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赛事文化演变、动因与发展研究*

2018-04-08 04:33灿,庄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全运会体育赛事竞技

敖 灿,庄 亮

(重庆交通大学体育部, 重庆 400074)

体育赛事是体育竞技文化的一种展现,是体育文化的一种社会表现形式。全运会是我国最大型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其中蕴涵的体育文化内容也是博大精深,备受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举办过12届全运会,全运会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折射。正如奥运会一样,全运会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赛事,前者是世界性,而全运会是国家性的。现代奥运会历经100多年,奥运会的赛事文化(包括项目设置、奥运会会徽设计变化、奥运会场馆、奥运会举办理念等)无不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发展。全运会经历了近70年的历程,其赛事文化同样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而演变与发展。对全运会的研究成果时常可以见到,主要集中在全运会的赛制改革、全运会的演变与未来走向[1]、全运会的价值判断[2-4]等几个方面。而从历史的视角来分析与谈论全运会的赛事文化变迁以及存在的问题的成果较少,研究全运会的赛事文化不但是对体育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同时也是对体育赛事这一事物在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变迁探寻其演变特征,找出存在的问题,对全运会赛事的功能发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全运会赛事文化的演变

1.1 制度文化的演变

时至今天,全运会赛事制度形成经历了60年的变迁。作为一项体育赛事的制度文化探索,离不开对赛事的项目设置、举办地制度、记分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内容。赛事项目是全运会竞技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赛事文化得以形成的主体结构之一,故选取全运会项目设置的变革历程来探讨全运会制度文化的演变过程。新中国60年全运会的项目设置在中国社会变迁中也同样出现了变革,我国已经举办过共12届全运会,全运会项目设置的变化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项目设置逐渐与奥运会项目设置接轨。也就是说,全运会赛事是中国奥运会比赛的提前演示,也是借全运会的赛事举办平台来发掘中国优秀的竞技体育比赛人才,体现的是备战奥运会、国际重大赛事的运动员选拔功能。二是从第7届全运会开始,取消了全运会比赛中的表演项目。其中有些项目已经正式进入了全运会比赛项目,比如武术。而且早先的表演项目里包含有民族传统项目,而我国又有专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因此,取消是理所当然的。但笔者认为应该继续设置表演项目,比如将我国大力向国内外推广、传播的体育项目、举办地特色民族体育项目设置在表演项目部分,这会进一步增强全运会赛事平台的传播功能。

1.2 符号文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迄今已经举办过12届全运会,设计了12枚会徽,从第1届到第12届全运会会徽的图案可以发现图案的选择与设计的历史演变,体现出了中国社会变迁的时代特征。比如从第1届的麦穗、第2届和第3届的红旗到近几届的抽象化的创意图案,可以看出中国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想。前3届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时期,中国正从满目疮痍的社会走向统一和秩序归置的社会,人民也刚从纷乱的抗日战争和国共战争中解脱出来,社会的重建是当时中国社会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人民安定的生活、解决温饱问题是国家的工作中心。所以,麦穗也是这种思想主题的一种表达方式。当然,它同时也代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丰硕成果之意。红旗,在当时的环境中其实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矛盾突出、社会人员结构复杂,需要进一步巩固国家政权,全运会中红旗的设计有此深意。到了近几届,当代中国需要的是有创新思想的中国,要有发展思想的中国。所以近几届的全运会会徽的图案都显得抽象化,其中融合了多重艺术文化。

再看历届全运会的吉祥物,虽然是以物化的形态存在,但实际上更是体育赛事的一种符号文化的象征。第1至5届全运会并没有设计吉祥物,是从1987年的广州六运会开始出现了全运会的第一只吉祥物“阳阳”, 与羊城谐音。一直到第12届全运会,一共设计了7届全运会的吉祥物。基本上以举办地的城市名、文化以及举办年的生肖来构思设计的。当然,从无到有,这本身就是中国国内第一大体育赛事文化的一大进步与发展。

1.3 价值理念的转变

如果说什么能代表全运会的宣传文化,一定是全运会的宣传口号。宣传口号是举办全运会的价值理念,是对该届全运会举办所带来的效应的思想表达。这种思想的生成不是随意想出,它是依据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时代特征结合全运会赛事的功能进行归纳、升华出来的全运会的价值理念,是指引该届全运会举办实践过程的意识形态,是体现该届全运会举办社会价值的主要思想。

在所举办过的12届全运会中,宣传口号是在1993年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全运会首次提出,也即是说,迄今为止我国全运会的宣传口号只提出过6次。总共6届全运会的宣传口号体现了不同的价值理念,见表1。

1.4 商业文化的进入

全运会的商业文化主要指全运会举办的市场运作过程,体现的是体育赛事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文化形态。竞技体育赛事从单纯的政府出资包办到如今的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是伴随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应用的结果。

