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磁共振质量控制研究及管理现状的循证分析

2018-04-08 09:36丁朝飞姚国庆米永巍李涛郑小溪丁琴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3期
关键词:磁共振文献医疗

丁朝飞,姚国庆,米永巍,李涛,郑小溪,丁琴

1.南方医科大学 a.卫生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b.武汉临床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 a.医学工程科;b.眼科,湖北 武汉 430070

引言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当今先进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可实现对多数人体病变的明确诊断,其影像质量直接影响临床诊断结果。由于MRI原理和构造的复杂性,多数设备难以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在MRI的实际应用中,不仅存在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如环境、磁场、射频能量等,而且容易产生各种图像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临床诊断的准确性,甚至导致漏诊、误诊。因此,MRI的安全、高效运行,不仅取决于设备本身过硬的质量,更需要紧抓各个使用环节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规范、持续的MRI质量控制,不但有助于掌握设备运行技术数据,又可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在输出满足诊断要求的优质图像的同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医疗风险,提高MRI应用质量,推动“精准医疗”的实现。本研究采用循证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国内MRI质量控制研究与管理的循证分析,系统分析其研究及管理的现状、特点和问题,以期为我国MRI质量控制相关工作的全面、系统化开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和资料来源

根据课题组制定的统一检索策略(表1),检索相关中文数据库和相关网站,收集有关我国MRI质量控制的文献。

表1 检索策略及资料来源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与我国MRI质量控制相关的中文献,排除其中的会议资料、培训讲义、新闻报道等。

1.3 研究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和评价文献,如遇分歧,双方讨论解决,必要时由第3名研究者协助解决。

1.4 分级分类标准

研究参照课题组统一制定的分级标准将文献质量分为5级:A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Meta-analysis;B级,国家政府、军队和行业的法律法规与标准指南;C级,观察性研究(对照研究、现况研究、个案研究、历史资料分析); D级,定性研究、传统综述; E级,专家意见;A~E级证据论证强度依次降低[2]。根据课题组统一制定分类标准、文献主题和主要研究内容对文献进行分类。

1.5 研究方法

计算机检索维普(VIP)、知网(CNKI)、万方(WANFANG)中文数据库,网络资源及相关官方网站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各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系统搜集有关我国磁共振质量控制相关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7月。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循证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严格评价资料的真实性,对纳入文献分类与分级、时间与期刊、作者与机构分布及国内MRI质量控制管理的工作基础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分级与分类

经统一检索策略初检后,共获得文献279篇(VIP 80篇、CNKI 98篇、WANFANG 89篇、其他12篇),逐篇阅读文章标题和摘要,去重后初步纳入文献123篇,进一步阅读全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74篇,B级9篇[3-11]、C级16篇[12-27]、D级47篇[1,28-73]、E级2篇[74-75],研究内容涉及MRI质量控制概述、策略与方法、参数与指标、法规与标准、监督与管理等10个方面,具体分级分类情况,见表2。

表2 文献分级、分类表(篇)

2.2 文献的时间与期刊分布

我国MRI质量控制研究起步较晚,呈逐年波动性增加趋势,发展阶段性明显(图1)。1999年5月,《医疗卫生装备》首次出现了有关MRI质量控制的文章,同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在全军颁布了《MRI设备应用质量检测与评审规范(试行)》。随着人们对MRI质量控制认识的加强及其工作管理成效的日渐明显,MRI质量控制相关研究也逐渐深入,尤其在2008年及其之后的文献数量增加迅速,共占全部文献数量的80%,其中,2008年和2016年发文量高达9篇,充分显示了其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文献具体时间分布见图1。收集到的74篇文献分别来源于22种期刊杂志,10次学术会议,9个国家政府、行业标准,2个学位论文。22种期刊共刊登了48篇文献,占文献总量的65%。其中,5种期刊刊登了2篇及以上的相关文献,其余刊物仅刊登1篇。MRI质量控制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发表公布在《中国医疗设备》《医疗卫生装备》《中国医学装备》《实用医技杂志》,表明这4类期刊对MRI质量控制研究领域的关注度较高,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MRI质量控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并不多。

