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和德育,促进学生融和品性养成

2018-04-10 02:18张爱娟马春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德育

张爱娟 马春华

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班就读和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和课题。为了让这些学生与本地学生各取所长,融为一体,共同健康成长,我校确立了融和品性的培养目标,重点对全校学生进行尊重、悦纳、合作三种优秀品性的有效培养,采取了运用多种激励性手段,建立成长共同体,开发校本德育课程等多种方式,落实行为培养,让学生更自信。

关键词:德育;融和;品性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B-0052-03

近十年来,在我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一直占全校总人数的70%左右。他们来自全国二十几个不同的省份,由于地区经济、地域文化、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学生在观念、习俗、行为规范、学习习惯以及品行教育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诸多不同。就品性方面而言:这些学生懂礼貌、尊敬师长、珍视友谊、乐于助人、生活俭朴,自立、适应能力强,劳动积极。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行为习惯差,缺乏学习信心,胆小孤僻、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等现象。针对不同地域学生的文化差异与教育需求,为了让这些学生与本地学生融为一体,各取所长,共同健康成长,我校德育工作在育人目标和方向上进行了调整,确立了融和品性的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尊重、悦纳、合作三种优秀品性 。

一、运用多种激励性手段,让学生更自信

为了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让学生更为阳光、自信,我校创意制作了“教师美美卡”和“家长点赞卡”及时为学生点赞。

1.教师美美卡,在校园生活中为学生点赞

为了培养学生的融和品性,我校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美美娃”评比活动,其理念是取自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用积极的方式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懂感恩、负责任、求进取的品性,塑造学生有文明、有礼貌、有道德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了培育“美美娃”,我们制作了不同的“美美卡”。包括:感恩美美卡、责任美美卡、进取美美卡、讲文明美美卡、讲礼貌美美卡、讲道德美美卡。鼓励教师用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学生的点滴行为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如在课间,看到走廊上有纸屑,孩子主动捡起,老师就会奖励一张责任美美卡;上课过程中,有学生聚精会神,积极动脑发言,我们就奖励一张进取美美娃;学生主动帮助同学,做好人好事的,我们就奖励感恩美美卡……各类美美卡的颁发,我们不固定奖励的具体内容,不固定奖励的具体时间,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随时加以鼓励。每个月月末,德育处统计学生获得的美美卡数字,在全校公布,对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颁发“美美娃”荣誉。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校都举行“庆六一——美美娃积分欢乐兑”活动。同学们把平日里积攒下的积分卡,用兑换奖品的方式给予自己奖励、送给自己祝福,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一天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礼物。学期结束后,我校根据学生得到的美美娃卡的多少评出“金奖美美娃”“银奖美美娃”“铜奖美美娃”,并颁发证书。美美卡的推行,极大调动了全校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共同进步。他们在教师的赏识中、在美美娃的评选中,“融和品性”逐步形成。

2.家长点赞卡,激励学生在家庭中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小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年幼的时候,家长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活泼可爱的。但进入学校学习后:有的学生作业写得不认真,学习成绩上不去;有的在家懒散贪玩、好吃懒做……父母渐渐地就只看到了孩子身上的缺点,孩子们也总是听到父母的批评与指责。为此我们制作了“家长点赞卡”,目的是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去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点滴闪光之处,并及时鼓励,让孩子在父母的肯定中获得信心,感受到关爱,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学校每月初下发5张“家长点赞卡”,让孩子带回家。当家长发现孩子在家庭中的点滴进步时,就在卡上写一句表扬的话,并给孩子颁发“家长点赞卡”。表扬的类型不限,学习方面的进步、热爱劳动、孝敬长辈、有礼貌……都可以成为表扬的理由。学校下发的五张点赞卡如果不够,家长可以自制点赞卡。每月底孩子将父母发给自己的点赞卡交给班主任,由班主任记录后再返还给学生。经过几个月的积累,每个孩子手里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家长点赞卡”,他们可以随时看看父母写给自己的话,从中得到鼓励,获取力量,激发进取心。学期末学校德育处给获得“家长点赞卡”多的同学,颁发“进取小明星”奖状,对孩子一学期在家庭中的进步给予肯定。这一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进取心,学生在学习习惯、文明礼仪、热爱劳动、尊敬长辈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令家长和老师感到欣慰。

二、建立成长共同体,引领学生成长

有些在我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自身特殊原因,难以融入班集体。针对这一现状,我校实行了“成长共同体”行动计划,通过伙伴教育,采用一对四、一对五、甚至一对六的“成长体结对”方式,来引领学生共同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开学初,我们由班主任、任课老师、班级学生组成选拔小组,在每个班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担任“德育小导师”。然后确定结对学生,结对学生包括行困生、贫困生、品困生、学困生等各方面需要更多帮助的学生。“德育小导师”和结對学生由德育导师(教师)带领,组成“成长伙伴体”,一起活动。我们还在五、六年级学生中,每个班级选出一名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小导师”,到一~四年级班级中,进行结对,让他们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结对学生向上成长。

