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霞
近些年来,“绿色”已成为人们对生态环境评价的常用词。几乎每一个第一次来安吉的朋友都会用“绿色”来形容他们对安吉的第一印象。确实,71%的森林覆盖率和75%的植被覆盖率,安吉当之无愧是一座天然的绿色之城,因此安吉也被命名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县”,更有“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等众多荣誉。
安吉绿离不开万顷竹海。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安吉因竹而名、因竹而美。“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方圆1886公里的安吉,蓄积了百万亩竹林和1.35亿枝毛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竹乡”。在安吉绿竹成片、碧波茫茫、翠浪接天的“绿色海洋”随处可见。
“平原不可望,波澜千里直。”不知在你记忆中是否有过这样一个片段:一身轻如燕的女子和一身手不凡的男子,在绿涛万顷的竹海中,一前一后,穿梭来往,刀光剑影……不错,这正是《卧虎藏龙》中的场景李安说是安吉的秀丽山水成就了《卧虎藏龙》。同样也正是《卧虎藏龙》使得安吉这片青翠无垠的大竹海成为影迷们的朝圣之地。在那之后,安吉把一片竹海变成中国第一个生态影视基地,与世界各地的游客分享安吉独有的这份绿色。
漫山遍野的竹子是大自然的馈赠。竹子在勤劳智慧的安吉人手里从竹叶、竹梢、竹竿到竹根每一部分都能派上用场。他们会将各种大小的毛竹“量体裁衣”:大到架起竹屋铺就竹桥、编织竹席、压成竹地板小到锯成竹烟缸、竹碗、竹茶杯、竹笔筒、削成竹筷子、竹牙签……全县现有竹产品企业2000余家,生产各类竹产品3000余种,有11万人从事与竹子相关的产业。竹子成了安吉人的“提款机”,于是播种新绿的积极性便有了“永动力”。
安吉绿缺不了美丽乡村。
说到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余村可以说是所有美丽的起点。沿着S205省道驱车,转至“大年初一”风景小镇,驶入余村范围就远远地看见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的石碑立在村头,石碑后三面青山环绕,漫山翠竹将余村涂抹成一片舒展开来的硕大绿叶。旁边有一条小溪,溪水泛着清波,远远地看很像是流动的音符。再远处是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坪、一座颇为气派的文化礼堂。这些年余村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依稀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见到余村的场景,那时的余村到处都是冒着黑色烟雾的水泥厂和开矿炮声震耳的石灰窑,一条小小的黄泥路拖拉机一过尘土飞扬,漫山绿叶都被粉尘蒙成灰黄,和眼前的满眼翠绿天差地别。
“生态旅游是一条康庄大道。过去有人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学会放弃,要知道选择。”正是习总书记当年的这一席话为余村的发展打开一扇大门,促使余村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绿色发展之路。如今整整12年过去了,原来的水泥厂、石灰窑改造成了风景区,村民们也办起了农家乐、民宿,每天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参观者。环境变美了,村民变富了。
余村的嬗变只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安吉还有小桥流水、翠径花台,别有情致的高家堂;阡陌纵横、屋舍俨然,宛如世外桃源的尚书圩;诗书画印传承不息的昌硕故居鄣吴……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每座村庄都被装点得如壶中仙境,每处景致都诉说着安吉的绿意。
安吉绿少不了那群可爱的人。
在安吉,“播绿”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把绿根植于每个人的心田。
小学第一课就要学水土保护。教育部门将《生态文明地方课程》作为必修课。“生态县,人人建,爱环境,洁家园”,48字的《生态安吉县民守则》,像三字经一样朗朗上口,安吉的孩子每一个都能张口就来。
安吉白茶闻名天下,虽然白茶效益高,为百姓致富提供捷径。但安吉人知道过度垦荒是在“吃子孙后代的饭”,必须禁止。县政府早早地划定了禁垦区,10万亩总种植面积的红线,全县范围内禁止毁林毁竹种茶。
在安吉有着一块特殊的绿地,它叫“补植复绿警示教育基地”。这块绿地是安吉县林业局与安吉县人民法院的有效协作。本着“挽救一个人、教育一群人、恢复一片林”的目的,这片绿地有效惩治和教育了大批涉林违法人员,更好的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爱护森林、保护环境。
在安吉的青山绿水间还有着这样一只守绿队伍叫森林公安,他们笑称自己为“木头警察”。他们每天穿梭在林区中,为保护这一片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的安全以及林区的治安稳定挥洒青春和汗水。“但求林区岁平安,满腔绿意藏胸怀”这是他们的共同志愿。
“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智慧勤劳的安吉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这青山绿水间谱写着自己的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