图1 文献数量及时间分布

2.3 文献的作者与机构

统计发现,文献第一作者总数为65,其中有59人、6个部门。发表1篇文献的作者有61人、4个部门,占总发文人数的88%,发表2~4篇论文的作者有4人、2个部门,占总发文人数的12%。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工程科倪萍发文量为4篇位居榜首,第二是军队后勤部卫生部发文量是3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影像中心放射科唐鹤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备科刘阳萍、卫生部北京医院器材处蔡杰各发文2篇位列第三。尽管文献的作者分布较分散,但已初步形成以倪萍等为主要代表的研究学者群。文献分别源于各级医疗机构、高校院所、军队卫勤监管部门、各级质量监督部门和医疗器械公司。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军队医院)是文献的主要来源,占文献总数的69%(表3),文献各个机构分布详情,见表3。从图中可以发现,对MRI质量控制研究较为关注的为各级医疗机构,其次为高校院所。一方面反映了医疗机构和高校院所对于其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社会其他机构、行业的参与度不高,尤其是医疗器械公司,文献发表比例仅为1%。

表3 文献来源机构分布

2.4 我国MRI质量控制研究与管理的工作基础

从MRI在1985年引进应用于临床开始,人们就认识到MRI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根据我国MRI质量控制研究文献分析,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多位教授和他们的学术团队就对MRI常用成像参数和系统性能的测试进行了研究[76],但实际研究成果最早见于1999年,于源[58]在《医疗卫生装备》上发表的《关于磁共振系统质量控制技术的探讨》。根据我国MRI质量控制研究的阶段性分析,2008年以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MRI质量控制检测参数的相互关系、优化选择及其对成像质量和临床诊断的影响,如《MRI的检测参数和质量控制》《MRI对比度的临床价值及质量控制对策》《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影像计量参数的质量控制》等等。2008年以后,MRI质量控制无论是在研究层面,还是在研究深度都取得了较多成果。如《3 T磁共振的特点及其质量控制策略》《浅谈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日常的质量控制》探讨了3.0 T MRI质量控制的特点和优势,并提出了一些质量控制的策略和方法[21,28];《磁共振仪的质量控制与管理》《高场磁共振应用安全和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管理》阐述了MRI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具体内容,提出MRI应用安全和质量控制贯穿了MRI检查全过程,规范化管理是磁共振的应用安全和质量控制的根本保证,并指出了定期保养与预防性维修的重要性[49,55];《磁共振成像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和流程》《医用磁共振仪质量控制标准化研究》根据MRI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MRI质量控制标准化体系应由测量过程标准化、测量参数标准化、质量检测分级、操作人员培训、设备日常管理5大环节构成,并针对常见的MRI成像系统质量参数进行了列举和阐述,提出了相应的测试流程和验收标准[40,71];总后药品仪器检验所的徐恒等[24]设计了一种功能全面、结构简单及测量精度高的MRI质量控制测试体模,满足了医院MRI日常质量控制工作的需要;李梦等[34]按照军队MRI相关标准规范,依托军卫信息系统、综合信息网和医院PACS系统,初步实现了MRI远程质量控制检测方案的建立与实施。我国MRI质量控制管理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军队三级医学计量站的设立打开了我国MRI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先河,随后国家卫生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军队后勤部卫生部等部门机构陆续出台一些了MRI质量控制相关标准规范,具体开展状况,见表4。综上所述,我国MRI质量控制研究与管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缓慢。

3 讨论

本次循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MRI质量控制研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缺乏系统化研究。从MRI质量控制研究文献分析,目前国内MRI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① 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期刊上,国内研究重视程度不够,文献质量缺乏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研究,研究成果趋于“同质化”;② 代表性研究成果较少,缺少系列研究,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深入,特别是MRI远程质量控制和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③ 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参与度不够,医疗器械企业的参与度较低,发展缺乏整体性、全面性。

表4 国内MRI质量控制管理开展状况

本次循证分析结果还显示,我国MRI质量控制工作正在形成以国家、政府、医疗机构为主的三级监督管理体系,但是除了军队后勤部卫生部和军队医院,国家、政府、各级医疗机构在MRI质量控制管理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从MRI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目前国内MRI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① 国家管理层面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在已检索到的文献中仅有2部法律法规现行有效;② 地方政府缺乏统一的MRI质量控制检测与评价标准指南,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③ 地方医疗机构MRI质量控制工作经验缺乏,实际开展效果不佳。

因此,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具体建议:

(1)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发展关系着我国MRI质量控制地位的确定,决定着我国MRI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及质控工作是否能够全面顺利的开展。国家应该针对MRI质控管理工作存在缺陷,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立法及法律法规完善工作,使我国MRI三级监督管理体系有法可依。

