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梅 王红霞
摘要:“学习故事”用叙事的形式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由“注意”“识别”和“回应”组成。教师通过“注意”能客观观察、了解,通过“识别”能正确分析、判断、解读幼儿,通过“回应”能为幼儿提供新的学习支持。这种评价方式能“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学习故事;注意;识别;回应;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A-0080-04
如何科学地评价幼儿发展,直接关系到幼儿健康成长,也对教师教育行为起导向作用。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下,教师们都知道評价幼儿发展,必须“以儿童发展为中心”,重视学习过程,而非只重视结果性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说的和做的差距很大,大多数教师依然使用传统评价方式,出现“观念”和“行为”脱节现象。由此可见,教师们需要的是科学有效而又操作性强的评价方式,引导他们一步步去做,并在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2015年,我们邂逅了在国际幼教界评价颇高,来自新西兰的“学习故事”,它是一种用叙事的形式对幼儿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1]一个学习故事主要由“注意”“识别”“回应”三大部分组成。[2]它关注幼儿的兴趣,相信幼儿,聚焦学习,是为了支持幼儿进一步学习所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学习故事”是故事性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取长式的价值取向,既是一种评价手段,更是一种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高度一致的理念。它突出特点是“让幼儿的学习过程看得见”,教师记录下幼儿真实发生的学习事件,倾听幼儿的心声,然后与幼儿、其他教师和家长分享,从而实现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和评价幼儿的学习[3],并与教师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读懂幼儿,实施有效评价。于是,我们把“学习故事”作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课程游戏化的突破口,围绕对学习的注意、识别、回应三个组成部分,开始了实践之旅。
一、注意
(一)内涵解读
“注意”是“学习故事”第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师对幼儿学习的观察[4],关键词是观察,要点是观察要客观。它的结构是: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发生了什么—会看。它的形式:采用故事、照片、视频记录下幼儿的学习过程。它的要求是聚焦“哇时刻”,即幼儿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发现优点,如幼儿好奇的时刻、认真关注的时刻、勇于探究和尝试的时刻、不怕困难的时刻等。这个过程要求教师会观察,耐心与幼儿交流,倾听幼儿的想法,走进他们的心中,更好地了解他们,这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前提。“注意”是为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二)概念区别
“注意”与我们日常的观察记录很相似,但有其独特之处和优势。
1.“注意”中幼儿的学习过程都是自发的,如幼儿感兴趣的“哇时刻”,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是积极主动的。观察记录中幼儿的学习过程,有幼儿自发的,也有教师组织引导的,幼儿不一定感兴趣,所以幼儿的行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被动的。
2.“注意”的内容是教师采用故事、照片、视频现场记录的,是幼儿学习过程的再现,教师的注意描述相对客观本真。观察记录的内容是教师根据回忆记录下来的,有时会带有主观意向。
3.“注意”的记录者是教师与家长,有利于家园配合。观察记录的记录者只是教师,形式单一。
4.“注意”的阅读者是教师、家长、幼儿,观察记录的阅读者是教师及相关领导,因此前者更受到家长和孩子的关注。
(三)实践探索
1.抓住“注意”观察点“哇时刻”。“哇时刻”是“注意”的关键。一方面,观察者教师要改变自身,学会看。教师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由高控转为放手,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相信他们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在幼儿活动时,教师需要闭上嘴巴,睁大眼睛,带着手机,站在幼儿的后面,不干预打扰他们,静下心来观察等待,可以及时拍下幼儿最真实的“哇时刻”。如:大班建构区垫子,原来只是铺一块场地。教师放手后,孩子们总是好奇地拿着垫子拼来拼去,开始拼成正方体、三棱柱等。后来他们借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一起合作搭建出了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及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孩子们每一次的搭建都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现在孩子们开始不满足在室内玩垫子,将垫子带到了户外,一起玩出了“小鱼游游游”“跨越垫子”“抛接垫子”“钻来钻去”等多种体育游戏。这系列游戏活动,包含建构、情景、角色、语言、合作等,还有跑、跳、钻、爬等大动作的锻炼……幼儿诸多领域得到发展。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提炼出大班学习故事《垫子成长记》。
2.采用“白描”手法写“注意”。当教师们拍下孩子的“哇时刻”,就开始写“注意”。我们采用“白描”的手法,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复杂的修饰语,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同时借鉴观察记录的九大要素——空间、物体、行动者、行动、活动、事件、时间、目标、感受,这样教师们写有关注意的“学习故事”时,都能客观、真实地再现幼儿们的活动现场了。
3.分组研讨修改“注意”。每周三各年级组业务学习时,我们对教师们的“注意”案例进行交流、讨论,提出修改建议,教师们在周四完成修改稿。
4.利用QQ群分享优秀案例。我们每月将案例传至幼儿园QQ群,通过互阅的形式选出优秀案例并分享,如小班学习故事《攀爬区的小勇士》。
今天下午在攀爬区玩,小班孩子们第一次玩这个器械,你(伟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很新奇。刚开始,你一只手拽着绳子,另一只手扶着器械,可是发现根本爬不上去。于是你又尝试着两只手拽着绳子往上爬,试了几次还是没能爬上去。这时你大声地对同伴喊了一句:“兄弟们,快来帮忙啊!”,小朋友都在玩,没有人来帮助。你低头沉思了一会,用两只小手抓紧绳子,身体尝试着向后仰,然后双手交替拉着绳子,脚一步一步往上蹬,终于能手脚协调配合向上爬了。虽没有爬到最顶端,但你学会了思考,老师真为你高兴!
