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一~四)》研究述评

2018-04-08 02:27:20
关键词:李学勤清华文献

杜 航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简牍文献资料的出土,国内兴起了一股研究竹简的热潮,其中较著名的有郭店楚简、上博简、银雀山汉墓竹简、包山楚简、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下文简称清华简)是继这些竹简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在进行了及时的抢救性保护之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开展了对简文的考释与隶定工作,并于2010年8月编纂完成第一辑,收录了《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楚居》九篇简文;于2011年9月完成第二辑,著录了史书《系年》;于2012年7月完成第三辑,收录了《说命》(上、中、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鸠之集汤之屋》六篇简文;于2013年7月完成第四辑,收录了《筮法》《别卦》《算表》三篇简文。目前,有关《清华简(一~四)》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文字考释研究

战国古文材料的大量出现源于清末民初,但由于材料较为分散,六国文字形体又各有变化,不易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大量简帛文献的出土,为古文字的考释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清华简文字书写风格工整且极富变化,是探究战国中晚期楚地文字特点的一批重要文本资料。

二、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读研究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提出“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随着越来越多地下文献的出土,二重证据法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尤其应用于那些有传世本可以对照的文献,许多先秦典籍中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被解决,典籍中的某些讹误之处亦被订正。开展简本与传世文献的对读研究,可逐句对读篇目的对校工作,辨别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别,同时可对二者成书早晚、有无讹误等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正如单育辰在《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中提到,对校对于校正先秦典籍之重要性有三:一为疏解实词词义;二为疏解虚词词义;三为校正典籍讹误[9]。兹不详述,仅梳理一下近年来清华简与传世文献对读方面的研究成果。

清华简中有多篇简文与现有文献或青铜器铭文能够互补互证,许多学者就此展开了诸多研究。如表1所示。

目前,清华简对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尚书》类文献中,仅在《清华简(一)》的九篇简文中,便有八篇《尚书》类文献。以《祭公》为例,其原题为《祭公之顾命》,传世本为《逸周书·祭公》,《礼记·缁衣》曾引此篇,原为《葉公之顾命》。李学勤在《清华简九篇综述》[16]中从上古音韵的角度印证了“祭”与“葉”通假,即清华简的篇题与《缁衣》中所引一致。二者对照可极大程度上澄清今本中的衍文、脱文和讹误字。如今本《祭公》中有:“维皇皇上帝度其心,寘之明德。”简本作:“隹时皇上帝宅亓心,卿(享)亓明德。”简本作“皇上帝”,《尚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孔安国《尚书正义》:“皇,大。上帝。天也。”《诗经·大雅》:“荡荡上帝,下民之辟。”《毛传》:“上帝,以托君王也。”《孔疏》:“王称天称帝,《诗》之通义。”可见先秦时期国君虽无“皇帝”之称号,仍常用“大”“天”之词指代君王之无上权力与至尊地位。今本作“皇皇上帝”,有学者认为此处误衍一“皇”字,其实不然。“皇皇”一词,《汉语大词典》作“美盛貌,庄肃貌”,《礼记·曲礼下》:“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孔疏》:“诸侯皇皇者,自庄盛也。”可证今本“皇皇上帝”一说亦可从,二者为义近换用[17]。

三、思想史研究

先秦时期的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块瑰宝。其中,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更是长期作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官方思想而存在。清华简的内容主要属于经部,它的发现和整理,意义不仅在于研究儒家著述之文本,对于发掘儒家经典思想的现实意义具有重大作用。

邢文在《清华简与国家精神》[18]一文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依赖的国家精神为出发点,从东西方文明传统的视角,探讨了清华简的内容对于深入理解“厚德”思想的重要意义,其立意之高和思考维度之广颇具新意。文中提出《说命下》中“允师济德”和《耆夜》中《蟋蟀》诗句“日月其迈,从朝及夕”与《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说具有紧密联系(“允师济德”原是郭店楚简《成之闻之》里的一条《尚书》佚文,译为“信于众之可以济德也”,即取信于民众可以成就其天德[19]。“日月其迈,从朝及夕”与《周易》中“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一句意义暗合[20])。加之清华简中商王武丁多次对“德”的强调,使得对商周时期“厚德”思想的来源进行重新认识成为必然。

