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杨朝现, 杨 璇, 姜申未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6)
土地流转是当今中国乡村土地利用最突出的变化之一。21世纪初期以来,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日益增大,截至2016年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5%左右。实践表明,土地流转是优化乡村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合理的土地流转能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1-2]。然而,在“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作为农地流转主体的农户并未完全响应家庭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土地利用仍未有效摆脱分散式的小农经营,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反而呈现弃耕、撂荒和粗放经营加剧的利用态势[3]。尤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落后的传统农区,受特殊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等背景影响,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农业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难题,亟待合理引导农户土地有序流转寻求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4]。围绕促进农户土地有序流转,国内外学者宏观上从资源禀赋、土地产权、流转市场政策环境等[5-8],微观上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劳动力转移、土地情结等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9-13],对认识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影响因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然而,学者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落后的传统农区关注不足。同时,在国家明确提出“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放活经营权”的政策导向下,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本试验选取渝西川东区域典型的传统农区重庆市荣昌区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农户土地流转的第一手调研数据对传统农区农地流转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以期为有序引导传统农区农户土地流转加快传统农区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科学参考。
传统农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的地域综合体,一般指地形以丘陵或平原为主,产业以农业为主,人口以农民为主的欠发达农业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生态屏障区,同时也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地带[14]。本试验所选传统农区的代表荣昌区(图1)位于渝西川东区域,位于29°15′~29°41′N、105°17′~105°44′E,东邻重庆市大足县、永川区,西接四川省隆昌县,南邻四川省泸州市,北与四川省内江市、安岳县接壤。地处四川盆地川中丘陵区和川东平行岭谷区交界处,地貌以浅丘为主,土壤肥沃,地势起伏平缓,平均海拔380 m;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为1 099 mm,年均气温为17.8 ℃,总积温为 6 482 ℃,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温度的总积温5 633 ℃,无霜期327 d。荣昌区幅员面积1 076.71 km2,下辖21个镇(街道),201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84.7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44.55 万人,常住人口68.57万人,城镇化率为47.56%,地区生产总值达300.42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为 13.4 ∶63.4 ∶23.2,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万元。农业主要以粮油产业为主,粮油、蔬菜、果树、花卉苗木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5.43%、23.74%、16.58%、14.25%。
