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丽 孟洁 王能斌 李天杨 兰颉
摘要:从家园情感景观出发,探讨了现代都市里的家园情感景观设计特点,分析了家园的概念以及人们对于家园景观的需求,以某居住区中心绿地景观设计方案为例,通过阐述该方案的项目简介、构思起源、方案定位、结构分析以及设计说明,讲述了现代都市里的家园情感景观设计的方法,总结探讨了家园情感景观的设计要点,以引导人们设计出心中的目标家园。
关键词:现代都市;家园情感;景观设计;传统;主题院落
中图分类号:TU986.2:B849: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04-0071-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4.018
Explor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with Homeland Emotion in Modern Cities
ZHOU Yan-li1,MENG Jie1,WANG Neng-bin1,LI Tian-yang2,LAN Jie2
(1.School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Xian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ning 437007, Hubei, China;
2.Hubei Green Landscaping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Xianning 437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The emotional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homeland in the modern city was probed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the homeland and the demand for homeland landscape. Tak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a green central in residential area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s of homeland emotional landscape design in modern city was elucidate from the aspects including the brief introduction, conception, orient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and scheme design. The main points of homeland emotional landscape design were summarized for guiding us to design the homeland in heart.
Key words: modern city; homeland emotion; landscape design; tradition; thematic courtyard
“家”是房屋,“园”是庭园或者园林,“庭”则是空地,不论是家园、还是家庭,都必须有空地、有园林。但是随着高楼大厦的建设,钢筋水泥为主的建筑物取代了传统的院落空间,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载体,城市的面孔越来越难以分辨,熟悉的生活环境越来越陌生,人们的社交空间与氛围逐渐缺失,取而代之的是广场,是步行街,但是这无法满足人们内心对于家园的需求。家园是什么,是北京的四合院,是上海的石庫门,还是苏州的古宅院[1];现代生活如何来满足人们对于家园的需求,如何将家园情感景观融入现代生活环境中,现代生活是否还需要传统的院落空间,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如何重新引入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院落空间,如何将传统建筑中的院落空间融合到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去改善人们居住的整体环境,建设人们心中的理想家园,这些都应该成为当代建设者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1 家园的概念
家园指家中的庭园,泛指家庭或家乡。中国人传统上的家园总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居住的意义上是祖屋;在文化的意义上是故园,在历史的意义上是根;再进一步看,家国一体,家园是国家的缩微,因而有着根脉的意义和祖辈生息的绵长温厚气息,所以,家园是一切生命的起点、传承、归宿。就像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一样,传统的中国人对家园总是怀有一份婉转深情的乡土情怀,我们的祖辈游踪千里,还是要问乡关何处,在这里,家园是无所不在的精神寄托。
2 现代人对于家园的需求
2.1 文化记忆的需求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灵魂,丧失了文化的居住环境犹如复印件,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可言,人们居住在这种环境里,找不到归属感。众所周知,中国传统里有一种说法叫落叶归根,说明了根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这个根就是人们的家园、家乡。然而现代建筑和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忽视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表达,城市的面貌逐渐变得模糊,变得没有棱角,因而“寻根”成为了一种强烈的呼声。所谓“寻根”,就是寻找承载人们的精神、灵魂、品质、审美、习惯、追求、价值取向等等的家园,寻找装载人们生活记忆的根[2]。