我们惊喜地发现,当教师们把身心全部投入幼儿身上时,她们的儿童观也悄悄地随之改变。
二、识别
(一)内涵解读
“识别”是“学习故事”第二个组成部分,是教师对幼儿学习的分析、评价和反思。[5]关键词是分析与评价,核心是读懂幼儿。它的结构是:识别—解读幼儿的学习—学习了什么—会想。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弄明白幼儿为什么这么做,只有读懂幼儿才能进一步指导支持幼儿,促进幼儿不断发展。所以“识别”是评价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关键。
(二)实践探索
解读幼儿对教师专业要求很高。教师们开始写的“识别”,基本上都是围绕幼儿的知识、技能,忽略幼儿的学习品质,心智倾向。还有少数教师很迷茫,不知如何写。针对这些现象,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教研活动,以学习故事《拯救大行动》为例,帮助教师从五方面入手分析评价。
1.识别幼儿的兴趣和热衷的事情。幼儿们感兴趣的事特别多,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怪、天马行空,随时带给我们惊喜。这一点教师只要细心观察即可。如学习故事《拯救大行动》“识别”:浩宇,从你在面对呼啦圈掉进池里这个困难时,没有回避,迎接挑战的神情里,我看到你对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很高。
2.识别幼儿的意图、目的、动机。幼儿做什么事情一般都有自己的目的,这点对教师来说也不难发现。如学习故事《拯救大行动》“识别”:你在拯救呼啦圈的行动中,认真思考,提出用绳子与钩子救呼啦圈的想法并付诸行动,体现你的目的非常明确。
3.识别幼儿已有的领域发展水平。这点对教师专业要求较高,教师要熟读《指南》,将写好的“注意”直接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看幼儿什么样的学习可能在发生,及已达到的五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如学习故事《拯救大行动》“识别”:你能将生活中关于绳子和钩子的特性、用途以及与呼啦圈之间的可能关系运用到今天的拯救活动中,可以看出你是個乐于观察、探究能力强的孩子。
4.识别幼儿的学习策略和方式。如学习故事《拯救大行动》“识别”:你发现钩子从栏杆缝隙中伸进去,缩短了与呼啦圈之间的距离,解决了钩子钩不着呼啦圈的难题,顺利拯救成功,我也为你感到自豪。
5.识别幼儿的学习品质,如专注、坚持、探索、创造。学习品质对幼儿来说,是受益终身的,我们要特别重视和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发展。如学习故事《拯救大行动》“识别”:浩宇你更让我佩服的是在面对失败时,能坚持多试几次。勇敢尝试的态度,真像个小科学家。通过这次活动,教师的认识是小班孩子虽然年龄小,只要多给孩子机会,孩子可以自己解决问题。
当然,我们还利用周三业务学习和大教研组二次研讨,提出建议,帮助教师提高识别能力。同时让幼儿家长参与评价,因为“学习故事”的听者是幼儿和家长,他们都爱听,才是有意义、能够影响幼儿一生的“学习故事”。我们每周二和周四离园前是分享“学习故事”时间,看幼儿们的反应是面无表情还是眼睛有神,来决定学习故事的质量。每周五“学习故事”会被发给家长,请家长写感受和建议,并及时整合。通过幼儿家长的参与,活动更真实、易理解,利于幼儿的“学习故事”不断涌现。教师的“识别”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观也随之跟着转变。
三、回应
(一)内涵解读
“回应”是“学习故事”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师为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制定的计划[6],也给幼儿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进一步支持幼儿的发展。关键词是机会和可能性。它的结构是:回应—支持幼儿的学习—下一步怎么做—会做。这个过程要求教师知晓如何做,才能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
(二)实践探索
“回应”决定着能否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与探索的愿望。
1.分析思考。教师根据“注意”和“识别”,思考是否需要继续观察和倾听,以便更多地了解幼儿的想法,思考是否需要延伸和拓展他们学习的各种机会和可能。学习故事《拯救大行动》,孩子们下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是什么?“回应”:①在遇到问题时,浩宇的坚持、乐于思考和不断尝试,也能给其他小朋友带来启发。我觉得可以给浩宇机会跟大家分享,同时也可发展语言表达能力。②把今天拯救呼啦圈同样的问题,抛给其他孩子:“你们还有其他办法吗?我好期待哦!”③我会在阅读区多投放一些科学探究的绘本,多把探索性的问题,抛给小班的孩子,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④我会在操作区投放一些有关科学实验方面的工具和材料,鼓励孩子们继续尝试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支持指导。一是环境支持。一个能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环境是“学习故事”产生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合理规划校园及教室内外的空间、场地的格局和分布,如将原四楼、五楼的行政用房打造成500平方米开放式、一体化的多功能室。每个楼道中的环境都是以一个学习故事为支撑,幼儿园每个角落都变成幼儿游戏的场所。我们激发幼儿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愿望,使其愿意进一步思考,进一步参与,进一步探索,形成一个个精彩的“学习故事”。二是材料支持。各班都设置了游戏区域,除了投放开放性的低结构材料,还要求要根据主题活动和幼儿需要分层次投放,支持幼儿的学习故事进一步深入。三是资料支持。我们根据幼儿“学习故事”的需要,投放大量的绘本、图片等供他们查阅资料,拓宽视野。
