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召
摘要:近年来,工笔画以前所未有的全新姿态迅猛发展,在很多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的问题。工笔画中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未能得到重视、对工笔画写意性的实践與理论研究迟迟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表面虽一派繁荣景象,实际上工笔画现代化的道路面临困境。这还需要众多画家的实践探索,需要理论家包括美术教育家的积极努力。
关键词:工笔画;精神追求;人文关怀
一、简述中国当代工笔画现状
21 世纪是讲究个性奔放的时代,赋予了工笔画绚丽的服饰,使得当代的工笔画坛大放异彩。我国绘画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段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奠定了基础,到了隋唐工笔画的渲染技法开始兴起,并且以唐、宋宫廷绘画为代表的院体工笔画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元明之后,工笔画走向了低谷。直到上世纪80 年代工笔画在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下,开始了繁荣复苏的历程。
当代工笔画受到西方绘画美学思想和绘画形式的影响走向自由、开放、多样。很多画家更关注当下,关注流行现象,思想在无限制的向外伸展着,而恰恰如此思想的无限外延将会导致内心的空虚,对内心和对中国文化的缺失逐渐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再认识传统精神的前提下,应该借鉴、吸收、融合外来好的艺术形式,积极利用好的资源,使当代中国工笔画能够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二、对当代中国工笔画繁荣的冷思考
(一)当代中国工笔画注重形式技术,缺乏精神追求
注重意境,是中国画家用来拨动观者心弦的重要手段,中国画很注重表现画面意境,只有把思想感情充分体现,画面才会产生动人的境界。意境是画家的修养在画面上的综合反映。我们应该在各方面加强自我修养,创造出与别人不同的意境。注重意境,是中国画家用来拨动观者心弦的重要手段传统中国画强调画面的“意境”,即绘画背后蕴含的精神内容,这当然也是传统工笔画家所追求的。在现代工笔画中,伴随着强调绘画语言和形式美而来的是对直觉的提倡,这里的“直觉”实际是指直接感受,是表面的感受,是对视觉化的“纯客观”的追逐,而并没有注重作品的内在 。这种直觉也会使人忽略人的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容易使人滑入没有内在生命力的境地。因而当画家将表现重点放在纯粹形式技术的玩味上,就会忽略其象外之象、形外之形的表达,会使物象表面化,意味浅淡,要想使艺术作品绽放长久的艺术魅力,就不能只满足于表面形式上的追求,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它应该渗透进画家的学识、素养、情感、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态度,应该要表达出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当代的工笔画坛还有一点就是题材守旧的顽疾长期得不到治愈。工笔画坛弥漫着一股甜俗、纤细、软弱风气。精神缺失是当代工笔画最为让人担忧的。这种忧思存在于各类展览上大量低浅层次的表现民族风情题材作品里,存在于学校写生教学普遍的柔媚之风中,很多画家都喜欢画少数民族的老人,但是能够把老人家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的却寥寥无几,很多人的观察还浮在表面。他们对理想生活能否实现还存在困惑——我们怎么把这个精神画出来?
(二)当代工笔画注重功利,缺乏人文关怀
绘画是表现人的情感和审美的视觉艺术。纵观当下的画坛,对城市题材尤其是时尚青年的表现有扎堆的现象。这些表现慵懒的享乐生活成为一种风气后,模仿多而创新的地方少,画家虽然是在表现现实生活,但是画中却缺少来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当代工笔画的作品中需要更多地关注有关“人”的作品,关注中国当代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关注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社会文化现象,用既有时代感又有自己创新个性的作品表现对社会和现实的人文关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画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许多画家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现实生活中,用画笔描绘新思想、新风尚以及对新时代的感受。然而,也不能不看到,创作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唯美倾向下内涵表现的肤浅。尽管不能要求工笔画实现小说、电影的功能,也不能要求山水、花鸟画承担人物画的使命,但追求真、善、美,赋予作品更深切的人文关怀,使作品更耐人寻味,更有力地提升作品的精神境界,对于工笔画而言,也是责无旁贷的。二是过于讲求制作手段的新颖,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艺术语言的提炼。一些专家呼吁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绘画,工笔画和写意画一样,都需要表现民族艺术精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当代的艺术市场在利益的驱使下,把艺术作品当做股票来操作。艺术家迫于现实生存和利益关系,普遍浮躁,急于求成,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创作思路来迎合市场的需要,致使当代工笔画坛的整体情况是作品写实性多于写意性,制作性多于精神性,装饰性多于绘画性,虽然表面一派繁荣的景象,但实际上人文精神丰富的作品少见,大量缺乏深刻内涵和蓬勃生命力的作品在市场泛滥。当代工笔艺术家们要注意挖掘工笔画语言的表现深度,并注重穿过形式层面而切入绘画精神,在新的知识视野与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中国当代工笔画要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三、结束语
画家和美术评论家能不能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注重中国工笔画的文化品格,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上来看问题,谈问题,是使中国工笔画艺术摆脱僵化保守,摆脱盲目跟风,摆脱逢迎,摆脱物欲,摆脱低俗,从而引领人们在精神上走向独立和完善的关键。其实,中国画借鉴其他国家的绘画表现方法,或者其他画种借鉴中国画的表现方式,这都未尝不可,而且在借鉴的同时要保留各自的民族样式。所以,在借鉴的同时要注意有个度,在借鉴时不要全盘丢弃本民族的艺术形式而全盘照搬其他民族的样式,我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一样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当然也包括了画家的才能、素养、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功夫在诗外”,此之谓也。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中,如何解答上述命题,并在真正意义上继承和发扬工笔画这门古老的艺术,凹显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大国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不仅是理论界和画家都必须深思的问题,而且还需要众多画家的实践探索,需要理论家包括美术教育家的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郎绍君.《中国画的自觉意识》.书画艺术,2008年第一期.
[3]尚辉.《一个没有摆脱的文化处境》.美术观察,2002年第五期.
[4]邵琦. 《中国画文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5]李白丁.呼唤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