2.2 交往的需求
有研究者[3,4]对于邻里之间的交往需求、交往规模、交往模式、交往距离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调研后,作出了这样的描述:①无论哪个年龄阶层、哪种职业的人对于家园的需求都是肯定而且一定的,人们都希望拥有一个和谐、交往活跃、具有归属感的居住家园。②居民的交往模式多处于认识层面,互助型的邻里关系人数相对较少。③居民的交往方式多通过看孩子和散步等户外活动进行,其次通过打牌、下棋等群体活动进行交往,很少进行串门类活动。④居民的交往多发生在离自家比较近的交往空间,这是居民活动最为频繁的交往地。从这些交往需求可以看出,家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对于相互来往的需求,人们可以通过家园生活提供的必要空间支撑,满足必要的邻里交往活动。
2.3 自然环境的需求
当人们在都市的高楼大厦间穿梭,忍受着令人窒息的雾霾,当精神生活开始提升到人们的日常需求里,人们怀念曾经生活的家园就成常态;一棵古树,一潭池水,一群野鸭,一片稻海,人们始终向往自然界的阳光、空气以及其营造的原生态环境,这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自然的居住环境是人类理想家园原始而又执着的梦想[4]。
3 以家园主题的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3.1 案例简介
这里以某居住区中心绿地景观设计方案为例,实施以家园主题的景观设计案例分析。项目位于某市区繁华地段,为居住区中心绿地景观,四周均为普通样式的12层居住区钢筋混凝土商品楼,项目面积为2 000 m2,约呈正方形。
3.2 构思起源
现代生活被高楼大厦所掩盖,人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格子架中难以寻找交流与活动的空间,远离自然以及缺失交流氛围的生活使得大家急切寻找记忆中温馨舒适的家园生活,以此来重构邻里关系,承载精神家园。探迹家园寻找的是心灵的归属,寻找的是那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下温馨而舒适的家园生活,而院落对于中国人来说,充满温暖、慈孝、情感、和谐,正好是这种家园生活的美好寄托,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先有院落,后有生活,有院落才有家,因此案例把家园主题的景观设计构思落脚于中国传统的建筑——院落上,以此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融合中国人的家园情怀,满足现代人的情感需求。图1是家园的期望构思轮廓。
3.3 风格定位
院落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与演绎,在进行院落景观设计时,要考虑院落的设计符合时代的需求。与此同时,要注重院落的本质,即注重院落氛围的营造,塑造体现院落精神的新型院落空间形式[5]。该方案中,采用新中式的设计手法,既可以满足人们在精神上对于“青砖步道、粉墙黛瓦”的回忆,对于“老人下棋、儿童嬉戏”这种交往氛围的向往需求,又能在材质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与周围环境的搭配上更加和谐统一,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功能与审美需求。
3.4 结构分析
3.4.1 交往空间分析 该方案设计红线面积约为2 000 m2,结合设计主题以及前面对于主题的分析,将整个绿地分为3个针对不同人群功能需求的交往空间。分别是寓教于乐空间、私密茶话空间、公共交流空间。这样做,既区分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又满足了老人、儿童各类人群的交往需求。
3.4.2 家园情景元素的融入 只满足功能需求的空间环境是没有灵魂的,为了增加各类空间的家园氛围,在设计中,将家园情景元素(品茶、串巷、话家常)融入景观空间中,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为此,将邻里巷(寓教于乐空间,弘扬传统文化)体现在“和园”设计里,将邻里茶(私密茶话空间,以茶会友论道)体现在“静园”设计里,将邻里话(公共交流空间,邻里闲话家常)体现在“怡园”设计里。3个景观园设计效果分别见图2、图3。
3.4.3 家园景观元素的融入 在设计细节上,该方案将心目中的家园景观元素融入其中,处处透露出记忆中家园的温馨模样。青砖步道、清水、小院、院落常见植物、深巷、长廊、山石等等,这些家园景观元素被巧妙地融合与贯穿在整个景观环境中,形成一个具有江南风情的中国院落景观。
3.5 设计说明
3.5.1 和园 顾名思义,以和为贵之园,重在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出自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设计中运用粉墙黛瓦做成的中式景观墙,借六尺巷的寓意,结合儿童娱乐区,寓教于乐,让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孩子们身上得以继承。
3.5.2 怡园 该园表现的是居民欢歌载舞的生活环境,体现的是怡然生活的理念。设计中巧妙运用曲廊结合景墙的形式作為院落的“墙”,为居民提供一个半开敞的活动空间;同时配以山石、水体、植物,让记忆中的院落空间再现,让家的热度骤升,让人们能够远离尘嚣,陪孩子肆意玩耍,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
3.5.3 静园 该园为宁静淡雅、品茶茗居之园,提供的是一个供人们品茗下棋的静谧活动场所。设计中以竹为主要载体,在临水处,竹林幽境的尽头,木质的亲水平台,雅致的休闲桌椅,白墙黑瓦的景观墙,几滴细雨,一缕清风,翠绿的荷叶、飘零的露珠,无不展现着几丝情意,几分纯净。
3.6 植物配置
植物是景观的灵魂,该方案设计充分尊重传统的院落景观中植物所扮演的角色,将传统的院落植物结合园内主题分类布置在不同的园中,突出各园的功能特性,也彰显植物的景观特色,同时引起人们对于家园景观的回忆与共鸣。植物配置采用以基调树种及配调树种的搭配方法(表1),强调植物景观的多样性,最终还大家一个有韵味的院落环境。
