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凡
若是在5年前,谈起P2P理财,你脑海里闪现的一定是“高利贷”、“骗子”、“坑”这样的词语。几年过去之后,P2P投资者却越来越多,投资者对P2P的认识也趋于成熟和客观。
记者身边就有一位朋友,很早就介入了P2P,分散投资多个平台,最多时投资了十多家。这位朋友也踩过雷,遇过险,也算是P2P投资的老司机。不过,这位朋友把自己的投资经历细细复盘,总结为16个字:优选平台、分散投资、适时止赢、收益滚存。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他已经从最初的投资小白成长起来,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技巧,现在的年化收益已经稳定在7%左右,修成阶段成果。
记者发现,近两年来P2P年化收益率已经从最初的百分之几十不断下降,优质平台的收益率甚至降到7%左右。收益率是吸引大众目光的利器,为何在不断走低的情况下,还能吸引更多人来投资?这应该是投资者趋于成熟和理性的结果。
但同样是投资P2P,投资者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里面究竟有怎样的故事?我们选取了一个投资者“踩雷”的故事和3个投资于钱宝网而不同命运的投资者的故事。这些故事值得和投资者分享。
“山东平台多诈骗,安徽平台利息高,河南平台多跑路。”谈及互联网金融和P2P,施乐如数家珍,这些是他花费上百万元买下的心得。除此之外,就是全家上下对他的责备。
从2015年开始,施乐开始跟朋友一起涉足P2P,因为安徽几家平台的高息诱惑,他逐渐坠入深渊。
“开始我也对这些平台抱有很高的排斥,也知道高利息背后的风险很大,但是因为收益实在是太诱人,身边又有很多朋友赚到了钱,想着说反正都可以随时退出,不如赌一把。”施乐说,他先后在安徽的多家平台上进行了投资,也在全国知名的那几家P2P平台开设了账户,投资金额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甚至还拉来亲朋家人一起投资。而他所投资的这些平台,其年化收益全部在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200%。
2016年秋天,施乐发现自己投资的一家P2P平台突然無法进行兑付,也始终无法联系上对方,于是开始着急起来。但他还没来得及反应,其他几家平台也都不约而同相继出事了。出事的平台中,一些平台的老板跑路,从此销声匿迹,部分平台的老板仍然能联系上,对方态度也极好,但就是不肯退还资金。施乐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跨省讨金”之路。
到了合肥,没有一家平台的老板愿意与他见面,当他根据网站上提供的办公地址前往查询,发现很多平台的办公楼早已易主。甚至有一家平台此前官网描述,公司地址在1001室,结果他到了那栋大厦才发现,整栋楼最高只有7层。最后,施乐与其他省市前来讨要资金的人结识,并互享同步信息。但在这个过程中,施乐却真切感受到了人性的阴暗面,“即便大家同为受害者,但又都偏见于个人的利益”。
今年初,施乐去合肥另一家平台讨要资金,结果在该公司遇到了另一位女性受害者。对方拦着不让该平台老板将资金返还给施乐,理由是她本人投资了上百万,是投资大户,而施乐只投资了几万,应该先解决大户的资金返还问题。于是,施乐只好几天后再去一次。
记者有话说:投资忌讳跟风,无主见的投资,无异于靠天吃饭赌运气。P2P投资说到底是通过平台撮合投资,需要投资人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态、资信水平、现金流水等等。这些数据的获取与真实性,又取决于平台的资信以及风控能力、领导者素质,如果我们盲目跟风投资,只看中利息率的高低,那真就应了那句话:“你看中了别人的利息,别人看中了你的本金”。投资的路上,没有捷径,需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慢慢修行。
选择P2P产品的投资者,最担心的就是“踩雷”,之前E租宝事件让不计其数的投资者“中枪”,甚至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地震”,而在去年,钱宝网又一次让很多投资者陷入其中。
张力(化名)介绍,在钱宝网上,一切任务都可以与预期年化收益挂钩,收益组成包括任务收益、签到收益、推广收益等。以任务收益为例,用户注册成为钱宝网会员并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后,便能到“任务大厅”中领取诸如观看广告、填写问卷、试玩游戏等任务,完成任务后,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例如,在钱宝网缴纳了10万元保证金,在每日签到并完成一定量的看广告和推广任务后,每月能拿到6000元左右的收益,年收益率相当于72%。
高额回报率让张力为之疯狂,他将在北京打工十几年的积蓄投了进去,并将老家的房子卖了,又从蚂蚁借呗、网商银行贷款,都投进了钱宝网。为了获得高收益,对于每月从钱宝网上获得的利息,张力都没有提取,而是变成本金,继续复投,结果张小雷“东窗事发”,连本带息100多万元全部“坑”在了里面。
记者有话说:每个人都心存侥幸,认为击鼓传花的游戏会不断延续,自己不会是最后的接棒者,只要游戏能继续,就能脱身,但又有几个能清醒意识到游戏何时终止?面对账面数字不断高升的“事实”,又有谁能及时止赢提现呢?像张力这样,将全部家当投入还嫌少,又借钱投资的行为,无异于赌博。老话说,财不入急门,如此的赌博,一旦出现风险,该如何面对?没了本金,就没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大额的负债则会让生活难以为继。
