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楠
(辽宁省抚顺市群众艺术馆,辽宁 抚顺 113006)
抚顺地秧歌又称满族秧歌,是辽宁抚顺民间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广泛的流传与抚顺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渊源的文化艺术品位,以其动作活泼、形式简朴、场面热烈火爆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2005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一切物质与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随之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抚顺地秧歌也应该随着人们欣赏的需求进行创新,现在国务院已将抚顺地秧歌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抚顺地秧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契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对抚顺地秧歌这门独特的传统艺术进行有力的传承与大胆的创新,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文化生活日益广泛,大家可选择的娱乐形式多样、网络电视、卡拉OK等多种娱乐形式的影响,加之现在扭秧歌的人大多都是中老年人,似乎扭秧歌成为中老年人的专利,其表现的内容不能吸引青年人的注意力,使这门独特的艺术走向消亡,如何对这一民间艺术瑰宝进行传承保护呢?作为一名群众文化舞蹈工作者,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抚顺地秧歌中在二人扭逗上集具艺术魅力,快板的热烈,慢板的抒情,所表现出的舞蹈动作特性及表演形式是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特殊的风格正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保证,如果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就会慢慢的同化于其它民间文化形式,会被历史长河所淹没。抚顺地秧歌要想发展创新,被青年人所接受,就必须深挖自身所存在的独特魅力,张扬个性继承其特殊风格,并发扬光大,这是确保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存在的根本。
在原有的单一表演形式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变节奏,并把抚顺地区的满族民俗嫁接在一起,即拓展了表演的主题,也为抚顺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开拓了创新的先河,以往的地秧歌只有繁琐复杂的队形变化——“走阵”,单一的二人扭逗,无太多的表演主题,通过系列嫁接与创新,使之提高了可看度,使其在继承的同时不断的发展提高。
虽然抚顺地秧歌在发展上有一定的提高,但不容乐观的是老艺人相继辞世,青年人不愿意学习,使其濒临失传,所以必须做好抢救保护工作。广泛的开展乡间调查,在上世纪民间舞蹈集成之上更细致的调查,把零星分散在民间的老艺人,请出大山,开课授艺,使它不至于失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抚顺地秧歌的精华,得以继承与延续。
现在虽然在我市有几个较为突出的以表演抚顺地秧歌的业余艺术团体,但其所表演的抚顺地秧歌不能全面的体现出本身的优势和特点,而且演员多半为中老年人,青年人寥寥无几。传承是抚顺地秧歌的重中之重,我们首先应该吸引青年人的注意力,并请老艺人及专家为青年人讲授与抚顺地秧歌有关的历史、民俗,从文化上先吸引他们,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抚顺地秧歌的艺术品位。比如说,成立一支有代表性的队伍,在全市范围内选出青年爱好者及具有一定表演特点的人,并定期或不定期的聘请专家及老艺人授课,并经常参加一些国家及省市的艺术比赛活动,从中得到提高及改进。
抚顺地秧歌历史悠久,因现代文明、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冲击,抚顺地秧歌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土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许多著名的老艺人离世,而培养年轻队伍又未跟上,制约了抚顺地秧歌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创作出与时代相应的适合青年人所表演的节目,并要大力培养更多的人才,以保证其发展。
总而言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新时代文化的应有之义。抚顺地秧歌作为东北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工作之余的重要娱乐形式。作为群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更加应该重视民间资源的发掘和创新,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奋斗。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抚顺地秧歌一定会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新的境界,作为文艺工作者,就应该承担时代的担当和时代的任务,为了新时代的抚顺地秧歌发展传承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