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区中小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状况的调查报告

2018-04-10 03:04徐祥连朱桂凤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查

徐祥连 朱桂凤

摘要:核心素养在学校层面落地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不教之教”课堂教学维度,二是“有趣之教”课程设置维度,三是“无字之教”活动开展维度。学生在“不教之教”课堂学会合作与探究,在“有趣之教”课程中学会审美与健康身心,在“无字之教”活动中增长责任意识和爱心能力,最终实现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合适应性”发展。研究者通过“观评常规课”“观赏校本课”“展评活动课”的测量,结合“不教之教”“无字之教”“有趣之教”的属性行为,确立校本素养评价框架量规,建立访谈量规泛在化的一般范式,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可靠落地的办学宗旨。

关键词:连云港市区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查;测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A-0053-05

一直以来,核心素养是教育世界的“合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定盘星”。为提升属域中小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办学能力,为教育部门提供在地性决策服务,我们从2017年4月起对相关学校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验课、问卷调查以及焦点访谈。

一、中小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行为内涵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年3月正式印发,在“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部分,要求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构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精细化,明确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将抽象的核心素养具体化落地,是当前各中小学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人的发展范畴,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合题形态,是那些后天习得的、与个体生命状态不可剥离的、稳定的心理成分。为此,核心素养在学校层面落地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课程设置维度(“有趣之教”课程);二是活动开展维度(“无字之教”游学活动);三是課堂教学维度(“不教之教”行为倾向)。因此,我们理解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不教之教”课堂学会合作与探究,在“有趣之教”中学会审美与健康身心,在“无字之教”活动中增长责任意识和爱心能力,终于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合适应性”发展。

“核心素养”教育的一般观念与学校“发展人”的一般概念,都直接来自人性的实践理性,核心素养教育的圆满实现,就是“有素养”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表现。

二、中小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状况的调查

在抽象素养落地发展层面,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核心素养发展五大支柱,即: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指向倾听、思考、发现;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指向参与、欣赏、反思;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包括交流、接纳、融通;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包括应变、表达、创新;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包括权衡、变通、创造。通过课堂观评、问卷施测、定性访谈等测量范式,对属域层次范畴学校进行录像抽检,了解相关中小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真实现状和运行机制及其相关效用。

(一)课堂观察测量结果及其项目精细化分析

在政策课程教育范畴,课堂观察包括三个方面:观评常规课,观赏校本课,展评活动课。这里的“课堂观察”对象主要是指常规学科录像课,同时兼顾校本课和活动课。常规学科执行理念支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方向,这是不容否认的。叶圣陶先生认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一“不教之教”观念,指导教师在政策课堂将教学行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学会学习,二是学会合作,三是学会审美与改变。基于这一理解,参照发展核心素养微观目标体系,在校本表达层面,预制了评课量规(见表1)。在遵循量规评价框架下,对观看的48节层次性录像课的结果进行实证评估和定性测量,以此建设区域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

数据统计分析证实,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信度(信度系数0.734),可以作为“核心素养”课堂观研的一个评价框架。

观课期间,以表1的测评指标为测量准绳,对选择的录像课进行定向整理,形成批量可用的教学案例资源。这里选择48个课例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把握。其中,被评定为优秀课(A级课)的比例仅占2成左右,主要集中在市区小学,且是优质生源校;被评定为良好课(B级课)的比例约占4成左右,市区中学和市区小学各约占一半;被评定为合格课(C级课)的比例约占3成多,市区中学约占2成,市区小学约占1成;被评定为不合格课(D级课)的比例约近1成,主要集中在市区薄弱中学。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范畴,学生的成长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认知需要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基础,从学生的认知现实出发,才能打动学生,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基于“不教之教”“有趣之教”“无字之教”行为的配合成分,确认课堂等第是“合目的性的”。

大凡被评为常规优课的需具备五种素养属性:合作探究、学会思考、评价反思、创新意识、概念责任;被评为校本优课的需聚焦四种素养属性:情趣审美、责任爱心、认同创造、学会改变;被评为活动优课的需聚焦积极参与、科学应变、健康身心、责任爱心等素养成分。换句话说,优课就是让学生在“固本培元”中,获得“不可能”的“可能”发展。

综上,中小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是“道生无限”的意义过程,是课堂“合德”、学习“合法”、办学“合道”的合体行为。有素养课堂就是“厚积薄发”,无素养课堂就是“闻一知一”。A课是让人发现真理,B课是教人探求真理,C课是向人奉送真理。这些素养“决断值”是由“三多元一高一长”[1](多元面向、多元功能、多元场域、高阶复杂、长期培养)等核心素养的性质决定的。

(二)问卷统计结果及其相关性价值决断分析

在观课其间,我们对相关学校开展校本教育、多元活动、执课理念以及办学行为等情况进行了问卷测查,研制了《市区中小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即背景了解和调研问题(涵盖核心素养认识维度、理解维度、表达维度和迁移维度),前者包括8个基本信息流,后者包括“对发展核心素养内涵的认识”等18个方面。

