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威,杨俊红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国家推行“管办评分离”后,为加快健全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运行机制,2015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拉开了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序幕。同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2017年6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将在全国职业院校推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以下简称“高职诊改工作”)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项主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逐步建成“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完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树立现代质量文化”,离不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使用。平台数据是高职诊改工作的基础,是高职诊改工作的依据。提高平台数据采集的质量,运用平台数据进行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实现学校管理者定期开展数据分析制度,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反馈诊断分析与改进机制,就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实时性,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建立校本数据库,达到各部门数据共享,消除数据孤岛现象,为数据平台数据采集提供方便,为高职诊改工作奠定基础。
一、依托信息技术助推诊改工作
教育部文件中提出,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文件特别强调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的数据系统支撑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文件提出,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依法依规发布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加快推进相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为公共信息服务、培养工作动态分析、教育行政决策和社会舆论监督提供支撑。
二、校本数据库建设
(一)校园数据共享现状
近些年,高职院校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高度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升级换代校园网基础设施,建立覆盖校园的无线网络,教室、实训室大多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同时,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建设、精品课建设同步推进,学校的人事、财务、教务、招生、学生、后勤管理等部门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WIFI的覆盖,为教职工、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办公、学习、生活环境,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校园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基础条件的一项指标,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成效,为高职诊改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校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正如杨应崧教授所说,“信息化目标不清晰,建立智能化校园的顶层设计还稍滞后”。学校各部门有各部门的应用管理系统,部门与部门间的数据相对独立,其中有些共性的数据资源不能达到真正共享,数据孤岛现象还存在。例如学生人数,学生系统和教务系统就可能因为学生转专业、转学而有不同,学校缺少一个唯一的数据出口来源。
(二)校本数据库建设
1.建设校本数据库的目的
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达到各部门间数据共享是关键。没有信息化的支撑,要想实现高职诊改工作过程控制是困难的。高职诊改工作需要网络信息技术支撑,提升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除增强硬件条件外,主要还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各部门数据资源,建立大数据概念和校本数据库,将学校人事、财务、教务、科研、学生、招生、后勤等各系统中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统一标准、格式,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提供便利,为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打好基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已经填报9年,数据涵盖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多个方面,其中的一些关键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高职院校的办学情况,而这些数据的填报来自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系统,有时会因部门间协调不到位而出现伪数据现象。另外,学校经常要上报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现状和基本状态,但有时也会出现有些交叉部门间的数据不一致现象。基于目前学校各部门管理系统数据多、格式不统一,为了方便教育部即将实施的一年两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和教学诊改工作,消除学校各部门间因协调不到位而产生伪数据,解决不同部门上报数据存在的差异现象,建立校本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建立校本数据库,可以解决数据多头、信息孤岛问题,将各部门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出口接入校本数据库中,进行提取、整合、转换、加工,解决数据因为系统不同产生的字段、格式不同问题,让各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成为可供各部门上报、填报的数据,让校本数据库数据成为学校唯一的数据源出口,方便掌握学校的真实办学状态,分析查找不足,真正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不利因素,助推高职诊改工作的开展。
2.建设校本数据库的条件
建立校本数据库,目的是要保证学校的基础办学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就需要三个保证。一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采集和高职诊改工作的精准有效。二是保证方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三是保证学校上报所有数据的一致性。要实现这个三个保证目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应建立大数据观念,高度重视用数据为管理决策服务,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学校数据应用制度,提高对学校出口数据一致性的认识,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运用数据来评价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办学状态和人才培养水平。
二是注重研发。组建一支懂信息技术、熟悉软件编程、熟悉网络、熟悉业务的过硬数据研发管理队伍,通过开发研究实现将各部门管理系统中不同格式的数据、实时变动的数据及时在校本数据库中得到调整、修改,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高职诊改、数据上报等工作的需要,并能结合本校信息化智能校园建设的实际,进一步优化数据结构,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功能,建立校本数据平台,实现平台数据的源头采集,为做好数据整理、分析、挖掘,完善质量预警机制,消除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不利因素提供保证。
三是注重分析。组建一支数据分析团队,专门负责研究校本数据库和数据平台中的数据,挖掘数据中存在的不利于学校发展的因素,为教学诊改工作服务。
四是权限限制。建立校本数据库,必须设置学校数据库查看、使用权限,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入口和出口权限关系到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库数据使用要按部门、人员设置不同的查看、使用权限,进行统一的使用管理。
五是资金保证。研发数据库需要投入一定资金。建立校本数据库,要提取各部门应用管理系统的数据,需要有相关软件开发商的授权,在其软件上预留出提取数据的出口,这就需要与不同系统的开发商进行协商,让各自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能够进入校本数据库中。研发团队也需要一定的开发资金,保证研发工作的开展。
3.校本数据库建设规划
校本数据库建设规划如图1。
图1 校本数据库建设规划
三、结语
建立校本数据库,是为了消除学校各部门数据间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让数据统一起来,方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及学校各部门上报数据,保证平台数据的准确性,保证学校上报数据的一致性,为学校管理部门进行人才培养质量数据挖掘、分析,查找问题提供真实、可信数据,为管理决策服务,为高职诊改工作服务。
[1]滕桂艳.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3):236.
[2]武马群.应用驱动、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教学变革[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5):1-2.
[3]赵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助推高职高效英语[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