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是我国德育教育体系的主要依托,道德与法律的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其本身也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将课程回归生活不仅是因为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当改变自身抽象、说教的教学方法,构建起生活化的教育模式,选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将课程回归生活。
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学生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到一起,将教育教学置于现实生活当中去,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参与到实践,在生活中学习、思考,老师的作用从主动的灌输变为在一旁引导。新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贯彻了生活化教学理念,教材中引用大量的生活实例,从初中生的生活视角入手,引导学生人格的建立,同时也要求老师主动地脱离教材,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组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
1.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生活气息浓郁,虽然教材本身是从旧版的《思想品德》课本创新发展而来的,但本身没有太多抽象难懂的内容,新版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在这样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来,主动的将生活中的实例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同时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构建各种情景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乐、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老师应当随时设定生活情境,随时导入、提问。例如在《法律伴我成长》这一课中,法律如何为我们护航,有哪些典型案例,如何利用法律武器反对校园凌霸,保护自己,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小品的形式展现法律武器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的一起,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老师教育和引导,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成长的阶段,虽然还不具备青年人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基本的生活常识还是具备的,如何让学生将这些生活常识挖掘出来,与课堂相结合,这都需要老师的帮助,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充分的感悟生活,将自己的经验与同学们分享,共同进步。老师在课堂作业的布置中可以安排一些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任务,增加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悟生活。
3.关注社会热点丰富课堂讨论 道德与法治课程带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社会热点也是校园内老师与学生热衷讨论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踊跃的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观察出不同学生对于一件事情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可以发现学生的人生观是否出现偏差。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别拿出结论,甚至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还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老师也可以与学生交流对热点时间的看法,与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加强沟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回归到生活当中。
4.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形式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长期以来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乏味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老师讲授的方式,缺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就学习内容而言,还是可以有很多方法来丰富课堂。例如:多媒体教学的推广与普及,让老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帮助教学,播放一些感人的、教育性强的影片和道德榜样的人物纪录片,德育效果不亚于老师对课程的讲解。老师应当减少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体会重点内容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不一定需要正确或者全面,老师在此过程中就是一个导师的角色。多设立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互动,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从而得到启发,认识到自己有哪些方面做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例如:在《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说自己对朋友和友谊的理解,谈谈自己理想中好朋友是什么样的,老师在学生讲述过程中,说明正确的朋友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以讲一下自己成长阶段不同时期交往朋友的特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差异,在课堂中设定情境,讲述相处过程中不利于友谊发展的行为,妥善处理好同学关系,实现自我矫正,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课堂中不可获取的一门课程,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思想活跃、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教育至关重要。知识来源于生活而且必将回归生活,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抛弃传统落后的“填鸭式”教育模式,重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帮助青少年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