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微课建设的困境与突围

2018-04-08 08:22刘博雅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微课内容课程

刘博雅

(重庆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重庆 400000)

一、高校微课的“微”与“不微”

2008年,微课在国外兴起并以较丰富的形式构成并传播。虽然国内微课萌发的时间相对较晚,整个发展过程也较短,但各阶段却体现出明确的特征。(1)微成本。制作短周期、相对较低的费用、较低的人力、较低的制作门槛;知识体系和课堂资源被细化,得到了更高效率的吸收与利用。(2)微形式。课程时长较短带来学与教的过程时间压缩;微结构以突出重点为主,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元素特征凸显,更加重视知识点、细分化、具体化的应用型、解题型教与学情景。微课虽小,但内容丰富,作用巨大,效果明显,也归因于它的“不微”。具体分为四个方面:(1)丰富而广泛的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2)快速便利的传播体系,具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图片、卡通动漫等基于网络流媒体传播。(3)广泛的应用范围。(4)强有力的受众影响实效。

二、国内高校微课现状

(一)微课资源和研究取向不规范

第一,在研究取向上缺乏相关规定和约束,并非所有内容是适合作为微课建设题材。第二,在课程形式上,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有的是图文解说式等等,且无相关内容或时长的规范;第三,在受众者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有的是仅针对该专业同学的课程,有的是针对非专业的通识课,也有些针对社会人员,并无课参考选题库或资源创建指南。

(二)微课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在高校教育者齐发力设计制作的微课视频的背景下,还缺乏权威、公正的微课评测系统和平台。诸如:系列微课和单个微课的评价标准,微课学员学习反馈与优秀微课促进机制,国内外高校教师在线微课论坛等等内容都没得到权威的规范化。不能将微课评价体系完善整合,出现了微课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洞和恶性循环圈,这就很难产生正确引导,把控微课未来发展导向。

(三)健全的课程体系和学科基础铺垫

高等学校建构的学习及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或教学的共同体,具有较全面的教学科目。具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带来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安排以及教学方法,还有长期积累获得的宝贵教学经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与人的沟通效率尤其重要,如何实现有效沟通和传递是关键。高校健全的课程体系和学科基础铺垫,能微课建设能将“有效交流”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得到较好发挥。

三、高校微课建设的拓展思路

(一)传汲取传统课程精髓并转换应用

不论讲授内容以“传统形式”或以”碎片化形式”传递,达到拟订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实效才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在漫长的教育工作中,传统课程积累丰富的宝贵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学习和延续,只是更需要借助“流媒体”、“新媒介”这样的科技设备支撑,来呈现更好的教学课堂。比如:可以沿袭传统教育的课程制定主体、课程内容和类型划分、课程层次等方面,将微课进行建设架构与深化推进。

(二)重视题材的关联性、甄别化与系统化

首先,将碎片化的知识内容组合规划,确定整体的建设计划和进度,构建规范的系列微课体系,提出微课制定指南或参考提纲,避免微课选题的大量重复开发。其次,建立区域微课教材规划,组织个学科专家权威、教员以及学生参与知识谱系,收集各方意见和反馈,为微课制作者提供选择性开发的参考示范。

(三)建立完善的高校联盟微课评价、奖励机制

第一,高校微课建设现阶段没有充分体现整合规范,但在未来是能很好地整合与规范化的。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高校微课联盟评价平台是区域、地方、学校、专业微课数字资源开发、学习、互动和运用的基础。第二、以区域、高校为单位开展微课制作培训。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微课前期构思、选题等;其次是微课制作要领与技巧、后期软件操作、微课设计理论与实践。第三,统一指导教师进行制作,重视教师间交流学习,为微课的整个设计制作流程助力。采取组织校内展播、专家点评、共享交流等方式,推荐呈现展演优秀获奖微课作品。

猜你喜欢
微课内容课程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主要内容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