为客观评估研究区的农地流转状况,根据其地形地貌、村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农作物种植结构、农户农地承包规模差异, 选取具有区域典型代表性的6个镇(街)的11个行政村作为农地流转情况的实地调查的研究样点(表1)。农地流转调查采用被广泛应用于野外调查的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调查内容包括镇村收集农地流转的统计资料、社区(村民委员会)及流转大户座谈、调查人员实地观察、农户问卷访谈等。调查问卷从农户家庭特征、农地资源状态、农地经营现状、农地流转现状及流转意愿等细化设计近100余项调查内容,估算完成每户问卷调查需要1 h。农户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经笔者所在课题组近30 d的调查,共获得473份农户问卷调查,经核查剔除无效问卷25份,有效问卷为448份,问卷有效率为94.72%。有效问卷中有352户(79.52%)流转了土地,96户(21.48%)未流转土地,转出耕地的总规模为53.64 hm2,占调查农户拥有承包耕地的38.71%。
表1 农地流转农户调查样点及样本分布
Logistic回归分析是广泛应用于分析具有两分特点因变量概率的统计方法,是分析微观个体意愿、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理想模型[15]。本试验设定传统农区农户是否参与农地流转为自变量(y),存在2种可能:一是参与流转定义为1;二是未参与流转定义为0。x1、x2、…、xi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其函数表达式如下。
y=b1x1+b2x2+…+bixi+ε。
(1)
式中:b1、b2、…、b12表示自变量x的系数,ε表示常数项。
(2)
(3)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对研究区的实地调查,遵循因子选取的科学性、合理性、数据可获性,充分考虑传统农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等特殊背景,本试验将影响研究区农户土地流转的因素归纳4类,即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土地资源特征、农户生计活动特征(表2)。
表2 传统农区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变量定义及统计描述
注:如果指标值越大,则农户越大,影响方向表示为“+”,反之为“-”。
2.2.1户主特征户主是指农户户籍上指定的家庭负责人,对农户土地流转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年龄、性别、文化程度3个指标具体分析户主特征差异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影响,年龄采用实际调查获取的数据,性别和文化程度采用分类设值。
2.2.2家庭特征考虑到研究区存在家庭人口压力、劳动力转移和逐渐推进的养老保险制度,选取家庭规模、非农收入比重、是否参加农村养老保险3个指标来表征农户家庭特征。家庭规模以户籍为单位进行统计,非农收入比重为农户外出务工收入与家庭总收入的比值,对是否参加养老保险采用分类设值。
2.2.3土地资源特征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地块零碎对土地流转的影响,认为地块零碎阻碍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不利于土地流转的推进。但从农户层面分析耕地特征对其参与土地流转的影响还相对少见。因此,本试验选取劳均耕地、耕地块数、耕作半径3个指标分析土地资源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影响,用农户耕地总面积与劳动力的比值获得农户的劳均耕地,耕地块数、耕作半径采用实际调查数据。
2.2.4农户生计活动特征调查发现,研究区农户土地利用与其生计活动紧密相关,本研究选取种植业类型、是否有养殖活动、是否在本地务工3个指标表征农户主要的生计活动,基于调查数据将农户的种植业概括为粮油型、蔬菜型、果树型、花卉苗木型及混合型,另外,划分农户是否有养殖大型牲口如猪、牛、羊等活动,同时将农户非农务工地点划分为是否在本地2类情况,均采用分类设值。
3.1.1户均流转规模较小,呈现“散点式”分散流转格局在有农地流转发生的农户中,户均流转规模较小,仅为 0.11 hm2,占农户拥有耕地面积的36.67%。流转规模主要集中在0.07~0.27 hm2,占71.95%,流转规模小于、大于 0.27 hm2分别占15.04%、13.01%。研究区农地流转市场欠发达,流转主要发生在亲朋好友及邻里之间,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缓解耕作压力,并不以规模经营为目的,79.64%的农户只流转了家中的部分耕地,仅20.36%的农户选择流转全部耕地,导致流转出现“插花田”现象,空间上呈现“散点式”分散流转格局,集中连片程度低。
3.1.2土地流转方式以租赁为主,规范性不高,流转年限及租金差异大在实际发生土地流转的样本户中,互换、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形式都存在,其中比例最大的是租赁,占90.20%,股份合作的比例为4.3%。流转期限短的在1~5年,长的达到10~20年,平均流转年限为2.65年。66.7 m2的租金最高可到达上千元,而最低甚至是“零租金”,且与土地质量具有密切关系。水田的租金集中在8 250~10 800元/hm2,占65.91%,而旱地的租金集中在4 500~7 200元/hm2,占41.56%。
3.1.3流转前后产业结构“去粮化”转型明显在参与流转的土地中,流转前种植粮油、蔬菜、花卉苗木、养殖的规模依次为28.28、18.31、4.33、2.72 hm2,各产业规模占比依次为 52.72%、34.14%、8.07%、5.06%;流转后粮油种植比例大幅度下降,从52.72%降低为15.13%,而其他产业如蔬菜、花卉苗木、养殖等产业的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变化最快的是蔬菜产业和花卉苗木产业,分别提高到56.52%、20.07%,流转前后产业结构呈现出“去粮化”转型(图2)。
