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梅 陈文艳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朱永新新教育的理念为我展示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我的教育之旅便有了许多新意。作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老师,在新教育的阳光下,与新教育一起共同进步、快乐成长,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新教育可以“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传统观念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更不用说学好课程了。而在新教育学习过程中我觉得首先要给孩子留下情感,情感是人成长的根本动力。“对于教师而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学生接受教师之爱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
通过调研“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发现:尊重学生是教师之爱第一位的要求;教师之爱,还体现在与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教师之爱,更体现在“让每个学生感到教师之爱、感到自己重要”。但是,如何去“成为学生生命中最美丽的一瞬间”“爱学生和让学生接受你的爱”的问题我们还远远没有解决好。
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之爱,是当前我们一线教育者必须要考虑解决的。然而师生关系往往呈现出“为你好,受不了”的尴尬局面:“他们不象老师,倒象是妈妈。那种爱,太沉重、太压抑,我们受不了(学生语)。”爱学生是一门学问。每位教师,不仅要做到心中有爱,实践中还要讲究爱的艺术、爱的方法,要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你的爱。正如陈默教授所讲:“好老师是能帮助学生,善解人意的人”。这也是教师必须拥有的人际智能。只有当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善解人意地领会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懂得如何作出恰当反应,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之爱。这样就具有了师生人际智能,从而能提高教师工作的效能,自然也就能领悟到职业的快乐。
用“学生的大脑”换位理解学生
用“学生的大脑”换位理解学生的需要,理解学生情感特征、行为习惯的成因。才能真正地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行为习惯,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用“学生的大脑”换位思考、品味学生就是把他们当成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与教师平等的人。虽然他们还未成年,思想还不成熟,感情还很稚嫩,性格还不稳定,欲望还很虚幻,恰恰因为这样,用“学生的大脑”换位思考,老师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经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老师的“心”学生是看得见的:你对学生真心,学生迟早会接受并回报;你对学生耐心,学生迟早会被感化;你在学生面前虚心,学生会更加敬重你。老师真正用在学生身上的一片赤诚之心,学生是懂得的、理解的、珍惜的,只不过这种懂得、理解和珍惜有个迟与早的时间差罢了。如果站在学生们的“心”外,一味凭“大人们”的主观臆想而评头品足,指手画脚,甚至妄下结论,只会招致他们的逆反、沉默和对抗。
用“学生的眼光”换位看待错误
可能很多老师认为,爱学生,就要对学生负责。负责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学生的错误不能姑息,要严惩不贻。但,往往事与愿违,错误不但没改,反而愈演愈烈,且师生之间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隔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因为适当的宽容意味着对人的理解、信任与期望,其效应是唤起犯错者的自觉,调动起他本身的力量去战胜错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是在克服错误中发展的。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应用“学生的眼光”换位看待错误,以宽容之心面对每一位学生。这种宽容,不是放纵,更不是苛刻,而是允许错误,理解错误,给予机会并帮助他们改正。有人说过,教室是个不断犯错、不断进步的地方。教室是学生们的乐园,学生积极发言,才会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
李希贵先生在其著作《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曾经引述一位美国中学校长的话说:“我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他们的教室,而不是老师的教室。”李先生将中美教室进行比较后也产生了疑惑:“中国教师平时主要在办公室里,只有上课时,才不断地变换着教室,学生倒是一直呆在同一个教室里;而美国的中学则恰恰相反,教师是固定在一间教室的,而学生则走班上课。可令人疑惑的是,中国的学生固定在一间教室却总感到教室是老师的,美国的学生则不管到了哪间教室,那间教室就成了他们‘自己的’。”于是李先生请教一位美国的教师,这位老师回答了两个字:“尊重”。是啊,面对生命成长主体的学生,我们是否想过“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处境,倾听他们的声音,和着他们的心跳去想、去做事情?”剥夺了学生犯错误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权利。教室应该是师生、生生心灵相约的人生驿站,是一个具有童话般的魅力而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令人神往的地方。
用“学生的情感”换位体验
老师用“学生的情感”换位体验就是让平等的师生情缘成为打开孩子心扉的催化剂,体验、调动、发掘和影响学生可能被隐藏着的情商。这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陶行知)。陶先生还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陶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告诉我们:要做好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就应心怀爱心,循循善诱,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心理学认为:“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既定的目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用“学生的情感”换位体验、交流,用满腔的热情对待每个学生,以最大的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之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即产生“动情效应”。这种效应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会更尊重老师的劳动,更愿意接近老师,把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与老师合作,这将使学生变得更加乐学,教师更加乐教,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也因而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之中。我国宋代大学问家朱熹也说:“天下第一等学问在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我们用“学生的大脑”换位思考,用“学生的眼光”换位对待错误,用“学生的情感”换位体验,就一定能营造尊重、理解、民主、融洽、平等、互爱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最大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空间,与学生一同自由呼吸,共同进步。“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地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没有爱的人不配做教师,一个只有爱的人做不好教师。教师之爱是一种有目的有条件的爱,它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目标,教师必须要学会换位思考去“科学、艺术”地表达出对学生的爱,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之爱”。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
快乐本为感觉,幸福取决于心情,教师工作性质更是如此。只要我们尽心尽力,追求心中完善的境界,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呼,纵然我们不刻意追求幸福,真正的幸福将会常驻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