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家庭的看重世所罕见。这是因为“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不仅是生育设置,同时担负着经济、教育,甚至政治的功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如是说。
一位久居中国的美国外交官在一百多年前观察到,中国人最重要的特征是:这是一个爱家的民族。无论身居何处,或成功或失败,他都要回归故土。中国各大城市的同乡会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将死在异乡的人运回家乡安葬,就连旧金山的同乡会也有这样的义务。
說到教育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间教室。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在或繁或简、或深或浅的家训家风影响下成长的。这种家训家风,有的也可能只是弥漫在父母长辈的日常行为之中。
官至军长、做过宁夏省主席的抗日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是这样牢记父亲的训导的。
吉鸿昌父亲吉筠亭弥留之际对前来看他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应允。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有的家庭是在细小的事情上导引儿孙的。明代嘉靖进士史桂芳就要求儿孙以热爱劳动为要。“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逸则妄念生,丧德丧生咸在焉。吾命言儿稽孙,不外一劳字。言劳耕稼,稽劳书史,汝父子其图之。”
军事家、哲学家、政治家周公训导其子的内容则深刻异常。周公之子伯禽被封鲁地,周公叮嘱儿子说:“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伯禽谨记父亲的教诲,几年之后,就把鲁国治理成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
江南望族,钱氏一门,千百年来,名人辈出,当代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皆出于钱门。历史学家钱穆,学术名家钱钟书等也出于这一望族。有研究者分析,钱世家族的成功,原因尽管多种多样,但是都离不开他们的祖先钱镠的《钱氏家训》对后人产生的巨大影响。
家训家风并无定式,可谓千差万别。
梁漱溟就曾说,父亲给我的教育,一是讲戏。父亲喜看戏,即以戏中故事情节讲给儿女听。二是出街购买日用品或办些零碎事,教我们练习经理事物,懂得社会人情。三是关于卫生和其他,如何照料自己身体的许多嘱咐。却没有给我讲过书。我在父亲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压迫。他从未以端凝严肃的神情对儿童和少年人。在我整个记忆中没有挨过一次打……从父亲的人格和思想给我一种感召和暗示。
不久前我结识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乔先生。近几年他每年都会抽出专门的时间带上自己的孩子去贵州贫困山区做实实在在的帮扶工作。他和他的儿子每次都为山里的孩子们带去必要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他让儿子和孩子们做深入地交流。他说他的这些行为是从他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得来的,现在他要把这样的家风传给他的儿子。
学术大家汤一介回忆父亲汤用彤对他的训导是这样的: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汤用彤尤其叮嘱儿子两句话: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娱乐。
汤用彤曾经郑重地对汤一介说,一个家族应该有他的家风,如果家风断了,那么这个家族也就衰落了。
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毫无疑问,家训家风是家庭之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