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惠璇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1]。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如何探索高效的课堂尤为重要,如下本人将对于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率的对策进行阐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案是教师备课的书面成果,是教师上好课的根本保证[2]。教案设计要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教三维目标的要求,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教学方法、方式选择运用要贴切;教学情境要生活化,符合思想品德学科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四个基本性质特点。
备课时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时政热点。例如:在备九年《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我结合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讲到“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等时政热点,充分备课,让学生更好突破掌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将改革进行到底”这知识板块。
另外,一定要注意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除了用词准确外,还应努力做到使一篇教案看上去就是一篇思想品德论文,教师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如行云流水。
首先,要求老师有扎实的基本功,主要表现在口头语言表达、板书方面。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教师的语言是课堂中最好的资源[3]。语言要充满情感和人情魅力,注意美感。板书要条理系统,书写规范,提纲挈领,指引目标,突出重点,深化理解,形象直观,强化记忆,熏陶感染。
其次,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准确确定好教学重点难点,适当挖掘教材,充实教学资源。第二,教法选择要符合学生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和教师个性的实际,力戒千篇一律。第三,课堂教学应当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掌握运用理论知识。例如,中考复习课讲“考纲57: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增强忧患意识。”时,我结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和“海上阅兵”时政材料,这样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激发了学生兴趣,也达到了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掌握运用理论知识。
再次,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驾驭课堂的质量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学行为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根据班级情况,驾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善于捕捉反馈信息,驾驭教学措施和进程;善于激励学困生学习情绪,驾驭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氛围具有整体性和协调性。
有效批改,是反馈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落实课堂效益的有效保证[3]。教师在作业中善于综合运用评语,适时为学生搭建进步的梯子,可充分发掘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合力效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常用的作业评语有:1、鼓励式的评语。对于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我就在他们的作业上批道:“不比基础比进步”、“只要肯努力,定有好成绩”……2、赞赏式的评语。例如我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九课《实施可教兴国》时布置一道材料分析题,九年(4)班的一部分学生综合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不循常规,另辟蹊径,正确地得出了结论。对这样的作业,我作了如下批语:“思路开阔,思维清晰,方法灵活,具有综合利用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解题方法不落俗套”……3、借喻式的评语。例如九年(1)班有一位男同学,他长相英俊,可他的作业字迹潦草,我巧妙地批语:“小王帅哥,如果你做作业的字也写的像你一样“帅”那就太好了。”我常用的作业评语还有启发式的评语、指导式的评语、警钟式的评语、评语谈心式的评语等等。这些评语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催化剂”,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师要会根据中考命题趋势自己出卷。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政热点和社会生活,已成为思想品德试卷命题的基本方向。命题不能偏和怪,要注意难、中、易三种题目在一套试卷中的比例,尽量使考试成绩拉开梯度。
查卷时,由于思想品德科答案开放性强,同科组老师应先“卷评”,老师应流水作业,给分有理,扣分有据,培养学生的中考考试意识、规范意识。
评卷时,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于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把注意力放在做完一套题自己在做题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收获上,并且回归课本,亡羊补牢。
辅导要针对局部学生和局部知识,重点在于查缺补漏,对于尖子生的培养、学困生的补差、整个班级的水平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问题,不仅需要从学生、教师本身去改进,还需要学校去慢慢克服资源的或缺,在对待学科观念上逐步去克服。运用灵活多变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节教师本身讲课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巧用妙用时政资源,进而完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逐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 .总编 吴一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郭华.课堂沟通论[M].北师大出版社,2006.
[3]课程标准2011导读与教学实施.总编马新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
[4]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