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2018-04-07 14:41:59陈思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科语文课堂教学

◎陈思嘉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在新课改背景下,涌现出很多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等,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综观这些模式,最大的成功是将学生当成了“人”来尊重,摒弃了传统语文教学简单的“传递——接受”的模式,着力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尽可能地“动”起来了,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而这正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对话过程,于是课堂对话就成了某种教学时尚,乍看一片“繁荣”,学生好像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人,可细思之下又总觉得这样的课堂似乎缺少点什么。其实,在这表面活跃的背后缺少的是语文学科应该具有的文化内涵。平等地对话交流,是我们的夙愿。没有对话,语文的精神家园将在自我关闭中沦为颓败的风景。但对话的核心是什么,是理解。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没有对问题的敏锐发现,浮于表面的对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就是师生之间在基于深入理解的文本的基础上的心灵碰撞,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是在充分享受过程之后的豁然开朗。因此,很多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一节课机械地划分为几个时间段的固定做法,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实践证明,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对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学校,确实具有借鉴意义。但任何一种模式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如果盲目照搬,有可能这种模式反而会成为教师的枷锁,也会让学生的生命消弭于无形。

但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语文教学目标却始终不变,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尊重人,倡导人文精神;二是重视人的修养,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是需要“修炼”的。培养具有健康人性的、能面向未来生活的人,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使命;而语文学科所承担的重任,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

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在于选择何种模式,而在于遵循学科特点,因人因时因势而施教,在即时即是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但实际上却难以做到。

首先,学科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语文课堂高效之难。

众所周知,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从未知到已知,即是将学生不懂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演绎出来,使其明白,进而掌握其解题的基本规律,显而易见,这很容易做到;而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从已知到未知,学科内容,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读懂,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但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可能只停留在已知的层面上,我们必须要做到“于无疑处发现疑问”,在细微的地方觉察到崇高,从不经意的瞬间能体会到感动,这对我们语文人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

比如对文本的解读,更多时候还处在人云亦云的阶段,在教学方法上,还处在“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层面,极少能走进作者的内心,去作一次灵魂之旅。

现在的很多的所谓高效课堂,对学生的多样化解读持褒扬态度,但很多看法相当幼稚和肤浅,如果一味放纵,我们的语文课的精髓就会消失殆尽。文本,需要沉静下来用心深入阅读,在字里行间深度耕耘,惟其如此,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也只有这样的前提下的“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也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生机勃勃、诗意盎然。孙绍振教授认为:“……解读的多元性,是应该以一元为基础的。”不然,个性化解读泛化与失控,必然会使审美鉴赏失去依托。

其次,功利性的评价体系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高效不易。

教育,其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但喧嚣的时代让人们逐渐变得短视,尽管“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倾向依然存在,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现象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学也只注重分数和技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只育分不育人的教学,与我们的语文学科的宗旨背道而驰。

同时,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评价主体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优效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到底谁是评价主体,从专业的角度看,好像谁都不是,这也许是当前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教材编写内容庞杂,虽然增强了教学的选择性,但没有紧扣课程标准,造成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课堂指向的无序性,也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最后,语文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和文化积淀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莫言认为:“语文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既然不是技术问题,那多半是人的问题,说到底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还不足以支撑起这门学科。一旦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懂得,借助任何一种模式都是无法解决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改善语文学习的生态,或许就成为当务之急。

汉字是优美的象形文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逐渐成为表意文字。但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有对汉字的深入了解,观其形而知其意,由其意而能推而广之,实际上却不尽然。比如,教授文言文时,绝大多数老师只注重“文”而轻视“言”,这充分暴露出文字学功底不扎实的弊病。

新式标点符号的使用,本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于语文而言,知句读这一基础环节的缺失,应该说是我们整个民族语文水平下降的开始。川师大李凯教授曾主张,多阅读“白文”,就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我认为极有远见。

语文的最基本的四项能力:听说读写,说实在的,不少语文教师是过不了关的。但学生却需要一个能说会道能听善写的老师,需要有一个榜样去正向引领他们。

猜你喜欢
学科语文课堂教学
【学科新书导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语文妙脆角