为了推动这一活动的开展,我校设计了一本“互导”行动手册。每本手册我们分师生互导、伙伴互导、榜样互导三大部分。每次活动,分别由德育导师、学生小导师、榜样小导师组成记录团队,在互导过程中及时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和生动故事。成长共同体成员一周一次见面,一月开展一次评价。分别有大导师对小导师的评价、伙伴之间互相评价、榜样小导师对受导学生的评价。另外,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对这本“互导”行动手册进行展评,评出最优记录本。对于在互导过程中,进步大的成长体,我们授予“最优伙伴成长体”荣誉称号。在辅导过程中,对于活动效果好,认真关心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变现突出的德育大导师,我们颁发“最佳大导师”荣誉称号。在伙伴活动中,小导师能帮助并指导伙伴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我们给予“最佳小导师”荣誉称号。

我們的德育导师,从原来的一对一,改为现在一对多的形式,对于整个校园的学生而言,受益面扩大,结对的学生更多。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帮助、互相成长。大导师就活动设想、活动时间安排、如何开展伙伴成长体等方面对小导师们进行指导,榜样小导师以榜样的身份到结对班级进行宣讲,阐释榜样“互导”的效应。这不但能让学生体验到责任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全体学生对朋辈互助有了心理上的认同,对个人的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互导”行动的根本目的是剔除标签式教育,让受导学生在集体教育中健康成长起来。通过“互导”行动,对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生理及心理状况等有欠缺的学生进行帮教,不断促进“受导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开发校本德育课程,落实行为培养

我校秉承“有形载体明朗化、无形内容系列化”的活动宗旨,以学生在校的“一日常规”为重点,积极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与养成,充分发挥校本微课程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和谐发展。我校开发了校本教材《美“十”美“克”》及配套读本《做更好的自己》。

校本教材《美“十”美“克”》以学生在校的“一日常规”为蓝本,每周确立一个训练主题,一共十六个主题:早上到校、下课活动、课间操、升国旗、做操、晨跑、上课、午餐前、午餐后、放学、上室外课、观看节目、手上有垃圾、整理课桌、上厕所、使用直饮水等,每课设立“读一读”“学一学”“写一写”“练一练”“评一评”五个版块。“读一读”版块主要是各主题的行为规范要求。“学一学”版块是由我校根据主题拍摄的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做的“微剧”。“写一写”版块主要是行为规范儿歌。“练一练”版块是让学生记录对照“微剧”做的过程与想法。“评一评”主要记录学生在这一周主题训练后的表现,包括“学生自评”“组长评价”和“老师评价”三个内容。《美“十”美“克”》作为专用的晨会教材,各班班主任利用每天的晨会十分钟时间,通过读标准、学微剧、练规范、写体验、评表现,化理念为方式,系统地引领学生模仿、体验,在生活中矫正不良品行。

配套读本《做更好的自己》是在校本教材《美“十”美“克”》开展的基础上,协同家长、同伴共同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做更好的自己》作为学生的使用本,同伴共用,且由学生和家长共同记录。每月末,学生对照“我们心中的标准”,联系自身情况,与同伴、家长共同反思,共同记录、共同评价。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小学生处于“发展式半自治性”的阶段,他们一方面用审视的眼光观察别人,同时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评价形式的选择将影响到学生成长的实际作用。通过每天系统学习和训练校本教材《美“十”美“克”》及《做更好的自己》,以及每月的反思记录,让学生学会改变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这些改变得益于评价体系做细、做实,让学生看到每天的进步,感知每月的变化,欣喜一学期的成长。

在培养学生融和品性的过程中,我校的德育工作中通过运用多种激励性手段、建立成长共同体、开发校本德育课程,让无形的思想教育变成有形的行为培养,让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活动,最终实现我校倡导的“家”的核心理念。让外来务工子女一进入校门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让他们与本地孩子“和”在同一个校园,与当地的孩子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享受教育的公平,融入到本地文化与传统中去。同时让本地学生接纳、认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他们的优点,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成长,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融和”的教育理念。

Harmonious Moral Education and Formation of Students Harmonious Morality

ZHANG Ai-juan & MA Chun-hua

(Wujiang Beimen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600, China)

Abstract: That migrant children receive education with the local children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and project faced by our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 To let them integrate into the local students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our school has set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harmonious morality, focusing on cultivation of three fine characters, including respect, acceptance, and cooperation. To achieve the above goals, we adopts such approaches as applying encouraging means, building growth community, and developing school-based moral courses.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harmony; formation of morality

猜你喜欢
德育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70年德育:在回望中前行
“阳光银行”德育活动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形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