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素娟
在教学中,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那么则能优化课堂效率,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
问题教学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课程背景下,改进问题的设计,提高提问的技巧,营造问题出现的良好氛围,对启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必须要有一个熟悉的、使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氛围及环境,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紧张的、愉快的情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化学课堂中创设合理科学的问题情境,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问题的设置要能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将心理学和教学相结合,教学将更为有效。问题的合理设置、精彩的问题环境背景是我们设计一个精彩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真的没错,正如《心理学》(伍棠棣)所说的:“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到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化学实验教学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习兴趣被激发,那么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游刃有余。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化学实验中设置合适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和动手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起无问题引导的看、做和记忆实验,会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如:“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教学,在做了有关铁的一些性质实验后,设计一些能引起头脑思维风暴的连串问题。
如:(1)氯化亚铁转化为氯化铁时溶液颜色有何变化?为何变化?
(2)氯水为何能将FeCl2转化为FeCl3?
(3)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H2O2能否将Fe2+转化为Fe3+?为什么?
(4)这两瓶溶液都是棕黄色,一瓶是Fe3+溶液一瓶是溴水,如何鉴别哪一瓶是Fe3+溶液?哪一瓶是溴水?
(5)Fe2+溶液颜色很浅,如何鉴别某浅色溶液中是否有Fe2+?
通过上述处理,学生很快在观察和讨论中自己得出结论。在实验中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和思考,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能使学生逐渐树立起一种很重要的意识,即实验时要联系已有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熟悉的东西没有害怕的心理,接受更快,更自然,更牢固。生活中的知识往往是学生熟悉的,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简单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意识,又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与教师互动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更加喜欢化学。
如:洗碗怎样才能洗干净?农谚“一场雷雨一场肥”为什么?还可由空气预报中的空气质量播报内容引出二氧化硫的污染、酸雨和环境保护的学习。由药皂、苯酚软膏的组成及说明书引出苯酚性质的学习等等。
思维定势使人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快速解决问题,定势有时又会成为思维枷锁,阻碍新知识的建构,此时老师能够利用小时思维定势设置冲突情境提出问题,将会有更好的效果。强烈的的认知冲突心理能激发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欲望及合作探究的兴趣。这类激趣性问题创造了生动愉悦的情境,令学生由于心生疑窦造成悬念,由于有趣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从而形成和谐的教与学氛围。
例如:学习了钠和水的反应后。再追问钠和硫酸铜溶液是否反应?如何反应?学生的猜想多数是得到红色的铜。再利用实验来说明问题,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时,同时也就把课堂问题变成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了,这样也就引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发现当自已不懂时,就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在师生的问题互动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激发出来了。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对知识若有疑问就会提出问题,就会刨根问底和进行探讨互动交流思想。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设计互动问题。对于疑点,学生较容易感受到,并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展开互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和创造力的激活。例如介绍盐的水解概念:“酸的水溶液呈酸性,碱的水溶液呈碱性,那么,我们也测测盐的水溶液呈什么性?”此时不必评论学生的判断,而是由学生设计一个学生实验。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发现盐的水溶液也有酸碱性,与原有认知结构产生冲突,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从而进入了认真分析、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极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如果能够将各种心理学中的心理效应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之中,就能够解读学生心理,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悦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夏向东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化学教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