投资P2P之所以能吸引太多人前赴后继,肯定会有很多的神话故事。这位到底是谁,我们无从考证,我们就当一个故事,并非鼓励大家去冒险。
一位“宝粉”说,他做钱宝比较晚,但他认识的一个“大户”,是2010年开始最早做钱宝的15个人之一,本金一共投放了600万元,7年后滚到了1.4亿元。“他留着7000多万元继续放在钱宝里,每天在钱宝网上签个到,就可以拿8.8万元。还有6000多万元,他买了房买了车。这些早期投钱宝的人都赚大钱了。”
另一位投资者陈鑫对上述说法予以证实。他认识的一位朋友,以190万元本金投在钱宝网,7年间增值为9900万元,赚了52倍。
记者有话说:这样的薅羊毛者可谓胆大至极,已经不能用薅羊毛来形容了,可以说是在刮龙鳞了。这样的投资者,胆大心细,冷静睿智,并且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对于这样的事,真的无法评价,褒贬都无法形容笔者内心的浮动。因为以国人的内敛性格,无法采访到这位胆大的投资者,只能是用某某人的朋友或某某人的邻居来指代。不过,笔者也相信,胆大的薅羊毛者肯定有,但这样的财富故事不会长久。因为,这种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钱生钱的游戏,已经违背了财富生产的规律,这种不合常理的规律无法移植,今天成功的秘诀会成为明天失败的根源。所以,对这样的神话,不鼓励,不传播。
说起钱宝网的投资经历,家住福建的李庆(化名)庆幸自己及时收手,躲过了一劫。李庆投资,缘于朋友的推荐。早在2013年,眼看朋友投资20万元,1年时间就多赚了20万元,于是便心动了,投资了5万元。在投资的同时,李庆不断思考,“有什么合法的模式可以长时间、大规模地赚取这么高的收益率呢 仅依靠商户的广告投放,便足以支撑起如此高的投资回报率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迟早会崩盘。”“你看中他的收益,他看中你的本金。”正是有了清醒的认识,他提前看透了这种骗局的本质,这种模式本来就不可能长久,投资人就跟赌徒一样,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还能再做一段时间。于是,在完成钱宝网的最后一个任务后,李庆果断“收手”,从钱宝网上提取了账户里的20万元资金。
记者有话说:李庆应该是众多投资者中少有的在面对不断快速增长的账面数字面前保持冷静,积极思考的一类人,这样的投资者能冷静分析高收益背后的风险,难能可贵,而及时止赢更是难得。财富的快速增长是每个人的梦想,而财富并非凭空产生,那种无太多付出,近似天下掉餡饼的财富增长是不会长久的,面对这种事情,每个人是不是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
像李庆这样的投资人,生活中并不少见,也应该是大多数投资人的榜样。我们在风险承受能力内去小赌一下,及时抽身,让人的贪、嗔、痴等人性弱点在投资中得到修练,这是好事。我们应该在投资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历练人生。
霍女士:作为网贷从业者,我当然更倾向于网贷投资,去年网贷投资收益还可以,基本都是在活动期间投资,收益相比日常会高一些。先后投了四五家,目前主要以网贷平台为主,暂时没有考虑其他理财形式。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过去的担惊受怕了,同时用户体验好了很多。虽然从事这个行业几年了,但是真正投资是在2016年,当时只投了自己所在的平台和1家竞品平台,但是最后果断从竞品平台赎回,因为投资的使用体验太繁琐。2017年以来陆续投了几家,体验都很不错,收益也稳定,个人认为对于储蓄不多、日常家庭开支比较大的用户来说,网贷平台已经成了一个不错的投资渠道。
记者有话说:霍女士对投资的平台很了解,善于利用节日促销投资时机,注重投资客户体验。毕竟是网上操作,客户体验的好坏影响还是很大的。通过采访还发现,从业者对平台的发展还是很放心,基本不考虑其他理财方式。
陈先生: 2017年上半年,我选择的全都是传统的P2P平台,下半年我胆子大了一点,投资了一部分涉及现金贷的平台,原因主要是现金贷类的年化收益率达20%左右,整体拉高了收益。除去这些,还选择了买房以及部分纪念品的投资以及影视众筹。整体感觉是互联网金融受政策影响太严重,2018年会缩小投资比例,侧重在房产投资上。
记者有话说:这位投资者涉猎广泛,绝对的分散投资,并且将房产作为投资品,之外还投资很多产品,这样的客户将是平台重点要增强粘性的对象。客户的关注点是收益、风险,对政策变化很敏感。随着2018年备案登记的落地,政策明朗之后,会坚定客户的投资信心。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看到在高收益诱惑面前表现得越冷静,多思考,越能更合理的操作。回顾P2P走过的10年,累计出现了近6000家P2P平台,目前仍在经营的近1900家,三分之二的平台已被淘汰。每家被淘汰平台背后,都会有类似上面的投资故事出现。截止到今年2月,平台历史成交量已突破6.6万亿元,行业月均成交量已达2000亿元以上,行业活跃借款人和投资人接近400万人。大浪淘沙后的行业,发展越来越稳健,随着消费拉动经济作用越来越大, 消费金融发展进入快车道,P2P行业布局消费金融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行业规模也将不断增长。
展望2018,金融去杠杆,理财打破刚性兑付,投资者需要自担风险,P2P平台也将向强者恒强、向垂直细分领域拓展等多极化趋势发展。随着市场环境和政策变化,行业的淘汰仍将不断上演,沉淀下来的将是最精华的平台,更会吸引投资者的关注。那么,投资前,你会借鉴上面这些人的经验教训吗?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