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解读文本,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2018-04-07 15:55余蕴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杨绛微观文本

余蕴芳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充满语文味的,让学生能沉静在文本的语言环境里品味、感悟和鉴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积淀和提升,要想做到这一点,微观解读文本是进行高效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但是看似简单的微观解读,执行起来却很困难,正如孙绍政教授在《名作细读》中讲到:“不仅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工具书也不费事。”他认为语文是在自以为是的“已知者”的基础上,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揭示出更深刻的所知。但在目前,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还在继续“已知”内容的教学,没有深入剖析文本,没有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探索和发现。而笔者认为于文本细微处见精神,引领学生微观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丰富内涵,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更有语文味的,更鲜活的课堂。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咀嚼关键词,在反复品评中微观解读教材

在阅读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解读教材,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面对经典篇目,名家解读甚多,似乎每一处都是要点,都值得品评,都舍不得丢弃,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怎么办呢?于漪老师的这一段话甚有道理,“教怎样的语文,达到怎样的目标,要成头绪,要削枝强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解读文本呢?我想通过品读关键词语,去微观解读教材,从关键词入手,探究文本意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范进中举》,在品析范进这个人物时,从范进得知中举后说的那句话——“噫!好了!我中了!”中的“好了”两字入手去解读文本,“好了”好在哪?引导学生去体会“好了”这两字后的痛苦和快乐,几十年的辛酸悲苦、穷愁潦倒的生活终于结束了,梦寐以求的希望终于变成现实了,一个“好”字,让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范进内心的“激荡澎湃”,几十年的应试生涯,二十几次的落第经历,饱受的所有的蔑视和侮辱,那上半世的充满苦痛的失败屈辱,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变成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量,涌进范进的脑海,冲击着范进那饱受折磨、历经磨难的老弱的心灵,他承受不了这巨大的刺激,于是他疯了。这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两个字,真是具有一种令人震撼颤栗的力量。将范进这样一个醉心功名利禄,一心想着升官发财的封建知识分子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让学生通过咀嚼关键词,在反复品评中微观解读教材,长文短教,抓住文本精髓,直击要害,避免了琐碎的、面面俱到的分析,有效优化课堂教学。切口虽小,但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深层次地去感受人物的形象,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品读重点句,在细读品味中微观解读文本

要想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得其三味,就需要细读品味重点句子,文章的重点句子往往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文本深刻的内涵,悉心体味,挖掘内蕴,让学生在细细品读、品析、品悟中触摸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进而感悟课文的深意。

例如在教学《老王》时,我选取了重点句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进行深层解读,先以“不幸者”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老王的“不幸”,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比较发现文中杨绛的“幸运”,此时在适机插入杨绛描述自己在文革中遭遇的文字,让学生感受杨绛其实也是不幸的,她的幸运只是相对于老王而言,在这样的铺垫下,再抛出关键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呢?从常理来讲,她也是不幸的,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已经给予老王的力所能及的帮助了,她为什么还要感到“愧怍”呢?此时再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对文本进行更深层的解读,对老王进行更深层的解读,在解读中学生们发现老王他把杨绛当作亲人,他想从杨绛这里获得亲情,而不是同情,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在临死前,艰难地拖着如僵尸般的身躯,把辛辛苦苦攒下的鸡蛋送给杨绛,那是一个临死之人对亲人的一个交代。而杨绛却没有付出对等的情感,她没把老王当亲人,只是当成一个熟人,所以才有那种见到老王的病体的害怕,所以才会残忍地一定要付鸡蛋钱,她用金钱来买自己一份心安,却辜负了老王那份深重的亲情,这因为这样,多年后回忆起,才无法释怀,才深感愧怍。这“愧怍”两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人性的光芒。通过这样深层品味解读,学生从“读老王”到“读杨绛”,不仅与文本对话,还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就如孙绍振教授所说,“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受到但又说不出来,或者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所以,抓住重点句微观解读文本,能引领学生真正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和热度,才能对文本进行深层的解读,才能顺利突破文本解读的难题,真正走进作品中,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三、关注细节处,在揣摩品析中微观解读文本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方面进行的细致入微的刻画,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等最重要、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但也是在阅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文字,它往往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沾来,可有可无,但却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不可取代,好作品之所以打动人,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慧眼识珠,发现文中富有深蕴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去品析,领悟细节的丰富含义,咀嚼作者的独具匠心。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2]余映潮.长文短教,妙在选点[J]语文教学通讯,2012(9)

[3]姜勇军.品读语言,还语文课堂本色[J]语文教学通讯,2013(5)

猜你喜欢
杨绛微观文本
选择
选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微观的山水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