研究样本总体选取连云港市市区中小学,采用二阶段分层抽样:第一阶段把市区中小学分为三类(市区小学、市区初中和市区高中),抽样学校按照小学、初中、高中比例的3 : 2 : 1进行;第二阶段从测试学校中选取小学六年级、初中九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各55名学生,共有12所学校660名学生参与调查。

下面聚焦介绍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所得到的施测结论并讨论。

1.“无字之教”自我概念行为,属于“合作”“爱心”“健康”素养范畴,配合学生的“道法自然”属性,具有“合法配属性”的一般特征,体现了意义活动塑造人的无限办学价值倾向

在核心素养问卷测量范畴,施测结论证实了市区各中小学在塑造“性情人”层面的种种努力。问卷“您喜欢参加哪些游学性活动课程?(A)艺术节;(B)文化节;(C)科技节;(D)体育节;(E)公益活动。”统计显示,有7成以上的学生喜欢活动课程。换句话说,活动课程配合了学生的学习“天性”,适应了学生的生长需要,揭示了“生活本是无字之书”活动开展的无限价值。另外,问卷“在节假日,您学校除了有学科作业外,还会留哪些作业?”测量显示,仅有近4成学生收到“实践发明”等活动性任务,这说明教师还没有把理解的核心素养理论转化为实践力量。因此,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培训力度,让教师确立核心素养价值观,让学生同步发展,努力“扣好”学生发展的“第一粒扣子”,实现有限办学价值无限化倾向。

在实证期间,我们借助网络窗口,观赏了苍梧小学的“小厨活动”,凤凰学校的“风筝游乐”等。这些反映合作、健康、爱心等素养特征的活动,无一不与核心素养概念的“内化”相关。也就是说,“顺应成长法则”才是核心素养校本落地的靠谱表现,反映各学校教育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养成范式。

2.“有趣之教”自我概念行为,属于“探究”“审美”“责任”素养范畴,契合学生的“真善美”属性,具有“合德配属性”的一般规律,反映了校本课程涵养人的无限素养层级功能

“有趣之教”的一般概念起于“美”,终于“趣”,终归于“德化”办学文化观念。只有把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培育好,他们才会健康地成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责任的人。“德与趣同宗,趣与美同源”,“合德”办学具有重测研究意义,能成就每个学生的本色人生,涵养真善美的“正题”行为。海宁中学“德育微论坛”,建国路小学“布艺”等本色元素的使用,具有“合德配属性”的素养特征,构成了“探究、审美、责任”的文化理性,给学校的正态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问卷题“您觉得学校开展的趣味校本课程对您的成长有帮助吗?(A)有帮助;(B)帮助不大;(C)没有帮助。”统计显示,由6成以上的男生选A项,而女生则只有5成,这说明男生比女生更认同有趣课程开设的意义及其行为德化力。这就启示各中小学要开设符合学生“本色”的校本课程,才能在特色办学框架下,实现“合格+特长”的有效复合,进而落实“有趣之教”“合德属性”的素养目标。事实上,有趣之教要落到实处,必须让教师自己有情趣地教,学生才能有情趣地学,才能让“有趣”从知走向行,落实“德趣同行”课堂观。问卷题“您认为开展校本课程教育给您的升学带来哪些帮助?”统计显示,有近5成学生认为在探究、责任、审美、爱心以及学会学习层面都有所帮助,这有助于学生将“趣性”“趣味”“趣意”“趣德”通体复合,实现扣好有趣之教首要“扣子”的审美目标。

3.“不教之教”自我概念行为,属于“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改变”素养范畴,适应学生的“知情意行”属性,具有“合道配属性”的一般理性常识,投射了人学教育的正向形态

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在调研者看来,课堂信息素养包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以及学会改变三个维度。“独立思考”是学会学习的前提,“社会责任”支配着学会做事和学会改变的速度和水平。就这一理解来说,“不教之教”课堂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具备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改变”,在社会责任中“学会做事”,进而在使用信息中成就“学会学习”目标,在“知情意行”合题行为中获得智慧发展,终于正向“人品”的形成。“不教之教”是一种哲学“智慧”,“合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改变的“道法”,终于“关键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知、情、意、行”素养成分的合力前行。

在哲学实践论范畴,“不教之教”的素养取向也得到证实。问卷题“在一节课中,教师是怎样教您‘学会思考的?(A)给独立思考的机会;(B)给合作探究的机会;(C)给提出问题的机会;(D)给解决问题的机会;(E)给反思评价的机会。”统计显示,有4成以上学生全选,表明有近半数学生能理解“学会思考”的本质,为此教师要关注“思维反应块”的设计与开发,才有助于学生思考品质的养成。问卷题“您认为您在问题解决层面获得哪些发展?”统计显示,有5成学生认为自己在提出问题层面有所发展。这说明“不教之教”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好课堂,投射了知情意行配合的本体力量。在课堂哲学范畴,不教之教是知、情、意、行的“反题”行为,不教是更好地教,是无教,具有“学会”作用,是一种积极的办学“构念”,突出品质能力共生意义。

