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教学中的“道技并举”

2018-04-07 16:50赖春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刘老师激情古诗

◎赖春燕

古诗教学在福建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爱上诗乃至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获得高分,是我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古诗教学要做到“道技并举”。

当下教师教古诗存在诸多困难。首先,学生所处的现代与古代的生活环境有了诸多的差别,学生常常难以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自然也就不易领会其意境了。其次,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在理解文本层面遇到很大的障碍,或者说他们根本就读不懂意思,要赏析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学生对诗歌的态度,多是敬而远之,更别说喜欢了。

近来有幸听了两个老师的同题异构公开课《短歌行》,两个老师的风格迥异,却各自从一个角度对诗歌进行了诠释。一个重“道”,一个重“技”,各有所长,亦各有所不足,如果取两人之长,则大美矣。

什么是道?我们带这个问题来赏析一下刘老师的课。刘老师的课极具美感。他的PPT制作精美,不但模版的意境与《短歌行》深合,特别设计了乌鹊南飞时发出凄厉的鸣叫声,连文本的字都是一个一个从百度中搜出相应的软笔书法字粘贴上去,画面的古典韵味浓厚。整个课堂朗诵贯穿始终,其中刘老师的范读把课堂氛围带到了高潮。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文字都被拿捏得恰到好处,扁平的文本中呈现的意境霎时变得立体可感,刘老师仿佛化身为曹操,“去日苦多”之忧,“求取贤才”之切,“功业未就”之焦也都诠释得淋漓尽致。学生们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样,第二遍齐诵时明显地更充满感情和激情。在浓厚的意境中,刘老师又展开了对文本的解读,整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仿佛享受了一顿古诗盛宴。这就是古诗教学中的“道”,就是老师以自己的深厚的功底和激情,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带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旨,引起人对古诗的兴趣。

那么,什么是“技”呢?钱老师的课显然就很具体地体现这一点了。他先用《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导入,再以“忧”这一诗眼做为线索串起全诗,一忧去日苦多,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功业未成,又一顺把相关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用典等一一进行解说,甚至连用典的出处、内容和原文意思都讲解得清清楚楚,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诗歌的主旨。课后作业则是搜集“三曹”“建安七子”等的名字和作品,理解“建安风骨”的意思,这对课文教学是一个很有效的补充。整堂课下来,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知识点几乎都讲解得清清楚楚,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让人印象深刻。

“道”是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是教师的骨子里透出的对文学的热爱和激情,是经过长期文学浸染而自然而然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文学气息,是过硬的书法技能,是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的能力,“技”则理性解读文本并把知识点条理清晰地传达给学生的能力,“道”就好比天宫中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殿堂,“技”就是带领凡人登上殿堂的天梯。二者缺一不可。前面刘老师的课让人如痴如醉,但似乎总有些地方不太理解,陈老师的课知识点很清楚,学生上完一节课后,听得懂,但少了点激情。“道”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强烈兴趣,从而能够有效地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且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古诗的热情,有利于让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技”则在可操作的层面使学生理解文本,掌握知识要点,有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大量积累,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成绩。如果在古诗教学中能够“道技并举”,那么,这课就完美了。

然而,要做到“道技并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要有从骨子里对文学的热爱与激情,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以情激情”的过程,唯有教师对文学抱有浓厚的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开发上课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快速高效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最后,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积累,要不断接受新的思想,有的教师从教了一些年头之后,便不再学习和阅读,上课便成了照本宣科式的经验的粘贴,教师的思想也就僵化了,殊不知,语文是活的学科,一旦教学过程教条化了,那这门课就死了,什么“道”“技”都成了空谈。

不但古诗教学要“道技并举”,其实,语文的教学都是要“道技并举”的,希望所有的语文老师们都能努力做到这一点。

猜你喜欢
刘老师激情古诗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刘老师想开小车
品读古诗
幽默的刘老师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