表1 历届全运会宣传口号及价值理念对照

如果说市场机制何时开始进入全运会,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文化进入全运会应该是从1987年广州第6届全运会开始。广州历来是中国重要的经济贸易地区,这个城市是具有超前经济意识和敏锐的市场经济洞察力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修建,而著名的广州天河体育场,就是引入外资,破解了场馆完全依靠政府拨款修建的局面。这座现在中超霸主恒大足球队的主场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体育中心,这也是第六届全运会的主场馆,为全运会的硬件建设提供了保障。从第六届全运会开始引入市场机制以后,之后的每一届全运会都会有计划地进行全运会的市场运作模式。全运会的市场运作机制所体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二是体现大型体育赛事对于企业品牌塑造的社会效应,三是借助全运会举办契机改善民生。比如1979年北京四运会的市场收益仅为一万元,而到2009年的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市场开发收益包括现金、物资和服务合同签约额超过7亿元,增幅达70000倍。

可以看出,全运会市场文化的进入已经远远超出了全运会本身的运动竞技价值层面,不但激活了市场经济,同时也促进了政府与社会在全运会平台上的良性互动。

2 全运会赛事文化演变的动因

2.1 政治动因

无疑,政府是推动全运会发展的根本动因,政府的行政意志从根本上说是代表着国家意志,没有政府的推动,不可能有今天浩浩荡荡的全运会,从这一点来说,全运会的产生、发展是政治动因的结果。政治与现代竞技体育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况且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早已被政治家门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工具手段,因为竞技体育对于维护政治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是竞技体育的本国价值体现。作为全球化视野下的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还体现在国家发展与强大的国际形象层面,从小的范围看是为了争夺体育的国际话语权,从大的范围分析,体育国家话语权同时也代表了本国的国际话语权,这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今世界格局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正是基于此因,竞技体育才能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从全运会项目设置的制度文化演变同样能够发现政府的行政意志。大国体育与大国政治的不匹配是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对体育的认知,主要是在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奥运会赛事上的成绩不好。此时的中国政府感受到竞技体育重要的政治价值,从而催生了以奥运会文化作为参照系的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目标。所以,才会明显看到项目设置与奥运会项目设置逐渐趋向一致的结果。从这点来看,政治动因对全运会赛事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2 经济动因

全运会商业文化的进入是全运会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从第6届全运会开始,商业文化成为全运会赛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全运会举办地政府都有专门成立的全运会市场开发部门来进行全运会赛事的市场运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全运会赛事活动中。作为一种经济因素的介入,这和中国经济发展密不可分。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进程,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吸引外资进入、鼓励个体户经营等一系列经济促进政策的制定,中国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社会发展模式向开放的世界寻求合作,经济活力得到进一步的释放。西方先进的市场运作理念以及国内市场思想进一步活跃,使市场经济思想进入各行各业。伴随经济发展的步伐,体育文化市场也开始起步,全运会赛事的市场运作就是中国体育文化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

2.3 文化动因

全运会是一场全国性的体育赛事,是一项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展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文化体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全运会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历程,赛事文化的演变有其深刻的文化动因。

首先,国外特别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全运会从早期的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共融到几乎完全的西方体育化,实际上是从中西融合到西方占领的过程,西方体育文化成为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强势文化。

其次,大众体育文化需求的转变。从中国开始进入奥运会大力发展竞技以来,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更加注重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的表现,比如拿了多少块金牌,排名第几之类的社会心理,这一时期中国国民对于竞技体育承载的民族精神与民族认同达到了一个高峰期。不管是人们在谈论体育还是媒介宣传体育,基本上是以竞技体育层面为主,竞技体育文化成为大众对于体育文化需求的主体。但随着中国征战奥运会30年,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民对于体育文化需求的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竞技体育文化不再是大众对于体育文化需求的重点,人们更加关注与自己有着切身利益的体育体育公共服务的完善。

全运会是中国国内的“奥运会”,同样沿袭着竞技体育比赛的模板,如果当代中国民众对于具有民族情结的奥运会金牌心理开始转变的话,那全运会的竞技体育金牌应该也不是人们所期待的。因此,全运会组织机构、决策机构应该正视当前国人对于竞技体育的社会心理,大力推动全运会的改革,举办让人民期待、普惠人民的满意的全运会。

3 全运会赛事文化未来发展研究

3.1 提高赛事文化的传播力

从古代体育到现代体育的历程不难发现,传播的助推是竞技体育文化发展重要的推动力。由于重大体育赛事举办地的不固定性,以及体育赛事场地的局限性,大部分的体育赛事受众群体都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观看、欣赏、谈论、了解体育重大赛事的相关信息,传播成为了人们与体育赛事沟通的重要桥梁。

3.2 注重中西体育文化的共融

全运会赛事是我国最大型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是反映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全运会不是举办地区域内的“奥运会”,应该体现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与世界体育文化和谐融合的体育赛事,既要传播现代世界流行或者说为人们熟知的竞技体育文化,同时也应该担负传播中国优秀体育文化的责任。

