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妮
(江苏 宜兴 214221)
紫砂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陶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紫砂壶上一般利用紫砂泥料所特有的质感,不轻易附加装饰,以朴素淡雅的风格为主,这是紫砂壶器装饰效果的主要特点。紫砂壶的手工陶器成型工艺,是特别的,相当一部分产品在壶口、壶肩、壶身和壶的脚等部位用各种线型或不同泥料的颜色来加强造型的装饰性。也有些产品以简洁的传统图案和纹样来装饰不同器形,即使施以局部的雕塑,也是本着花色素雅的原则来呈现的,这是一种很有分寸的装饰手法,且具有含蓄醒目的艺术表现力,把实用性和装饰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一把茶壶,单纯具备泡茶功能,是不会备受人们青睐的,它必须有可供人们看不厌、赏不完的精神存在。应该说,在明代以前的紫砂壶只具备泡茶的功能,而到了明代中期以后,茶文化在文人墨客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士大夫、文人对紫砂茶具的创作影响和参与,使紫砂茶具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越来越浓。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耳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首煎茶歌,将烹茶时的水泡、水声及茶汤在盏中冲泡的情景形容的出神入化。宋人饮茶,主要延续唐、五代的“末茶法”,将散茶或团茶先研磨成粉末,然后撮末于盏中,以茶瓶注汤点啜,故又称“点茶”,而在制茶过程中也较前代严谨,因此点注的茶瓶造型及茶盏的色泽都极讲究。至元代明初,人们的饮茶习惯,逐渐摒弃宋代精致的团茶,转饮叶茶,尤其明中期以后,饮茶方式改变,是直接将晒干或炒青的叶茶置于壶中冲泡,从而使得茶器的使用产生极大的变化,不仅讲究茶壶的造型大小,更注重壶的材质,其它的茶杯的选用,烧水的壶具,水的汲取,营造气氛的燻炉,品茗的环境,都在茶人的经营下丰富起来。
紫砂陶艺既然是艺术范畴的一部分,那也不乏“创造”之意,历史上的紫砂艺术品是前辈创造的传统艺术珍品,只能供后辈从业者学习借鉴,吸取其艺术精华,把前辈的艺术营养演化为自己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劳作,走出自己的艺术之路。
明代中晚期是中国紫砂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名家辈出,当中出现许多享誉世界的美术工艺名家,如时大彬、徐友泉、徐士衡、邵文金、邵文银、沈子澈、邵正元、陈子毗、周季山、项子京等。目前能够拥有这一时期带款的紫砂名家的茗壶,是所有爱壶者所极力追求的最高水准。紫砂茶具及紫砂工艺现今确为世人所共识,公认为独具历史文化意味,形与饰丰富多样,能反映专业艺人的文化素养、艺术境界、制作技艺、水准高低的陶艺专业产品,紫砂壶在所有壶类中是最上品的壶,而我国江苏宜兴所产的宜兴紫砂壶闻名遐迩,为众壶之首,赢得了“世间茶具之王”的美誉。“寒夜客来茶当酒”是数千年以来中国人的传统敬客礼节,中国对茶的发现及茶的功效早在久远的上古时期就已存在,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又因各时期饮用的方式不同,使得茶器的使用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紫砂矿土主要是由高岭土、石英、水云母、赤铁矿等组成。这种矿土的成品泥具有可塑性强、生坯强度大、干燥与烧成收缩率小等优点,因此是制作紫砂壶的理想优质材料。紫砂矿土由紫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基本泥构成,统称“紫砂泥”。
据说要开采一千公斤陶土才能得到一公斤紫砂泥,“千里取一”,堪称泥中之金,难怪民间有“人间朱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之说,足见紫砂泥的珍贵。
紫砂熟泥可塑性极好,成型后坯体强度高,坯的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率小,为各种各样 的品种、多姿多彩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线条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加工施艺条件。打泥条,紫砂泥的湿度要合适,以便打好的泥条能打身筒,泥条应按尺寸要求打成长方形,泥条的厚度要均匀,约为3毫米,大壶应适当加厚,小壶适当减薄;圆形壶类一般用打身筒的造型方法。先将泥料用搭子捶敲成厚薄均匀的泥片。泥片的厚度视茶壶的大小来决定,一般为三四毫米左右。想要了解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
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