3.1.4农户土地情结较深,流转的顾虑担心多传统农区农户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以农业收入为主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土地在农户心中的特殊地位,农户具有较深的土地情结。针对未参与土地流转农户的想法,调查发现农户土地情结是主要的影响因素,34.09%的农户认为“田在自己手中更有保障,心中更有安全感”;20.45%的农户认为“自己种田的收益更高”;有18.18%的农户认为“土地流转的租金低”;15.91%的农户认为“自己除了种田别无其他生计”;11.36%的农户认为“没有合适的流转对象”。同时,已流转的农户也存在3种担心而可能退出土地流转,43.75%的农户担心“拿不到租金”,32.50%的农户担心“自己的生活没有保障”,23.75%的农户担心“大户经营不善,反而把自己的田搞坏,自己无法继续种植”。
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 19.0进行,采用向后步进似然比法(Backward:LR)进行逐步回归,经过5次迭代得到如下结果(表3)。从回归结果来看,模型运行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与预期基本一致。模型中有户主年龄、非农收入比重、是否有养殖活动、是否在本地务工4个指标达到1%的显著水平,耕地块数1个指标达到5%的显著水平,户主文化程度、是否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种植业类型达到10%的显著水平,其余指标没有达到显著性影响水平。
表3 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的参数估计结果
注:系数是模型5次迭代后的数据,***、**、*分别表示因子作用达1%、5%、10%的显著水平,其他因子在模型中未达到显著水平。负2倍对数似然函数值为48.89,伪r2为0.420,拟合优度为0.712,P值为0.000。exp(B)表示优势比。
3.2.1户主个人特征分析在户主的个人特征中,能够显著解释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决策的自变量分别是户主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且两者的相关系数均为正。说明在研究区随着户主年龄的增加,农户越倾向于参与土地流转。调查样本中,户主年龄平均为58.83岁,主要集中在51~60岁,占样本总数的79.02%,说明研究区面临土地实际经营者年龄大耕作能力减弱的难题,土地流转的需求会逐步扩大,合理引导农户土地转出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同时,文化程度越高的户主越愿意流转土地,文化程度越高的户主自身素质较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参与土地流转或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或从事非农就业的能力也越强。然而调查数据显示,研究区户主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样本总数的76.12%,因此加强农户的职业教育对促进农户土地流转具有重要作用。
3.2.2农户家庭特征分析在农户家庭特征中,农户非农收入比重和是否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样本农户中非农收入比重低于50%的农户占51.12%,高于50%的农户占48.88%,随着非农收入比重的提高,土地效益对农户的影响力越来越低,为获得更高的非农收入农户就会越倾向于选择流转土地。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区土地流转的租金水平较低,平均为6 750元hm2,还有大量“零租金”的现象,没有达到合理的土地流转补偿,使得农户尽可能地兼种土地。农村养老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研究区目前建立了梯度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分为500、1 000、1 500元/年等多个等级,农户可以自愿参保,年满60岁后每月能相应获得300~600元的养老金。养老保险的建立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能促进农户流转土地。
3.2.3农户土地资源特征分析在农户土地资源特征中,只有耕地块数达到5%的显著影响水平,其余2个指标均未到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传统农区地形地貌复杂、地块分散细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较薄弱,调查农户的耕地资源条件均不佳,因而在模型的运行中得到体现。农户拥有耕地块数越多越不利于参与土地流转,样本数据显示研究区农户人均耕地为0.197 hm2,而户均却拥有10.19块耕地,平均每块耕地规模不足0.02 hm2,平均耕作半径接近500 m。同时,研究区农村道路硬化率、道路网密度及道路连接度均较低,74.29%的农户表示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他们日常生产管理的需要。在此背景下,研究区土地流转的市场很难成形,流转主要发生在邻里间,缓解彼此的耕作压力,并不以规模经营为目的,集中连片程度低,呈现“散点式”分散流转格局。
3.2.4农户生计活动特征分析在农户的生计活动特征中,种植业类型、是否有养殖活动、是否在本地务工3个指标均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有很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种植业从粮油作物到经济作物的转变会抑制农户参与土地流转,主要原因是粮油型、蔬菜型、果树型、花卉苗木型以及混合型的农户农地经营效益及劳动力的投入存在差异,其中混合型农户往往采用1年多季和多品种经营结合的方式经营农地,经营效益十分可观。同时,在农户的生计活动中如果养殖大型牲口如猪、牛、羊等也越不倾向于参与土地流转,原因在于传统农区种养结合是农户长期形成的生计行为方式,农户经营土地来获取养殖的饲料,从而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收益。另外,本地务工的农户越不倾向于参与土地流转,因为在传统农区本地务工常常是不稳定、低质量的就业,农户面临较大的失业风险,且本地务工也为农户提供了兼顾务工和务农的条件。