(2)地方政府要加快标准指南的制定和统一,为地方MRI质量控制的全面开展开辟了渠道。同时,拓展质量技术监督局职能,加大监督力度,确保MRI质控工作落实到位和渠道畅通无阻。

(3)地方医疗机构可借鉴军队医院MRI质量控制中心的组织监管模式,完善组织核心职能、健全相关条例制度、培养引进质控人才中、更新检测设备,实现全要素、全过程、全周期的MRI全面质量控制。

4 结论

总的来说,本研究通过对检索文献的循证分析,基本揭示了国内MRI质量控制研究与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建议,为促进我国MRI质量控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为建立和完善其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提供了可靠参考。但是,本研究仅对国内MRI质量控制的文献进行了循证分析,对国外文献的循证评价有待研究。另外,在研究内容方面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导致评价结果或有不同,研究还需不断完善和调整检索策略、分级分类标准,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 倪萍,陈自谦.磁共振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6):87-89.

[2] 夏萍,庄岩,卢传坚,等.我国医疗质量多维综合评价方法的循证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2):226-230.

[3] WS/T 263-2006,医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影像质量检测与评价规范[S].

[4] YY/T 0482-2010,医用成像磁共振设备主要图像质量参数的测定[S].

[5] YY/T 0482-2004,医疗诊断用磁共振设备技术要求及时验方法[S].

[6] MRI设备应用质量检测与评审规范(试行)[S].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1999.

[7] 军队医疗设备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规范 第4部分: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MRI)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规范[S].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2011.

[8] JJG(苏)71-2007,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检定规程[S].

[9] JJG(沪)54-2015,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检定规程[S].

[10] JJG(闵)1041-2011,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MRI)计量检定规程[S].

[11] JJG(冀)43-2001,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检定规程[S].

[12] 高万河,赵艳琼,潘文哲.3.0T MRI系统图像质量控制检测[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7):59-62.

[13] 付丽媛,梁永刚,倪萍,等.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质量控制检测[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3):25-28.

[14] 陈建,王苇,何玲,等.磁共振波谱技术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1):68-69.

[15] 郑富增.磁共振成像图像的质量控制探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

[16] 刘洋.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质量控制的方法与评价[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

[17] 储呈晨,王龙辰,毕帆,等.磁共振图像质量控制中的若干评价指标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7):124-127.

[18] 王龙辰,李斌,金玮,等.磁共振线圈质量控制中两种图像信噪比方法的相关性研究[A].2012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医疗信息化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C].2012.

[19] 唐鹤菡,刘荣波,王存玖,等.功能磁共振的质量控制方案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0,(6):1247-1250.

[20] 林迪逵,倪萍,陈冲.关于MRI质量控制中ROI对信噪比检测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4):66-69.

[21] 张晨.浅谈3.0T磁共振成像系统日常的质量控制[A].2010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国际论坛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编委换届会论文集[C].2010.

[22] 梁东群,方佳.浅谈磁共振成像图像的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154-155.

[23] 易元月.头部MRI质量控制措施及标准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放射学学术会议[C].2012.

[24] 徐桓,赵庆军,张秋实.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质量控制测试体模的研制[J].中国医学装备,2014,(10):83-85.

[25] 张健.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影像计量参数的质量控制[D].长春:吉林大学,2002.

[26] 李保生,杨云剑.质量控制在低场磁共振成像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2):1259-1260.

[27] 伍光春,陈桦,肖怀春,等.质量控制在儿童低场磁共振成像伪影中的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4).

[28] 倪萍,陈自谦,张鲁闽,等.3T磁共振的特点及其质量控制策略[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12):121-124.

[29] 韩志成,刘剑,冯伟.MRI的检测参数和质量控制[J].中国计量,2007,(8):56-58.

[30] 倪萍.MRI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医工实践[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年会[C].2015.

[31] 金宝荣.MRI对比度的临床价值及质量控制对策[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0,13(6):552-554.

[32] 张永军,庞亚卿,余宏.MRI检查中的质量控制[J].临床军医杂志,2005,33(2):245-246.

[33] 刘凡,罗娅红,于韬,等.MRI影像检查质量控制初探[J].当代医学,2010,16(2):25.

[34] 李梦,杜娟,赵鹏,等.MRI远程质量控制检测方案的建立与实施[A].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学术年会[C].2016.

[35] 刘阳萍,赖峰,何思中,等.MRI质量控制和维护保养管理[J].医疗装备,2015,28(17):41-42.