中国作为世界体育大国,不但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同时伴随着悠久的民族体育文化。如果全运会只是简单进行奥运会的文化复制,而忽略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复兴以及失去了体育文化的创新的话,那全运会就不得不考虑它存在的价值。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中西体育文化的共融。一是转变全运会举办理念。全运会还是竞技体育运动者的表演舞台,是一群为了证明自己竞技水平的运动员以及政治家门争夺名利的舞台。如果还是沿袭这样的脚步,那全运会应该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竞技体育运动会,而不是具有综合性体育文化的运动会。比如,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具有奥林匹克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其中。因此,转变举办理念对于全运会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项目设置上,将以奥运会项目设置为全部全运会项目设置改为同时增加表演项目。表演项目应该是能反映中国传统的优秀体育文化,比如武术、蹴鞠等。即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传统优秀的体育文化进行传播。

三是可以适当将中国群众已经形成的具有广泛基础的全民健身文化纳入全运会赛事平台中。全运会更应该体现的是社会公共服务价值,其中体育公共服务价值就是其最重要的内容。全民健身文化在全运会平台上的推广与传播有时会比一份文件、一项政策的下发与颁布的效果更好,因为他为民众带来的是直观而生动的心理感受。

3.3 积极鼓励、加大社会力量参与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运会商业文化的介入,商业文化的介入实则是社会力量参与全运会过程的表现。从世界体育强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来看,商业文化介入体育赛事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事实上,中国的竞技体育现在也在走这样的一种模式。但显然,我国体育赛事的商业化道路尚处在探索阶段,只是照搬了西方发达国家体育赛事的运作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特色运行模式。在中国现有的制度基础上如何有效地加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将全运会宏大的投资规模让社会力量来消解,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也是减轻举办地民众的经济负担。比如,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会力量投资修建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行机制就是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3.4 坚持赛事文化的全民共享价值观

从以上关于历届全运会项目设置来看,从第1届到第12届全运会,项目设置逐渐趋向与当代奥运会项目设置接轨,全运会实际上成为了奥运会的练兵场,成为竞技体育、职业体育、专业体育从事者门聚会与“娱乐”的地方。再加之其中掺杂着太多的真与假、黑白颠倒的事件曝光,全运会使民众对之期望值太低而变得索然无味。多重因素的交织,使全运会的民众参与度越来越低,变成少数人的赛会。全运会,是全国人民的运动会,不应该仅仅是运动员的运动会,没有民众支持与响应的运动会是没有社会基础的活动,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活动。因此,全运会应该坚守全民共享价值观的理念和思想来举办全运会。

究竟如何来实现全运会的全民共享价值观?首先,应该借助全运会的举办契机宣传体育的健身理念。全运会应该成为全国人民体育的节日,体育的节日应该将体育的健身功能向民众进一步传播,借助全运会的举办契机,通过传统媒介、新媒介以及志愿者社会实践向广大民众宣传体育健身理念以及科学的体育健身理论与方法。

其次,以全运会举办来推动大众体育健身设施的完善。当前,我国大众体育健身设施还是比较有限,大部分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都在学校。但由于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数量、时间有限,民众的体育健身场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而影响民众体育健身的次数和时间。在全运会作为体育健身推广周期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提倡各地区政府建设大众体育健身设施,应该作为四年一次政府社会公益投资的财政预算范围,甚至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以进行一轮评比,作为政府考核的范畴。

再次,以全运会举办广泛开展大众体育健身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期,中国人民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奥运会情节以及中华民族自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奥运会系列活动,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蔚为壮观”的体育文化活动,因为它几乎延伸到所有的职业、所有的人群,对发展我国体育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奥运会是中国人为了向世界展示“一口气”的话,那全运会以此来广泛开展大众体育健身活动就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是提升民生质量的一件大事,这才是全运会真正的目的所在。笔者认为可以将全运会举办年定为“全民健身年”,号召全民动起来,开展体育健身科学知识普及活动、体育专业人员走入社区辅导活动、民众常见健身活动比赛、职工体育比赛等一系列的大众健身活动形式。这不但能进一步营造大众体育健身氛围,推动大众体育发展,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社会活力,振奋民族的精、气、神。

参考文献:

[1] 徐开娟,陈玉忠.新中国全运会的演进历程与未来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4):28-32

[2] 张守伟,姜立嘉.体育与时代:我国全运会核心价值观的演变与当代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2):6-10

[3] 杜江,董传升.全运会公共价值的历史演进及其彰显——基于新公共服务的视角[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1):3-9,135

[4] 何强.对我国全运会赛事的多维审视[J].体育学刊,2013,20(6):7-11

猜你喜欢
全运会体育赛事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基于“三次售卖理论”我国体育赛事营销模式研究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完美闭幕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