制。香炉有封闭式与敞开式,封闭式香炉有炉盖,常作莲花和狻猊状,称之为“出香”。莲花香炉为常见者。南宋的香炉为仿古小香炉,各式各样的,大都出自名窑,瓷质,汝窑温润,定窑明洁,青玉莹碧,妥贴可人。香炉小巧,高约十厘米左右,敞口无盖,高足杯式。当缕缕香气从镂空的炉盖中弥漫开来,从敞开的香炉里散发清芬,各种形态的香炉,为这一缕香烟缭绕得如诗如画,炉边的人们或读书或对弈,或抚琴或清谈,他们如何知道,这般的生活令千年后的我们何等的神往,这正是我们理想中的精致秀雅的慢生活。

再来说说香,宋人焚香使用的香,不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线香,而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饼,香球,散末等。焚香方式也较复杂: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云母、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再放上香丸,香饼,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慢慢将香芬挥发出来,如此“香不及火,自然舒慢”,既减少烟气,也使香气更为舒缓悠长。于这般的环境中,生活,便也到了一种如禅意般的境界了。待得香饼被烤焦,香味散尽,须再添新香,此等差事,须得亲自料理。但若有身侧红袖来代劳,便又得一番情味,纤纤玉手,拈起香饼如棋子般投向香炉,娴静优雅,香雾起,有红颜一朵,与香同芬。

香丸香饼的制作方法有多种。宋人洪刍的《香谱》中说,将玄参与甘松香等五味原料“杵、罗为末,炬蜜和匀,丸如鸡头大(即如鸡头米那般大小)”,又一种“球子香法”,是将八味原料“都捣、罗,以枣膏与熟蜜合和得中,如舀杵,令不粘杵即止,丸如梧桐子大”。《陈氏香谱》中则记载了杏花香丸如弹子大,开元帐中衙香丸如大豆,雪中春信香是炼蜜和饼如棋子大,或脱花样。即是棋子大小的小香饼。此类香丸香饼便盛放于香盒中。

而香灰亦是以精工细作而成。是以“未化石灰,槌碎,罗过,锅内炒香,候冷,又研、又罗,为之作香炉灰,洁白可爱,日夜常以火一块养之。当香炭燃尽,香饼无香,香灰亦冷,颜如白霜,便是“玉炉香断霜灰冷”般的清冷寂寞。辛弃疾因事赴东阳途中“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路途遥远,人疲惫,薰笼里的沉香也快燃烧殆尽了。

所以,香炉中得保持不断火,有点生气,也可以让香灰保持干燥状态,以便焚香时,香灰随时为香饼和香炭提供理想的燃烧环境。

宋人追求焚香的境界与清空之味,写诗填词,抚琴赏花,宴客会友,独居默坐,案头枕边,灯前月下,薰衣薰被,可谓香影相随,无处不在。

香熏,成为宋代士大夫家庭的时尚。北宋真宗时的名臣梅询“性喜焚香,其在官所,每晨起将视事,必焚香两炉以公服罩之,撮其袖以出。坐定,撒开两袖,郁然满室浓香”。南宋宰相赵鼎,“堂之四隅,各设大炉,为异香数种,每坐堂中,则四炉焚香,烟气氤氲,合于从上,谓之香云”。四溢的香气,不仅是宋人注重生活品质,且增添了生活情趣,也是当时宋朝社会繁荣安定的体现。

帐中香,顾名思义,是在床帐中焚香,香炉即铸为前文所述的兽形,多以狮子、小鸭等动物造型而成,外形精美,并涂有金银。宫廷及富贵人家用于室内。洪刍《香谱·水浮香》提到:“香兽,以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之状,空中以燃香,使烟自口出,以为玩好。”如李清照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中的金兽便是兽形铜香炉。另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中的金猊,就是床帐中的香狮子。帐中香多以沉香加苏合香密封浸泡制作而成,后加入进口蔷薇水(阿拉伯玫瑰香水),让花香与树脂香料的香气结合,更为清新美妙。至宋时,蔷薇水需求量增大。人们用其他鲜花代替进口的蔷薇水,“蒸香花提取花的汗,以汗浸泡沉香,或将花与香同蒸,《陈氏香谱》提到:凡是生香,蒸过为佳。每四时,遇花之香者,皆次次蒸之,如梅花、瑞香、酴醾、密友、栀子、末利、木犀及橙、橘花之类,皆可蒸。这就是宋代的“花熏香”。张元干有《浣溪沙》词描述:

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心清无暇数龙涎。

乞与病夫僧帐座,不妨公子醉茵眠。普熏三界扫腥膻。

那百花香气,本已离枝隐去,一蒸之下又得重生。

还有一种香球,亦称被中香炉。金属制镂空圆球,内有横轴,安装一个能转动的金属碗,无论球体如何转动,碗口均向上。焚香于碗中,香烟由镂空处溢出,可熏被褥。《西京杂记》卷一:“长安巧工缓者……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京师承平时,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

印香,一种以模压制、盤曲回环如印章所用的篆字,又称篆香。有的上面刻有时辰,燃了之后可用来计时。具体制法是:把香炉中的香灰压平,放上木制或铜制的香范(上有镂空的图案),将磨细的香末填入范中,轻轻拿起香范,印香的图案便留在炉灰上,将一头点燃,香便可慢慢燃至另一头。秦观《减字木兰花》写道: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这是一位独处高楼的女子深长的离愁。她内心的痛苦究竟有多少,请看金炉中寸寸断尽的篆香!盘香的形状恰如女子的回肠百转。心字香,是形如篆字“心”的印香,以香末萦篆成心字形状,优美如画。蒋捷《一剪梅》词云: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筝调,心字香烧。作者想象归家后,闺中人为他清洗客袍,为他调弄镶有银字的笙,为他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无限温暖,香成心字,更增添了团圆的美好和谐之情味。

焚香,添香,铲炉灰,不甚其烦,殷勤照料。无香何以为聚?炉瓶之事,渗入古人日子的丝丝缕缕,在生命中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薰笼,提炉,手炉,鼎炉,百合香,福寿香,梅花香饼,并各色香囊,香串,香粉,香露,写诗填词猜灯谜,行居起坐,皆与香如影随形,满室之香陪伴了生活的日常,增添了闲情雅趣,又于其中传递出一种人生境界,逆境中透着达观,顺境里悟出禅意。

何时,第一炉香袅袅升起;又是何时,炉瓶之事慢慢凋零;至于现代,这种讲究的传统已难以为继。于是,一边在文字与图画里遥想焚香的形色味韵,一边寻个小小香炉,点上一根线香,香烟袅袅,变幻无定,千种风情、万般意象纷呈眼前,如衔橄榄,其味咀嚼不尽;如聆箫音,余韵悠悠不绝,在这“活”着的香烟中,似有几案笔墨,书声琅琅,灯花扑落,宋人那鲜活生动、细挑慢拢的生活,幽静娴雅的日常景致正向我们缓缓而来。

编辑/书含

猜你喜欢
香灰香炉香气
程家玉
香灰治病,尚未消失的神话
香炉的养鼻之道
香气锁定狙击心中的他
与生活自然为伍的夏日香气
会写字的纸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