[36] 王柯柯,倪萍,陈自谦.磁共振波谱质量控制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8):107-108.

[37] 袁媛.磁共振成像的扫描参数的质量控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1):137-138.

[38] 薛正和,王永峰,赵一冰.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及参数优化[J].磁共振成像,2013,(6):441-444.

[39] 沈孝翠,许海兵.磁共振成像检查中的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8):873-874.

[40] 王恒地.磁共振成像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和流程[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2):19-23.

[41] 张忠,杨国财,杨珍.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经验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16,23(8):862.

[42] 蔡杰,杨斌,徐亮,等.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概述[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7):153-155.

[43] 蔡杰,张晨,杨斌,等.磁共振成像系统日常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初步认识[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7):143-146.

[44] 龙洪涛.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暨2010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医疗信息化大会[C].2010.

[45] 黄敏华,钱明珠,张风雷,等.磁共振日常工作质量控制实施方案[J].医疗卫生装备,2010,(4):338.

[46] 姜涛,刘刚,潭静江.磁共振扫描图像质控体会[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2001.

[47] 邹文,金德勤,高利臣.磁共振图像质量控制及参数的优化选择[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3):51-54.

[48] 尤剑颖.磁共振系统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1.

[49] 张锦,师勤莹,毛亚杰.磁共振仪的质量控制与管理[A].2012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医疗信息化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C].2012.

[50] 汤黎明,张超.磁共振质量控制参数及方法的探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

[51] 蔡葵.磁共振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在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中的意义[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7):139-142.

[52] 冯庆宇.第六讲核磁共振成像装置(MRI)质量控制与实施保证[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151-155.

[53] 丁秋萍,罗如意.多中心协同磁共振成像研究的数据质量控制技术[J].健康前沿,2017,26(6).

[54] 孟炯.高场磁共振成像设备质量控制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2):330-331.

[55] 倪萍,陈自谦,张鲁闽,等.高场磁共振应用安全和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2):1-4.

[56] 朱礼涛,吴慧,刘嘉.功能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控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08,14(1):59-60.

[57] 邹广东,郭淑宁.关于MRI各项技术参数质量控制的分析研究及发展趋向[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4):29-31.

[58] 于源,刘英豪.关于磁共振系统质量控制技术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1999,(5):34-36.

[59] 滕永波,段瑞平,李婧一,等.核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

[60] 邓洁.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7):13-20.

[61] 姜楠.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日常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4):85-86.

[62] 邱建峰,王飞跃,王晓燕,等.核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的信噪比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29(1):32-35.

[63] 官能成,倪萍,陈自谦.基于ACR体模的磁共振质量控制自动评价系统[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8):95-97.

[64] 张梦.基于质量控制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周期性图像性能测试方法[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11):145-147.

[65] 张锁旺,徐坚定,梁力,等.激光MRI片的质量控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1,2(2):120-121.

[66] 唐鹤菡,幸浩洋,李飞,等.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标准[J].华西医学,2008,(4):680-681.

[67] 钟晓庆.浅谈超导型磁共振的日常质量控制[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年会[C].2015.

[68] 白玫,李坤成,陈楠,等.浅谈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质量控制参数与测量[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7):45-47.

[69] 刘阳萍,陈曼珊.西门子MAGNETOM TRIO MRI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8):58-60.

[70] 井赛,罗二平,申广浩,等.一种MRI临床质控体模的设计构想[J].医疗卫生装备,2017,38(5):4-8.

[71] 宋丰言,戴晨曦,张和华,等.医用磁共振仪质量控制标准化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10):106-108.

[72] 秦妍滨,韩秀敏.MRI质量控制和维护保养管理[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1):153.

[73] 李建福.功能磁共振数据质量控制分析及实际应用[A].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三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暨海外华人磁共振2013年会、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论坛[C].2013.

[74] 张进,尹捍东,顾亮.2016年度重庆市磁共振设备质量控制评价[J].中国设备工程,2017,(12):22-23.

[75] 齐志刚,姚新宇,郑卓肇,等.北京市40家三甲医院MRI质控检查回顾[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14-15.

[76] 冯晓刚,洪德明,林意群.全军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1):32.

[77] 卢爱国,张金葆.构建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几点做法[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9):113-115.

[78] 冯德朝.磁共振评价面神经血管压迫的图像质量控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猜你喜欢
磁共振文献医疗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