清华简《保训》篇记载了文王于临终前,嘱托太子发遵守“中”的思想观念。简文中四次出现“中”字,关于这一字的解读,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保训》之“中”与儒家学派之“中”的内涵关联之说。李学勤在《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21]中认为,“中”即是“中道”“中正”,是《保训》全篇的中心,具有儒家思想的渊源和传统。子思《中庸》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与“和”的观念沟通结合,是对《保训》之“中”思想的重大发展。于文哲在《清华简〈保训〉与“中道”的传承》[22]中,批判地继承了李学勤先生的观点,认为《保训》之“中”思想与儒家思想确有共通之处,是儒家“中道”观念之滥觞,但二者又有区别。《保训》之“中”偏于文王实践后的经验性总结,儒学之“中庸”“中道”则已经升华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属于成型的理论,二者在思想深度上的差距显而易见。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是一组作于西周时期的佚诗,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字词考释、文章结构、先秦的诗乐舞传统方面,对于从中体现的周公“敬德”“明德”的德治思想则挖掘甚少。杨桦《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及其德政思想》[23]从《周公之琴舞》中六次出现的“敬”字、八次出现的“德”字及相关诗句入手,探究全诗体现出的修身治国、敬天保民、力行文王之德政的治国思想,以及后世儒家对于周公德政思想的继承和当下对于“以德治国”理念的启示,展现了《周公之琴舞》组诗蕴含的丰富现实意义。

四、历史研究

《清华简(一~四)》中多篇简文皆涉及先秦史事,如《楚居》讲述了楚国起源之传说及之后的迁都史,可极大程度地勘正《史记·楚世家》中关于楚世系发展的历史;《系年》是一篇自周朝初期到战国前期的史料杂抄,其体例近于西晋之汲冢竹书,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围绕清华简展开的先秦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史学研究中由于传世史料稀缺所造成的一些空白。申超的《清华简与商周若干史事考释》[24]一文,在对相关简文进行文意疏通、主旨阐发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对清华简反映的诸多史事,如武丁访贤、周公居东、文王训示、平王东迁、城濮之战等的起因、经过、影响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展现出清华简对于商周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马健伟在《清华简〈系年〉所涉齐鲁地区古史研究》[25]一文中则结合传世文献和文物资料,对《系年》中涉及先秦时期齐鲁地区的史事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重点探析了越国在齐鲁地区开展的几次战事、齐长城的修建与发展,以及三晋伐齐的过程和结果,体现出《系年》对于证史、补史的重要作用,为齐鲁地区古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诸如李锐《由清华简〈金縢〉谈武王在位四年说》[26]、李学勤《清华简〈楚居〉与楚徙鄩郢》[27]、刘光胜《清华简〈系年〉与“周公东征”相关问题考》[28]等研究,也为这一领域的开拓带来了新的契机,上述研究只围绕着单一历史问题进行,对清华简中所涉先秦历史的穷尽式、系统性研究仍有待开展。

五、其他研究

作为珍贵的出土简牍,清华简也为诗经学、易学、数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周公之琴舞》性质同于传世本《诗经·周颂》,有留存于《周颂》中的诗歌《敬之》,也有十七首佚诗,为《诗经》学史四大公案之一“孔子删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筮法》《别卦》与三易之一的《归藏》在八卦卦名、卦序方面相合,但其占卜形式和方法又与《归藏》有明显差异,为先秦易学数字卦向符号转型提供了重要依据;《算表》堪称目前中国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数学文献,为认识先秦数学的应用和普及提供了重要文献佐证。

