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文艺理论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

2018-04-08 11:58:43闫绚绚孙雯雯常以彬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9期

闫绚绚 孙雯雯 常以彬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由基本的理论、观点支撑并形成了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形成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中国形式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当代艺术的设计理念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

在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建筑物的外观丰富多彩,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模样,但追其根本,建筑物的主题是人,实用性永远是建筑物最根本的追求。建筑的实用性是建筑的最基本的功能的体现,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表达。不同功能的建筑要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设计风格起到其建筑要求,家庭住宅要有符合家庭需要的日常生活空间,让人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如今的中国艺术设计,更加体现了民族特色。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艺术设计理念,从中国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使用了最原始的线条,但并没有以复杂的方式积累,勾勒在在当代艺术设计作品中。从最初的一味地崇洋媚外,到逐渐开始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说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正在追根溯源,发现我们自身的美与价值,体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近年来,复古风潮不断盛行,更加体现了这一点。这与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谋而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学理论,即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这世界上只有马克思、恩格斯这一家,但从19世纪末以来到今天这一百多年里,依据他们的基本原理,从各个方面和各个方向对之进行阐述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计其数,可是始终离不开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像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最终都要追本溯源,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现如今的一些中国建筑中,设计风格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缺少了一些中国风格的元素,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的迷失,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美学观念仍深深影响着设计师。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到我们生命里的每一个细胞,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是物质和精神的沉淀。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文化都在把过去和将来联系在一起,设计也是如此。

从如今的建筑设计中可以看到很多源自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设计理念,被建筑师们反复使用。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筑材料的不断创新,人类建筑技术的日益提升,设计的风格千变万化,但是这之间的传承关系还是一目了然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的建筑设计的影响不只限于外观风格上,其内在的美法才是精髓。中国园林建筑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美法形式享誉世界,如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民族元素建筑不仅是民族的审美目的地,也是民族的灵魂,记录着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如果任何建筑设计脱离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概念,无论其设计中有多少科学因素,都很难体现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表达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更不用说成为一个国家精品和世界精品。

马克思主义吸取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切宝贵成果并进行了改革创新,具有普遍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马克思的文艺理论同样也是人类文学艺术理论精华的传承,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和设计也是如此,不盲目复制,而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当代艺术和设计中,形成一种清新时尚的形式,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发展道路。在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借鉴和创新。

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的思想理论可以看出,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甚至是一种生产形式。艺术设计作为一种以精神生产为目的的社会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艺术设计的“生产形式”和“艺术生产”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艺术设计的产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意识,间接关系到材料。人们之所以进行“艺术生产”,用自己的思想创作设计作品,更多地体现了设计师的思想。在“艺术生产”,设计师通过艺术手法更形象、清晰的展示了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这些特点。它不仅引起自然物形态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在自然物形态转化过程中所实现的认知和审美目的。

从以上描述来看,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为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指明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