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馨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常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山西著名的商业家族,山西商人虽行商各地,但其商业养成之初却是在家中。据《山西外贸志》记载:在恰克图从事对外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从常万达开始,子孙相承,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7帝,长达150余年。常家商贸的兴盛离不开其亦儒亦商的教育方式,在商业发展的同时,常家人反思“子弟生长温饱,若不勤学,其能免于骄淫乎?”促使常家家族教育进一步普遍化。常氏由经商起家,却崇尚读书教育,至十世,已享有“世兼儒贾为业”的美誉,堪称“儒商第一家”。称常家为“儒商”,就在于常家的“经商者不仅熟读儒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以儒学恪守的信条,作为品德修养的根本,并将这一根本,无时无处不在地运用到商业活动与一切社会活动中去。”
恰克图贩茶之路十分艰辛,可谓是“家乡刮风树梢响,口外刮风雷吼天。四下一看无村店,一片白雪尺二三。不避雪,难顾寒,一片荒草乱野滩。走一天,没人烟,山高路远地连天。”在冬季贩茶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风雪天气,就只能“风吹雪打无处躲,只得忍气下泪点”。
尽管如此,榆次常家仍有一代又一代的族人自强不息,秉承儒学之道,坚持在茶叶之路上行走百余年:第八世的常威曾只身到草原推销土布,以不怕苦的精神在张家口打拼10多年,挂起了“常布铺”的匾额;常万玘、常万达兄弟自幼随父亲常威在张家口经商,克勤克俭,百折不挠,辛苦打拼,使常家走上致富之路。
山西商人的教育问题可以概括为“山西商人家庭教育”与“山西商人的职业化教育”合二为一的“教育模式”。在商人故里,其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中又渗透着明显的商业特色,有针对性地融入了商人的职业教育。
传统中国社会常以“儒学伦理”为主要学习内容,而“儒学伦理”却有两大范畴和领域,其一为国家政治之“儒学思想”,其二为民间社会之“行为规范与日常生活”。
山西商人的行为无不践行着儒家的伦理规范,从这个角度来看,山西商人都可看作“儒商”。常家则以其“亦儒亦商”的教育模式和经商方式成为儒商德育之典范。
常氏家族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体现了其儒商的特点。“从明末清初的六七世开始,常家就有了自己的私塾,开创了聘师授业的百年大计。到家业大隆的乾隆、嘉庆、道光三代,家族私塾开办到17个之多。”常家在经营商业的同时,格外注重族人教育的培养,常氏家族中的经商能人、社会精英、甚至教育人才都出自这种全族公有的家族学堂。
此外,常氏作为山西商人的一个代表,其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常氏家训、常家庄园楹联中皆有体现。
诚信、诚心、忠诚成为榆次常家商业伦理价值的显著特点,这其中包括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体现了常家在人际交往、商业往来中的道德思维。九世常万达“具干济才……与人交,然诺不苟,无世俗卑鄙龌龊之习;凡往来酬接,一以诚信相孚。”十世常怀玗“深藏若虚也,有良贾风;其亿则屡中也,有端木风;持义如崇山、杖信如介石。”常家的诚信从生产到管理再到经营,渗透在经商从业的各个环节。
常家对子女的教育渗透在点点滴滴中,德育思想更是贯穿常氏家庭教育的始终,这种德育文化实际也是常家自觉不自觉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常家家训主要涉及:“思叔张夫子座右铭曰: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整,履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食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与人交往时必须忠实可信、守信重诺;做事则必须勤恳、恭敬;从饮食开始就必须养成谨慎、节制的处事习惯;“字如其人”,书写字画应当如同做人一样端正;容貌、衣冠的整洁不仅能体现自身的内在品行,还能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社会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是必须遵守的,从善弃恶是必须做到的。家训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饮食、穿衣、书画的生活细节讲到为人、处事、从善的道德教育,无不渗透着儒家的德育思想和行为要求。
常家庄园四亭名曰“德有邦”、“志于道”、“学而思”、“思无邪”,以孔子名言告诫后人,寄托了常氏先祖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导。常家庄园楹联中所包含的诸多德育思想,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道德情感的凝聚,也是常氏一族人生经验的总结,它更以文化的形式表达了家族教育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要求。常家庄园贵和堂新院楹联“能知勤俭享人生千万福;能节欲荣贤科名成大儒;能孝亲尔子孙惟照样行;能教子后代兴隆全在此;能足受阖家欢乐无嗟怨。能谦和遍地人饱暖事多;能读书延年却病精神足;能安分得失承通都不问;能忍耐做个懦夫无祸害;能谨言是非争论不牵连。”勤俭、节欲、孝顺、谦和、谨言,从为人、持家、经商等多个方面叮嘱后人。这则楹联言简意赅,寓意丰富,表达了常氏对后世子女的严格要求和殷切希望,也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教化功能的家训。常氏家族之所以重视耕读,不仅仅是因为其亦儒亦商的经营方式,还因为一般商业家庭相对缺乏文化教育,督促子女读书可利于转变门风,形成良好家风。
传统社会中,“重农抑商”成为人们的普遍认识,士农工商的阶级排序也成为人们的共识。诚然,这种认识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而对商人的认识却不能做简单的价值判断。
对于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研究,“事实判断”也应先于“价值判断”,从商的利弊要用具体材料说话。其实,“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并非绝对的价值判断,榆次常家就不乏“学而优则商”的成功典例。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考取功名人数的多少来决定一个家族或家庭的成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商业家族在经商道路上的突破和在做人、为商方面的成就也是一种成功。榆次常家在经商的同时,重视教育和耕读,将家庭教育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建造的常家庄园中的建筑楹联无不渗透着儒雅的气息和道德教化的身影。
常氏家族为人忠义、仁和、孝顺、善良,为商诚信、诚心,时刻秉承儒家道德规范,以大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儒商相融,书写了山西商人一代又一代的辉煌故事,成为儒商德育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