首先,研究区作为典型的传统农区,其农户土地流转的主要特征是:户均流转规模小,为0.07~0.27 hm2,占71.95%,在空间上呈现“散点式”分散流转格局;流转方式以租赁为主,流转年限一般短于3年,水田的租金集中在8 250~10 800元/hm2,旱地的租金集中在4 500~7 200元/hm2;流转前后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去粮化”转型,粮油种植比例由 52.72% 降低为15.13%;同时,农户的土地情结较深,流转的顾虑多,34.09%的农户认为土地在自己手中更有保障。其次,采用Logistic模型,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土地资源特征、生计活动特征4个层面选取12个指标对传统农区农户是否参与土地流转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户主年龄、文化程度、非农收入比重、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等的增加或改善有利于促进农户参与土地流转,而耕地块数、种植业类型、有养殖活动、在本地务工等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具有负面影响。再次,将传统农区与城市郊区和发达地区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发现,户主年龄、耕地块数、非农收入比重等指标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主要原因是传统农区在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同时本试验也证实了农户的种植业类型、有无养殖活动、是否在本地等反映农户生计活动特征的指标对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本试验的主要不足是没有区分农户土地流转的不同程度。最后,本研究认为推进传统农区农地流转要注重适应传统农区农户生计方式和转型需求,推进相关配套制度建设。第一,应进一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度,解决农户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第二,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的素质,让农民种地有技术,就业有技能;第三,探索农民联合入股的流转模式,发展农业规模化、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张曙光.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J]. 管理世界,2010(7):66-85,97.
[2]赵鲲,刘磊. 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农村经济,2016(4):12-16,69.
[3]信桂新,杨朝现,魏朝富,等.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与实践[J]. 农业工程学报,2015(19):262-275.
[4]谢玲红,吕开宇. 我国农村耕地流转基本特点、区域差异及政策优化——基于8省农户调查的数据[J]. 农村经济,2016(7):34-41.
[5]连雪君,毛雁冰,王红丽. 细碎化土地产权、交易成本与农业生产——来自内蒙古中部平原地区乌村的经验调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86-92.
[6]程令国,张晔,刘志彪. 农地确权促进了中国农村土地的流转吗?[J]. 管理世界,2016(1):88-98.
[7]关艳.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J]. 经济问题,2011(4):17-20.
[8]肖大伟. 关于实施土地流转补贴政策的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0(12):10-14.
[9]吕东辉,张桂颖. 基于元分析的农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及政策调节效应[J]. 社会科学家,2015(7):69-73.
[10]胡霞,丁浩.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CHIPS 8000农户数据[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5):17-25.
[11]陈浩,陈中伟.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不一致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86—2010年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 财贸研究,2013(5):32-38.
[12]王萌萌,宋戈,黄善林,等. 基于农户调查的江汉平原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16(4):99-103.
[13]江淑斌,苏群. 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684个农户调查样本的实证[J]. 生态经济,2014(5):18-21,181.
[14]翟研宁,梁丹辉. 传统农区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78-83.
[15]冯艳芬,董玉祥,刘毅华,等. 基于农户调查的大城市郊区农地流转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467户调查为例[J]. 资源科学,2010(7):1379-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