4 家园情感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家园情感景观反映的是人们在适应现代都市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景观情感需求,它利用园林景观,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惬意的、熟悉的家园环境,满足人们内心的精神需求,使人们能尽快融入到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里。因此家园情感的景观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传统的景观围合模式
家园景观是都市里人们内心的情感需求,而院落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在现代都市的居住环境中,院落指四周有墙桓围绕、自成一统的房屋、庭院[6-8]。院落式的居住环境可以带给人们归属感,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馨,重构人们内心的精神家园。在现代都市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大环境里,以院落为切入点的中心居住区绿地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走进心中的家园。
4.2 合适的设计风格
传统的中式园林代表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其造园手法独特、造园意境深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最符合人们心目中家园的外形特征;但是传统的中式园林部分建筑过于封闭,建筑装饰过于奢华,直接导致造价昂贵,同时景观环境不符合现代人的公共生活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过于繁冗的景观也与现代都市的钢筋混凝土特征格格不入。而新中式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提升,同时也是对古典园林精髓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表述。它并不是盲目的照搬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某一处场地,而是在理解传统造园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通过古典设计手法与现代场所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运用叠加的手法对现代园林景观进行再创造。案例以新中式为设计风格,通过粉墙黛瓦的江南基调,很好地将院落这一景观融入到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大环境中,既满足了人们对于传统家园的情感需求,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9]。
4.3 赋有中式韵味的主题园景观设计
在园林诸多艺术元素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这就是文字。用文字来营造园林景观,专业上称之为“题景”。这些文字在园林中存在的方式,或为石刻,或为园名,或为楹联,或为匾额。其中充满了艺术的趣味和韵味,细细品来其乐无穷,这些题名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情感的寄托或者景观的描述。赋有中式韵味的主题园景观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情感的寄托,例如和园、怡园、静园等主题园的设计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于和气、怡然、静好等情感的寄托,使人们的情感找到归宿。
4.4 传统庭院植物景观的应用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的内涵,人们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将传统的松、竹、梅配置形式谓之“岁寒三友”;而把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组合象征着“玉棠春富贵”的美好意愿。同时,作为庭院,作为儿时的记忆,国槐、竹子、枇杷等都是常见的庭院植物。 案例中植物景观的设计,从“玉堂春富贵”到“岁寒三友”,从国槐到玉兰,无一不把人们拉回到了传统的院落环境中。
都市里的中心绿地肩负着连接城市高节奏生活与传统家园生活的纽带,它不仅具有休闲、娱乐、美观、生态的基本功能,还应当具备一定情感功能——给人们提供心灵的归宿,传承精神文化。希望通过该案例分析现代人对于家园的需求,探寻都市居住区中心绿地景观中的“家园景观”,带领大家寻觅心中的家园,回归繁华之后的院落生活,将传统的院落景观融入到都市人的生活中去,打造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陈明浩.城市更新中的院落复兴[D].重庆:重庆大学,2009.
[2] 原 磊.当代京畿住宅院落景观文脉传承设计分析—以北京运河岸上的院子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15.
[3] 兰 萍.传统民居院落对现代住宅小区交往空间设计的启示[D].江西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
[4] 聂兆征.当前我国新式院落住宅研究[D].上海:同济大學,2006.
[5] 张双庆.传统院落在现代高容积率住宅与居住环境中的沿革探索[D].成都:四川大学,2006.
[6] 王瑞军.院落式住宅间距空间积极利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7] 张晓谦.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再演绎[D].福建厦门:厦门大学,2007.
[8] 欧 雷.浅析传统院落空间[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31(5):122-125.
[9] 靳东梅.传统院落保护与再生研究——以冉庄核心保护区为例[D].河北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