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问难,善思巧辩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方法谈

2018-04-08 01:18江苏省张家港市青龙小学王丽芳
学苑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槐花语文课堂文本

江苏省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王丽芳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规律,我们要想让语文课堂变得充满活力,让语文教学扎实高效,就需要紧紧抓住“问题”这个“牛鼻子”,教会学生质疑、发问,教会学生思考和探索,在争论和议论中实现高效学习。

一、质疑——找到问题的根源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问题在哪里”的问题,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问题当然就在文本当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说,要想教会学生提问,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唤醒学生们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带着一种质疑的眼光和态度去阅读,去学习语文,刨根问底,就能追本溯源。

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怎样才能让一个小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呢?这篇文章写得很是耐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笔细腻,形象生动,让孩子们真正进入文本,去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有很大的难度。怎么才能打开这篇文章呢?归根结底还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质疑。“什么是主人?”“黄河也会有主人吗?”“黄河的主人会是怎样的呢?”在新课导入阶段,从破题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抛出了一串问题,犹如投石激水,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文本,质疑自然就会贯串始终。阅读完毕,在交流环节,学生的问题在质疑中不断涌现,“为什么开始写黄河‘令人胆战心惊’,而最后艄公却能‘如履平地’呢?”“课文用笔很重的羊皮筏子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那些艄公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说艄公才是黄河的主人呢?”提出了这些质疑,然后再回到文本,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可以说就完成了。

质疑是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文本之中去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紧扣主题,步步追问,在问题的诱导下,就会越来越接近作者的用意,就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收获更多。

二、问难——抓住问题的关键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是处处留疑,不是泛泛发问,不是刻意地为了问题而问题,而是要经过筛选和甄别,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往往这也是解读一篇文章的难点所在。攻克了这些难点,也就读懂了。这些难点隐藏在文本当中,或隐或现,或明或暗,但总会在关键的地方,起到揭示主题和点题的作用,是文章的最重要部分,牢牢把握这些关键点,也就掌握了解读文章的钥匙。

如《生命桥》这篇文章,是一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的文章,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中,适当地做点拨,在关键的地方,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向更深、更远的地方探索。“在读书的过程中,读顺是一种收获,读懂则是更大的收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有哪些地方是比较难懂的,画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再一次阅读过后,先是一阵沉默,“谁来提问题?”终于有同学开始发问,“生命桥就是用生命搭建的桥吗?”“我们经常讲‘尊老爱幼’,为什么都是老羚羊跳下去,而不是年轻的羚羊?”“什么样的桥才能叫‘生命桥’?”“猎人为什么会放下猎枪呢?”……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我选择了“生命桥”这个更能揭示主题的问题进行了详解,“我们回到课文,找一找有‘生命桥’的那句话,再重读一遍。”于是,学生在我的领读下,再次朗读了这句话“生命桥就这样搭起来了,紧接着,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就出现了……”顺着这些问题的指引,再读文本,一道道用老羚羊的生命划出的“生命的弧线”闪亮了,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年轻羚羊的新生命,感人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

解读文本就像跨栏跑,一个个问题就是横亘在学生面前的“栏”,老师不能只是打响发令枪,更要引导学生跨越。瞄准关键点,腾空跨越,就会让学生得到锻炼,获得知识和感悟。

三、善思——开掘问题的深度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是为了在解决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见解。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必须进行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抓住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诱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效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去开掘,去探索,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槐乡五月》这篇文章时,在课文的第三节,描述了洋槐花开了,槐乡的孩子们更俊俏了。有的学生就很不理解,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洋槐花开了,槐乡的孩子就更俊俏了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能激发人的思考。于是我就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俊俏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课文当中找到那些形容槐乡孩子们俊俏的词语,更重要的是体会下,槐乡的孩子与槐花的情感。”顺着这条线索,让学生去思考,这些孩子仅仅是对槐花有感情吗?答案越来越近,问题也越来越深入了。经过一番在解读文本中的思考,学生们终于明白,槐乡的孩子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啊!“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原来,他们是因为热爱而更俊俏了。

思考是问题诞生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必然途径。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准确把握问题思考,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习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四、巧辩——提炼问题的核心

有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说明问题的答案从来就不止一个。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经验和学识,思考问题都有自己不同的角度和思路。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有时候甚至会有迥然不同的答案,对与错,是与非,在各自的立场和角度或许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小学语文课堂同样存在问题和分歧,通过辩论能够有效分辨是非曲直,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提炼核心要义。

正所谓,灯不拨不亮,问题不辨不明,有问题,有歧义,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可怕的是含混不清。在教学《三袋麦子》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出现了碰撞。虽然大多数同学更赞同小猴儿的做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觉得像小猪那样憨厚可爱也没什么不好,像小牛那样节俭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啊。于是,我就顺水推舟,“那么,我们就来听听你的理由,看看谁能说服大家。”学生们争着举手,跃跃欲试,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假如小牛不值得赞许,为什么土地爷爷会‘夸奖’他呢?”“憨厚可爱才是最接地气的,也才是最真实的吧。”“当然是小猴了,土地爷爷不是说了吗?小猴‘真聪明,真能干!’”本来,文本中传递的信息很明确,但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他们为了自己的观点,树立自己,反驳对方,在碰撞和交流当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从表面看,好像他们在各执己见,但从不同角度而言,他们更接近了问题的核心与实质。

辩论,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让学生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更让学习接近了语文的本真。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理念,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共存才能异彩纷呈,才是百花齐放。

小问号,大学问。一个小问号,往往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跃、更生动、更深刻、更具体、更有效。问题是知识的心脏,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就是找到了源头活水。有了问题,就有了方向和路线,就有了目的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饶满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规则[J].教学与管理,2009(08).

[2]梁小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9(34).

[3]杨春艳.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设计的研究 [J].陕西教育 (教学版),2015(05).

[4]张瑾.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观察、记录量表的研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2).

猜你喜欢
槐花语文课堂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槐花花开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槐花吃过,这个春天就完整了
槐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槐花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