与上述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有:李学勤《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29]、王志平《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乐制探微》[30]、李均明《清华简〈算表〉的运算范围》[31]、贾连祥《清华简〈筮法〉与楚地数字卦演算方法的推求》[32]等。

六、结语

自清华简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来,简文的整理和释读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第一辑结集出版始,每一辑的发布都能引领一阵学术研讨的热潮。2016年4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亲自前往清华大学,听取了清华简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并对相关工作成果予以高度评价。正如李学勤先生2016年1月在为《清华简与古史甄微》作序时所说:“清华简总数约2500枚,这批简的全部出版,估计还要有十年时间。整理报告仅仅是为这批简的深入研究准备基础和条件。简文十分丰富,又非常古奥费解,真正全面详尽的考察,展现这批简书所蕴含的学术价值,无疑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可见,对清华简的全面研究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但有理由相信,在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通力协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之下,未来对清华简的研究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李学勤.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J].中国史研究,2009,(3):5-8.

[2]黄侃.广韵校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46.

[3]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M].上海:中西书局,2012:112,161.

[4]李学勤.关于清华简中的“丁”字[EB/OL].(2013-01-27)[2017-07-05].http://www.gwz.fudan.edu.cn/.

[5]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25.

[6]侯乃峰.清华简(三)所见“倒山形”之字构形臆说[EB/OL].(2013-01-16)[2017-07-05].http://www.docin.com/p-725733257.html.

[7]王宁.清华简(三)的“倒”字臆解[EB/OL].(2013-01-06)[2017-07-06].http://www.bsm.org.cn/.

[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74,125.

[9]单育辰.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4:128.

[10]李学勤.论清华简《耆夜》的《蟋蟀》诗[J].中国文化,2011,(1):73-78.

[11]孙飞燕.《蟋蟀》试读[J].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8-61.

[12]李学勤.清华简《祭公》与师询簋铭[M]//初识清华简.上海:中西书局,2013:135.

[13]黄怀信.清华简《金縢》校读[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3):61-65.

[14]马楠.《芮良夫毖》与文献相类文句分析及补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46-50.

[15]袁金平.清华简《筮法·祟》与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诘》对读札记[J].周易研究,2015,(5):15-18.

[16]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J].文物,2010,(5):51-59.

[17]杜航.清华简《祭公》与逸周书《祭公》对校札记[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5):20-25.

[18]邢文.清华简与国家精神[J].管子学刊,2015,(1):7-10.

[19]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224.

[20]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110.

[21]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J].文物,2009.(6):35-38.

[22]于文哲.清华简《保训》与“中道”的传承[J].中国文化研究,2016.(4):18-21.

[23]杨桦.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及其德政思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2-45.

[24]申超.清华简与商周若干史事考释[D].西安:西北大学,2014:105-151.

[25]马健伟.清华简《系年》所涉齐鲁地区古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6:26-40.

[26]李锐.由清华简《金縢》谈武王在位四年说[J].学术研究,2015,(7):41-47.

[27]李学勤.清华简《楚居》与楚徙鄩郢[J].江汉考古,2011,(2):51-59.

[28]刘光胜.清华简《系年》与“周公东征”相关问题考[J].中原文化研究,2016,(2):15-21.

[29]李学勤.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J].文物,2013,(8):33-38.

[30]王志平.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乐制探微[EB/OL].(2013-06-05)[2017-07-07].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42/2013/20130605184355008279

052/20130605184355008279052_.html.

[31]李均明.清华简《算表》的运算范围[EB/OL].(2014-03-19)[2017-07-07]. 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42/2014/20140305063839319187432/20140305063839319187432_.html.

[32]贾连祥.清华简《筮法》与楚地数字卦演算方法的推求[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3):57-60.

猜你喜欢
李学勤清华文献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李学勤:“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李学勤:“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华声文萃(2019年5期)2019-09-10 07:22:44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