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艳
前言:一直以来,数学都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学科。这主要是因为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很多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低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觉困难和吃力,学习效果不理想。高中数学教师应当针对这一现象采取措施,譬如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理解并吸收知识。
“数”和“形”是数学中的两个基本元素,也是核心要素。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空间几何以及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方法,可以避免出现问题抽象难懂、教学内容枯燥等一系列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不断探索,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对数学中蕴含的思想和知识点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2]。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也会因此得到消除,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得到激发,而且学生会形成多向思维,记忆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将数形结合方法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会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也大有裨益,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将数形结合方法应用到数学概念教学中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性知识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3]。很多学生往往不能理解,也难以做到有效吸收。甚至有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采取死记硬背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只能让学生记住数学概念,但是并不理解也不会运用数学概念。针对这一现象,数学教师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方法,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数形结合方法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形象的图形,而直观的图形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吸收和内化。例如,在讲解“集合”这一数学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明白,数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两个圆圈,大圆圈为A,小圆圈为B,根据这两个圆圈画出四种情况:第一种,A、B不相交,单独存在;第二种,A、B有一部分相互重合;第三种,小圆圈B整个包含在大圆圈A中;第四种,A和B相等,融为一体。教师可以结合这几个图像带领学生认识“交”、“并”、“包含于”、“属于”等概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吸收。
2.将数形结合方法应用到数学公式教学中 数学公式同数学概念一样,在数学知识体系中也是比较基础的部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公式的时候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只掌握公式却不明白其本质,导致之后的解题中不会运用。而且高中数学中公式非常多,如果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很容易混淆,导致学习疲乏、学习效果不理想。例如,高中数学中与三角函数有关的公式多达几十个,学生很难全部记清楚,即使能够记清楚,也很容易混淆。数学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混淆,又能提升学生运用公式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单位圆三角函数线和直角坐标系进行表示,让学生真正理解“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句话,从而全面掌握三角函数公式。
3.将数形结合方法应用到数学解题教学中 除了在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方法,数学教师还要在数学解题中运用数学方法。高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普遍较弱,究其根源,与数学教师不合理的教学方式有关。在解题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专注于讲解的数学题,却忽视给学生传授解决这一类数学题的方法。换言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以数学题为载体,给学生传授解题技巧,让学生既能获得“鱼”,又能获得“渔”。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解决“方程为丨X2-1丨=K+1,讨论k值在不同范围下该方程解的个数情况”这样一道数学题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画出函数图像,学会借助图像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变为形象易懂的知识,从而提高解题正确率。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现阶段还处在一个探索和改革的阶段,数学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和理论教学,导致实践和理论之间还有一定的隔阂。虽然数形结合方法并不是最完美的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但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数学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针对数形结合方法加大探究力度,将其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不断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