(三)焦点访谈相关观点及其测量性分析

2017年4—6月,为了解市区中小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现状,基于“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维度,涉及学会学习、责任探究、审美合作以及健康爱心等,采用不定期焦點性访谈、非结构性定向访谈以及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操作范式,进行重度访谈测量,具体访谈结果见表2。

在發展学生核心素养层面,教育部是从三个维度提出的,即社会参与维度、自主发展维度和文化修养维度。就学校可教育层面看,集中指向学会学习、责任探究、健康审美三个素养因子。在研究者看来,“学会学习”的产物就是“求真”,“责任探究”的产物就是“问善”,“健康审美”的产物就是“美的品格养成”。不教之教就是一种率真,顺应“学会”的需要;无字之教就是一种美行,配合人的本性需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趣之教”就是一种向善,契合学生的向趣天性。“教”是一种健康合作,教法的确立、目标的审定以及适性的选择,其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素养的外化表现,反映“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养成的大格局。

教育不是往行李箱里塞满物品的过程。从认识发生论看,概念的发生需要学会探究,概念的形成需要学会合作,概念的使用需要学会负责,概念的解释需要学会审美,这些“学会”就是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在“办好学”层面,“学会”贵在发展“无字之教”“不教之教”“有趣之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自己的审美层面,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事实上,访谈显示,有“近4成学生认为活动组织流于形式”,这就表明,在办学理念转化为办学行为方面存在真空,相关学校要设法把“实事”落到实处,切实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层面,做力所能及之事,把品格和能力放在人生责任范畴做美做强。

三、中小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调研的结论

结论1:认证了“不教之教”配属性维度的测量框架(见表1)。由统计可知,“不教之教”测评框架指标具有较高的信度(弗拉南根公式[2],是将测验题从简单到复杂重新编号,再将题号按奇数、偶数把测验题分成两半,一半是奇数题,一半是偶数题,则有公式其中,Sa2、Sb2分别是两份半测验分数的方差, Si2是整份测验分数的方差),可以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范式的一般评价依据。但要站在学生“学会”的效度、教师“教会”的信度层面予以测量,包括学会学习、责任探究、健康爱心、合作审美等校本表达目标。在实施“不教之教”测量过程中,凡被认证为A级的课都聚焦了这些素养成分,让核心素养校本表达目标自然落地。

结论2:证实了“不教之教”与“无字之教”“有趣之教”的审美范畴。“不教之教”测量对象包括观评常规课、观赏校本课以及展评活动课,突出“学会学习”目标;“无字之教”的审美对象聚焦于活动课的展评,突出“健康身心”目标;“有趣之教”的审美对象直指校本课程的观赏,突出“情趣审美”目标。而“爱心责任”成分则是“学”与“教”的校本共生素养,能为“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养成“打底”。调查显示有7成学生喜欢活动课程、6成认同有趣之教对成长的帮助、4成体认学会思考的意义等,这就提供了实证审美支撑。

结论3:审定了访谈量规实施的一般范式。在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层面,正题可用“麦粒”认识,反题可用“麦苗”解释、合题可用“新的麦粒”阐释。就这一意义理解,可以将“访谈统计”放在辩证层面审定,包括访谈主题即是“访谈正题”,访谈结果即是“访谈反题”,访谈测量即是“访谈合题”。这种访谈泛在化一般范式,有助于校本核心素养映射性落地。访谈显示,有6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有趣课程,这在某个层面支配着访谈测量的质量和素养成分的审定水平,终于调研行为的“合法”“合德”与“合道”。

参考文献:

[1]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 2015(4).

[2]田万海.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44.

A Survey Report on Students

Core Accomplishments Development in Lianyungang City

XU Xiang-lian & ZHU Gui-feng

(Lianyungang Fenghuang School, Lianyungang 222023,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accomplishments in school include three dimensions: classroom teaching dimension of teaching for not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ing dimension of interesting teaching, and activity dimension of teaching without words. Students can learn to cooperate and explore in classroom, to be aesthetic and healthy in curriculum, and to improve their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 and love competence in activities so that finally they can develop their necessary characters and key competence. This author has observed and assessed daily classroom teaching, appreciated school-based classes and displayed and evaluated activity classes to establish the framework of school-based assessment and construct the general paradigm of interview with the purpose of real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accomplishments.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re accomplishment; current situation survey; measure and analysis

猜你喜欢
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查
中学音乐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浅论苏式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优化的具体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