3.家长参与。我们也循序渐进地引导家长走进“学习故事”,鼓励他们与教师一起撰写“学习故事”,建立幼儿“学习故事”成长档案,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感受、分享幼儿的“哇时刻”。在幼儿园微信公众号有专栏“你我共读”,倾听学习故事,分享精彩时刻,让“学习故事”不只属于教师,更属于孩子和家长,形成互动互惠式的新型家园共育模式。同时,家长在积极参与过程中也获得科学育儿方法。
4.课程调整。随着教师的回应,“学习故事”由个体学习渐渐激发了幼儿群体响应,一个个连续的“学习故事”不断出现,形成了“微课程”。这势必影响预先制定的课程计划,于是我们调整课程计划:一是打破时间的局限,延长游戏时间,扩大游戏空间;二是允许教师追随本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变主题活动内容,支持幼儿深入探究,形成生成性课程;三是重新认识幼儿园的课程,凡是与幼儿发生关系并发生作用的活动,都是幼儿园课程。这样具有园本特色的微课程渐渐强大起来,同时教师们的课程观又得到改变。如微课程“小小戏迷初长成”,孩子们到淮剧表演区玩,发现水袖没水。为什么叫水袖?引发一系列围绕淮剧的游戏活动。学习故事一《水袖真有趣》—学习故事二《我的调查》—学习故事三《爷爷教我唱淮剧》—学习故事四《淮剧团什么样》—学习故事五《学做胡须》……整个微课程“小小戏迷初长成”的形成历经一学期。活动过程中幼儿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自然发展着,坚持、专注、合作、分享、探究、创新等学习品质也被激发出来,艺术表演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调查探究能力、手工技巧等五大领域同时得到发展。
“學习故事”中的“注意”,以文字、照片、作品、对话等方式客观真实地记录着每个幼儿独一无二的学习和发展轨迹,使我们清楚地看见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行为表现。“学习故事”中的“识别”,分析和解读了幼儿学习行为和过程的内在动机和倾向,让我们捕捉了那看不见的幼儿内心的所思所想和行为背后的意图,捕捉了幼儿学习策略以及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持、勇气、自信、合作等。“学习故事”中的“回应”,让我们清楚地看见了教师是如何支持幼儿进一步学习与发展。“学习故事”的“注意”“识别”“回应”实质上就是看—懂—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幼儿复杂的学习过程展示出来,是一种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的评价方式。它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幼儿、读懂幼儿、支持幼儿,促进了幼儿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同时,在撰写、解读、分享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园及家长形成了一个“学习者的共同体”,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了幼儿园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2][4][5][6]周菁.走进“学习故事”——来自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 2014(3).
[3][新西兰]玛格丽特·卡尔,温迪·李.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的形象[M].周菁,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4.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ssessment of “Learning Story”
MA Hong-mei & WANG Hong-xia
(Jianhu Kindergarten, Jianhu 224700, China)
Abstract: The kindergarten course of “learning story” is to evaluate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by way of narrat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attention, identification and response. Teachers may objectively observe and learn about children by attention, may correctly analyze, judge and interpret children by identification, and may provide them with learning support by response. This kind of evaluation can let childrens learning be in sight, which can help teachers improve their competence of evaluation and better promote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learning story; attention; identification; response; 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